2021-09-24 16: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慧瑛

 

三 树 菩 提

——记泉州三寺

陈慧瑛

 

我喜欢泉州。

泉州,这是一个居之弥久、爱之弥切;离之愈远、思之愈深的古城。神州大地城乡无数,特别心仪泉州,这不仅因为我的奶奶是泉州胭脂巷的女儿,那里也算我摇篮血迹的故乡;还因为她的古色古香、她的多元文化,她溢翠的青山、清纯的碧流、柔情似水的姿娘,她长街仄巷的琅琅书声袅袅南音和四季花香,更因为她拥有诸多气派恢宏、构筑精美、庄严神奇的佛门圣地。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对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作如是说。

灵寺开元

开元寺的灵应神奇,自儿时起,从奶奶津津有味地讲古、从民间街谈巷议的传说,以及后来诸多典籍的记载里,早已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如“六殊胜”:东西石塔、古龙眼井、袒膊真身、文殊墨迹、御赐佛像、支院高僧;如“八吉祥”:桑树白莲、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石炉生烟、石柱牡丹、应梦罗汉、白鸽听经等,真是传承千古、流芳海内外。

最生动的当然是桑树生莲的故事,相传唐初某日,大财主黄守恭梦见一位游僧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白莲盛开。黄守恭深为无边佛法感动,果然把自家桑园捐献出来。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枝坠落地上,寺中僧人将它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联:“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桑树从托石上吹落于地,未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古桑犹如一朵绽开的莲花,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怒放,一年四季,绿叶郁郁葱葱。至今,大雄宝殿仍高悬“桑莲法界”魏碑横匾,以应桑开白莲之瑞兆。

然而,不管千秋百代流播的故事多么传奇,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对于开元寺的神奇,我的亲身感受,不仅令我铭记终身,也值得小笔一书,以报古刹灵佛护佑之恩!

那是1982年,我在《厦门日报》就职,有一段时间,总觉得头痛眩晕呕心,有时眼前物像倒置,真是痛苦不堪。辗转求医,厦门三家医院皆诊断为脑内肿瘤。我住进厦门174医院,农历正月十四日下午,医生正为我做开颅手术的准备工作,恰好厦门大学授业师长郑朝宗教授和许怀中老师一同前来看我。郑先生小坐片刻,握着我的手说:

“小燕,我看你虽为疾病所苦,但神志尚清楚,未必是脑瘤,是否再到外地医院查一查,慎重一些?”

我一向尊师,听后即不肯开颅,尽管医生一再坚持,我也不为所动。当年级别低、工薪少,加上一家老小多人生活负担重,因此我没办法到上海北京的大医院就医,只好选择前往位于泉州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次日元宵,我和爱人老吴,在料峭春寒中,冒雨乘着三轮车到了长途汽车站。因为前往泉州看花灯的人很多,临时根本买不上票,老吴好说歹说,终于争得两张站票,闭着眼睛蜷缩在过道上,在劲风豪雨里颠簸了近三个小时。到达泉州后,一下车,我对老吴说,我想去开元寺。老吴以为我神志不清:

“你现在站立都难,我们的目的地是医院,你去开元寺干啥?”

我说:“祈佛!”

老吴拗不过我,只好雇了部人力车,顶着风雨来到开元寺。进了山门就是拜亭。拜亭前宽阔的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祭拜之庭,供古今官民朝拜活动,每月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但彼时彼刻,我执着的心,只是期待开元圣地赐我平安。我扶着古经幢,跪在石拜庭上的雨地里,面对大雄宝殿五方佛和“桑莲法界”横匾深深许愿:如果托开元寺佛菩萨保佑,病体能够化险为夷,从此而后,我每到泉州,必来开元寺拜敬感恩。此时此刻,大殿里走来一位老僧,合掌对我口诵阿弥陀佛:

“女施主,你心至诚,佛陀保佑,有难不成灾,一定逢凶化吉!”

三天之后,当我拿到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检查报告单时,居然只是颈椎增生压迫血管引起的种种症状,排除了厦门医院的脑瘤之说。我深感菩萨神奇之力造化之功,感恩千年古刹赐我再生之缘!

三十年来,我无数次来到泉州,每次进城,哪怕是行色匆匆,哪怕是深更半夜,我一定前来朝拜开元寺,于是,与寺中方丈道元大和尚,也结下不解佛缘!

开元寺神灵的善信无数,我是其中虔心不移者之一。开元寺是一座普济众生的道场,更是一片感召福慧的圣地。当然,首先你必须居心真诚,有了真,才有善和美,才有真正的福报!

开元寺在我心中,是一片开遍莲花、栽满菩提的人间福地!

雅寺承天

我对承天寺的由衷欣赏,在于她的红尘不染、韵味高雅、高僧大德、墨客骚人云集,非一般民间香火寺庙堪以比肩。

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从效南园,后周显德年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

壬辰五月中旬,重访承天寺。是日,我与友人月生、全然同行,我是常客,不以为奇,二友人初次光临,十分惊叹该寺处身闹市之中,门外是通街大衢,车水马龙,烈日炎炎,市井之声鼎沸,一步踏入山门,竟是众声屏蔽、俗尘尽消的清凉世界。古朴幽深的花岗岩长廊两侧,老松虬结如盖,遮天蔽日,鸟语嘤嘤如诉,蝉声不绝于耳。

寺庙监院上锤法师健步来迎,合掌施礼,为我款款道来——本寺不少奇观,千百年来传承不衰:承天寺寺门面西,高悬“月台”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据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倚墙老榕,七座石塔分立其间,这些高大茂密的榕树,从不逾越墙外,有“榕不过墙”奇观;天王殿前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石经幢,幢顶有一小石狮,盛传狮嘴能吐青烟,称“狮子吐烟”;石阶上嵌着一块长石,一枝淡红色的梅花映现石上,传说有暗香浮动,称“梅石生香”;大雄宝殿前有两口“放生池”,池旁有两座“飞来塔”,相传当年一位台湾游方和尚,双手托两塔,四方化缘。一天,双塔不翼而飞。后来佛祖托梦给他,说只有找到宝刹,双塔方能回归。后来,这位和尚来到泉州承天禅寺住锡,不久,果然双塔飞来,耸立于大雄宝殿前,由此取名“飞来塔”;又说承天禅寺环境清幽,颇具园林之胜,是扰扰烟火人间里难得的一片净地,被称为“城市山林”,拥有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等十奇景。南宋时,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写成“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朝书法家张瑞图把这十景诗书刻于碑文,传诸后世。

更难能可贵的是,承天寺鼎盛时期曾拥有殿宇40多座,因此,海内外众多名僧大德均出其门庭——如协助莲鹫师父扩建承天寺,亲笔书写大雄宝殿“闽南甲刹”巨匾的高僧云果禅师,云果禅师之后的会泉法师、转尘和尚、广钦和尚,新加坡的宏船法师,菲律宾的瑞今法师等。承天寺山门壁柱,有弘一法师题联:“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南面墙壁,有弘一法师手迹:“南无阿弥陀佛”“升无上道,得正法流”“善悟无碍,永得大安”等禅语。

宋神宗元丰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曾撰写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心之空灵恬淡、文笔之超然脱俗,一如承天寺之清雅风骨也!

秀寺宿燕

宿燕寺是一座比丘尼修行的寺庙。

并非女性住持的寺庙就可以冠之以“秀”,但宿燕寺从山川美景、人文气质、寺庙修缮到法师心田,都给人以秀媚、秀丽、秀逸、秀雅、秀外慧中之感,于是,称之为“秀寺”。

农历五月的一个黄昏,我首次来谒宿燕寺。

宿燕寺位于江南镇亭店村的老君山半山腰,由泉州城区驱车来此,约3公里。车近亭店,薄暮霞光里,可见一片重檐歇山式、燕尾脊、琉璃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秀美如画的仿明清宫殿式建筑依山而立,门前古榕枝繁叶茂、碧色森森;四周苍松凝翠、流泉涓涓,好一个清幽去处!陪我前来的鲤城区宗教局局长告诉我,那便是宿燕寺了!

宿燕寺前身为海岸庵,始建于北宋,距今一千多年,鼎盛时期曾有500比丘尼在此修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宿燕寺于海岸庵废墟上重建。至今,前殿正门仍有“海岸”石匾及对联:“海天佛国现大士悲心济世,岸至莲邦见如来众生平安”。宿燕寺坐北朝南,前案峰峦连绵,后背山峦围护,地形似“燕子归巢”,故名。另据清同治年间的重修史载:相传寺庙初建时,有双燕筑巢于佛殿梁上,视为佳兆,得名宿燕。

至寺前,满目深绿浅翠,一片花香鸟语,晚课梵音悠扬,有蝙蝠双双飞来,绕寺盘旋,不禁想起韩愈的“黄昏到寺蝙蝠飞”诗句,此宿燕寺之谓乎?入寺门,除按寺庙建制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钟鼓楼、舍利塔而外,有一尊亭亭玉立高36米的白玉观音塑像,屹立于莲池碧水之中,手持净瓶,衣袂翻飞,相貌端庄秀丽,神态慈悲安详,相见之下,令人心生善念。中落正殿的“紫燕涌莲”横匾,娟秀灵动,正是尼庙写照。寺内石刻、木雕、瓷剪、泥塑、彩绘、仿古壁画等传统艺术,不论人物花鸟,皆精雕细琢、惟妙惟肖,均出名家之手。钟楼旁有一树名茶大红袍,高达8米,已历经百年风霜,依然枝干挺拔、绿叶葳蕤,据说是开山祖师从武夷山移植而来。寺后山间,有奇特的跳舞石,还有一座高矗巨岩之上的“观日亭”,立亭中远眺,天高地迥,人海苍茫,有浑然忘世之感。

据《泉州府志》载:“清同治年间,有亭店乡女子杨嘉姑,因丈夫去世而投释迦寺出家,后结茅于老君山上,在海岸庵废墟之侧石洞中栖身,力耕苦修,道声日隆,善信渐多。”经杨嘉姑苦心经营及四方善信资助,十余年间,殿宇堂舍渐次建立。

杨嘉姑有外孙女张文莲、黄吉姑,此两表姐妹童真出家,随侍杨嘉姑于宿燕寺。杨嘉姑于1935年圆寂,张文莲、黄吉姑继承衣钵,推展寺务,香客与日俱增。文莲于1940年南渡菲岛继续弘法,是年29岁。1952年,文莲建寺于岷里拉,名宿燕,以示不忘本源。1958年,黄吉姑亦前往菲国,辅佐文莲。文莲因多年间海内外奔波,积劳成疾,1959年英年早逝。文莲示寂后,黄吉姑承接寺事,诸多建树,除重修大殿外,并增建讲堂、地藏殿。创立文莲施诊所,不分种族与宗教,一律施医赠药,赢得当地政府和侨胞口碑载道。1987年,回泉州宿燕寺创办赠药处,功德惠及四邻12个行政村。

黄吉姑法号广仁。广仁尼师虽身居海外,却念念不忘祖庭,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多次往返泉岷之间,为重修祖庭奔走不息,兴建大悲殿,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钟鼓楼,并收养被弃女婴,资助儿童教养院等。她说:“我虽一介女流,但身为佛陀弟子,自应力尽寸心,发扬佛教慈悲救苦精神。”于是,宿燕寺善信云集、香火鼎盛。

现任监院东清姑40上下年纪,眉清目秀,亦文莲、黄吉姑后人。见我远来,奉香茗素斋,殷殷相待。我来宿燕,见寺庙修葺一新,法序井然,住持学修并进,法相庄严,礼仪儒雅,深知宿燕寺后继有人,祖师黄嘉姑当含笑佛国也!宿燕寺几代尼师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和奉献人间的大爱风范,足为泉州佛门比丘尼楷模;宿燕寺空门净地别具一格的清逸秀色,自然而然成了鲤城人文胜景!

霭霭暮色里,与东清姑握别山门之外,相约他日再来同参三宝、共证菩提!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