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2 16: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建民

 

一缕悬丝系千年

李建民

 

一座城被称为“戏窝子”,这座城必然喧嚣生动;一座城被冠以“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必定底蕴深厚。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处处可触沉潜与喧嚣。而让我未曾料到的是:这种“沉潜与喧嚣”竟然也是一个剧种的品性——泉州木偶、这举世闻名的剧种,你的蹒跚步履发端于一缕悬丝,这细微的文脉以自己特殊的形式参与维系这座古老名城的千年史。

至迟诞生于西汉的提线木偶,是怎样地传入泉州至今无从稽考。但唐会昌三年(843年)闽县进士林滋的《木人赋》,借偃师造偶向周穆王献艺的典故抒人生感悟的文字,其间大量悬丝傀儡戏观赏经验的总结,断然是此地悬丝傀儡的丰富演出让他有了那么多的体验和感触。而唐末泉州籍道士谭峭在其《化书》中的“观傀儡之假而不自疑”的文字,也说明泉州地区唐末五代便有傀儡戏可供欣赏,且水准之高,让人“观假”而不“自疑”。由俑偶而脱胎的傀儡,由丧家乐而娱嘉会的窟垒子,这偶便由死而活、由哀而乐,嘉礼、嘉礼,死俑偶,活傀儡,活得精彩纷呈。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泉州提线木偶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泉州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闽南语系地区的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内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的语法、语汇及古读音。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剧目、音乐、表演形态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具有多学科研究价值,是泉州其他剧种的母体。千年来,泉州提线木偶戏不但与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相伴共生,而且从明代开始,即向台湾省和东南亚一带华人华侨聚居地流播。泉州提线木偶戏主要机制在鲤城区,她的传承者——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于1952年。建团以来,相继创作排演了大批剧目,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海峡两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

其实,文化的兴盛,根子还在于经济的繁荣。要没有宋元刺桐港的鼎盛,很难想象泉州的历史文化沉淀能如此深厚;而如果没有三次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潮和“番商胡贾纷至沓来”,泉州被誉为“海滨邹鲁”也不可想象!经济之针牵引着文化之线穿过了历史的锦屏,彼时泉州,今之鲤城,“十室之内,必有书舍,保贩隶卒之子,亦习章句”,“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在娱人的同时,好巫的闽地乃至泉州民间,也让这傀儡戏充当起“沟通人神”的工具。其时乡间演出傀儡戏《大出苏》,戏棚开启的第一句便是戏神相公爷踏棚的洪亮道白:“为人解冤释结,为人赛愿叩天曹”。无论“庆诞贺寿”、“安神谢井”、“起厝上梁”、“酬神还愿”、“亡魂超度”,都让这些提线木偶艺师忙得不亦乐乎。在戏史上,木偶艺师的地位是比戏班艺人高的,操弄木偶的艺人只能称“艺师”和“头手师傅”,没人敢称“戏子”。而请戏时要发上请柬,并署以“延请”二字,以示敬重。至今保留的“前棚嘉礼(傀儡)后棚戏”指的是:本地常有一村一户同时延请数班地方戏和傀儡戏,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戏必尊傀儡戏先“起鼓”,而后方敢开演。记得一次在乡间看偶戏,演的是《薛仁贵征东》。奇怪的是开场的一段白令我甚是不解,什么“焦菜(咸菜)旗挥过去,番薯块扔过去……”观众不知所言何事,而台下的主人家却再也待不住,立马拿个红包掂了过去,他们为晚餐的招待不周再三道歉。顷刻台上的台词转锋一变:“大帅说,困难时期伙食不好也是常事,弟兄们大局为重,拼命杀了那番邦,冲啊——”这是一则笑话也是掌故,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傀儡是傀儡,嘉礼先生是嘉礼先生”,怠慢不得。生活中这些“嘉礼师傅”或“嘉礼先生”,他们出门古习必穿长衫,并且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见文化素质是比一般戏班要来得高。也许基于此,官府请戏,须用请帖而不用“召”。

发展与创新演剧形式是提线木偶不衰生命力的关键,而一人多艺,角色反串,轻快简便,让提线木偶比其他戏班有更多的担当。从掌中木偶,仗头木偶,到提线木偶,木偶的演剧形式已在不断地创新与改良。同时,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从“四美班”到“五名家”,泉州的传统傀儡戏按照“过角”的艺术规律,增加了一名旦(贴),重新厘定了一部《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目连救母》。到清末民初,提线木偶出现了属于“五名家”规制的连台本戏《水浒》《说岳》,音乐上也突破了仅以锣、鼓、吹(嗳仔)伴奏的旧规,增添了二弦、三弦,箫等丝竹乐器。全簿《目连救目》则把具有转折意义的内容与形式的艺术变革,推到了高潮。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过角”说穿了就是戏剧演剧上的反串,不过提线木偶的反串不仅是男女角色上的反串,它包括了“生、旦、北(净)、杂”各个行当表演的特点的能力。时而有各式的动物出现,飞禽走兽也在表演的客串之中。因此,木偶的师傅是全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并不过分!不存在内部师承传统制例和艺师充任候补演师的最后一次拜师,也从未出现有血缘关系的师徒,这是泉州木偶与其他戏剧不同的传承规制,即独到之处。换一句话说,“四美班”的演师均须由傀儡科班(“小四美班”)出身,均须接受严格的科班教育和训练。他们要求学徒须天资聪颖、口齿伶俐、乐感强、且要粗通文墨、年龄在10岁左右,学艺时间为5年4个月,其中明确规定前4个月不能适应者,责令退出。经5年4个月的传授教习,按契约艺徒便可“散年”(毕业)了。不过,按传统制例这些“傀儡仔”只获得了艺徒身份,要获得傀儡师傅的资格,尚须5年学习。入门5年学的是步态手态、立正稍歇,紧接着才是坐姿写字,“起、落、煞”。这操纵木偶的过程也像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先是哭叫,后是摸爬滚打,再是蹒跚学步,至于要写字画画、唱歌跳舞则是以后5年的事。择业师、行当化、过角都完成得很好,最后成为演师的必须熟记42本“落笼簿”中400余节戏出和300余支传统曲牌的旋律曲调及撩拍特点,才能经得起“场户”雇主的“择出”及同行“对棚”的考验和“过角”表演的要求。近代“五名家”时期的演师,除了要达到上述要求外,还需熟记《目连救母》《水浒》《说岳》等规模宏大的“笼外簿”戏文。否则,便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这也是泉州傀儡戏数百年来能够保持高水平发展的奥秘所在,其间自有许多道理和经验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科班、农家班、宫庙班以及后来具有家族色彩的“父子班”、“叔侄班”、“兄弟班”,继续推动着泉州木偶的传承与发展。

择业、市场等因素是促使泉州木偶必须以实力为支撑,以发展谋生存,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与追求。泉州传统的木偶头像是很有名的,头像的生动很大程度上就赢得了第一观感的好感。仅清代著名的雕刻作坊鲤城区范围内就有“西来意”和“周冕号”,他们由雕刻佛像而兼营,生意红火得不得了。然而,谈到泉州木偶头像雕刻工艺,不能不提那位诞生于鲤城北郊花园头的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1871—1954年)。这位佛像雕刻师的孩子从小师承父辈的手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木偶头拥有280余种不同行当、人物、性格、脸谱,头像栩栩如生。民国初年,江加走的布袋戏头已经远销台湾地区、日本和南洋诸岛,被誉为“木偶之父”。

泉州市木偶剧团创建以后,创作剧目所需的傀儡头像,绝大部分都由雕刻艺术家林聪权和表演艺术家黄亦缺设计制作。林聪权1961年进入泉州市木偶剧团,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雕刻制作了不少活动、变形的傀儡头像,如白骨精、孙悟空等,把傀儡表演实用性和表现技巧性结合起来,使傀儡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达到空前的高度。其中的孙悟空偶头,在全国舞台艺术作品展中荣获金奖。出生于南安罗东山区的黄亦缺(1928—2007年),13岁进入陈天恩傀儡科班学艺,1952年入泉州市木偶剧团当演员。表演之余,他刻苦学习傀儡头像雕刻和傀儡躯干制作,终于成为一名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表演大师、雕刻高手和傀儡艺术改革家。集表演与雕刻于一身的黄亦缺,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泉州木偶剧团艺术指导、名誉团长。从艺65年来,与剧团同仁一道多次出国演出和参加全国巡演。还受到过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国宝级大师。由他构想、创立的“以悬丝表演为主、综合仗头傀儡表演和掌中木偶表演于一台”的综合演出形式,对传统的、以群体表演取胜的泉州傀儡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92年他再度被推举为全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副会长,由他创作演出的《驯猴》《小沙弥下山》《钟馗醉酒》《舞狮》等剧目,堪称现代木偶经典剧目。

从“四美班”、“五名班”到著名傀儡演师连天章、林承池、何经绽、吕天从、陈德成、张秀寅,木偶雕刻家江加走、表演艺术大师黄亦缺,泉州木偶走过了自己的辉煌道路。进入新时期,泉州木偶剧团更是把视野投向了世界,从1960年的首次出访罗马尼亚至今,他们已经出访了英、法、美以及联合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上央视春晚到世博会、奥运会,无处不见他们的身影;人们为之兴奋、为之叫绝、为之羡慕,更多的是为之鼓掌和欢呼——泉州木偶,这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傀儡剧种之一,堪称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偶人艺术!这不会说话的千年悬丝,从最早的传统木偶15条基本线到现在的最多32条线,应该说贯穿始终的精神不变:这就是不断地革新创造,不断地提高技艺和表演水平,贴近时代和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在12种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列于首位,可见其珍贵和影响深远。如何使千年的泉州木偶在新的世纪、新的千年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旧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也正在动摇。2011年,泉州木偶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联办的“上海戏剧学院2011届提线木偶表演班”的开办,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戏剧表演人才培养体制正在形成,也昭示着泉州提线木偶的未来千年,将由技艺的求新转向表演内涵的深度,以及整个舞台形式的创新,走一条院团联合办学之路,拓展艺术空间。

一缕悬丝系千年,千百年来多少人事沉浮!42本“落笼簿”演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16条基本线(旦少胸前线)把步态、心态、礼仪、打斗囊括其中。除此之外还有“笼外簿”和32条线,为官的官行线,旦角的颠簸线,策马的跑马线,笑生(书生)的扇线、饮酒线、写字线,士卒的藤牌线等等。这线那线,有一条你不能忘:你的“后斗线”不能断了,断了抬不起头来;你的“胸前线”也不能断了,断了挺不起胸来!“后斗线断了”、“傀儡子”或“活傀儡”、“起鼓”、“嘉礼先生”诸多的戏谚掌故,把不变的人情世态告诫我们,也把千年的文化传承给了我们!人偶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人操弄偶,其实偶有时候也操弄人,不是吗?!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