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1 10:5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尚 昱

 

造船业双雄

尚  昱

 

150年VS 60年

在接受“马尾的造船业”这个选题时,我心中是忐忑的。提供给我的两个采访对象是“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马尾造船)和“东南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东南造船)。前者历史太过丰富,我不知道能否写出它曾经的沧桑和今日的辉煌。而对“东南造船厂”,我几乎一无所知。

负责接待我的马尾造船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干部赖起荣,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公司的前身——“马尾船政”创办于1866年,到2016年就是整整150周年,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历年来从“马尾船政”到“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各种材料,有一些可以提供给你。于是,我获得了十几本马尾船政研究专著、企业文化手册,历年厂庆的纪念文集,沉甸甸地装了半个箱子,这真是我此行的意外收获。

东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刘晖热情地接待了我的来访,在介绍公司历史时,他第一句话就是:东南造船的前身是“福建省渔轮修造厂”,建于1956年,到2016年,我们就建厂60周年了。对人花甲之年是步入老年,对一个企业来说,我们还很年轻,尤其是与“马尾造船”这样的“前辈”相比……

走访了这两个企业后,我感到很庆幸,我来得正是时候。

 

从历史走来的“马尾造船”

同治五年丙寅,农历五月十三日,公元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都左宗棠上奏朝廷,请在闽设局试造轮船。农历六月初三,公元1866年7月14日:清帝批准左宗棠本章。

这是我翻开《福建船政大事记》看到的第一段文字。

中间经历了一些曲折与反复,终于:

同治五年,农历十一月十七,公元1866年12月23日:船政主体工程全面动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机器造船企业就此诞生。1866年12月23日,已被确定为马尾造船的建厂之日。

“马尾造船”的最新消息,是我从公司的官网下载的:

《马尾造船首制105米潜水支持船进坞搭载》

2015年12月8日上午,喜迎马尾船政成立149周年之际,在马尾造船连江新址巍然矗立的700吨龙门吊下的船坞内,由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为Tasik公司承造的首艘105米潜水支持船(MW6321)在成功举行铺龙骨仪式。

……

作为马尾造船的首制船型,也是马尾造船公司新址建造的第一艘船舶。该船进坞搭载,对于提高马尾造船现代化造船水平、造船能力的提升以及寻找更加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启发。海工基地将迎来马尾造船新一轮的繁荣与发展。

我注意到了新闻中“马尾造船公司新址建造的第一艘船舶”这句话。

10年前,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敬知公司为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40周年,编印的《船政研究集萃》序言中写道:“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依附创办时的基业,140年后仍进行同样生产活动的企业,应该是不多的……”这个“不多见”的情景,或许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150年前在马江之畔崛起的马尾造船厂在当时堪称设备齐全,规模宏大,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但现在,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它已无法承载“马尾造船”建造更大、更多、更先进的船舶的要求了。

目前,“马尾造船”已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分别是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的马尾造船基地、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的利亚(平潭)造船基地、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的海工(连江)造船基地。

这个“海工造船基地”,就是新闻中所说的“马尾造船公司新址”。位于连江琯头镇粗芦岛。根据规划,“马尾造船”的主体,将逐步从马尾搬迁到这里。

我很庆幸今时今日来到马尾造船参观采访,如果来迟一步,这里——马尾造船的发祥地,就将停止生产。我只能看到它以中国现代工业、洋务运动、“船政文化”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许,还有些设计、研发之类的机构会留在此处,但这吊塔高扬、机器轰鸣、焊花飞舞的壮观景象,再也见不到了。乔迁新址说明企业发展了,壮大了,但是对我这样一个怀着“朝圣”的心情而来的参观者来说,若不能在原址上看到“马尾造船”的造船景象,终归会是个遗憾。

陪同我参观的小赖指着那一排郁郁葱葱的大榕树说:这是马尾造船厂破土动工时,第一任船政大臣沈葆桢亲手种下的。我忽然想,迁址之后,这里再也没有机器轰鸣,“沈公榕”会不会寂寞伤感?随后我自己否认了这厢想法。“马尾造船”走过这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经历过多少次起起落落,以前的每一次沉寂,都是被迫的,是耻辱,是毁灭,而唯有这一次迁址,是主动“走出去”,是为了发展、壮大。“沈公榕”有知,应该是乐见其成的。何况,当这里成为纯粹的旧址时,将会迎来更多的参观者和研究者,而见证了马尾船政150年历史的“轮机车间”、法式钟楼和这排大榕树,当然会是参观的热点,它们都没有时间寂寞。

“马尾造船”第一次大的沉寂,是在赫赫扬扬了41年之后。

1868年1月,福建船政开工建造中国第一艘千吨级木壳兵轮,次年建造完工;至1874年,在外国技师的指导下,船政共造出各式兵、商船15艘。其间建成的兵舰“扬武”号,排水量60吨,相当于国外二等巡洋舰水平;1875年,福建船政辞退外籍技师,进入自主造船阶段,首制成功“艺新”号炮舰,表明中国人已掌握了近代造船技术。1877年,福建船政更新造船技术,开始生产铁木合构轮船。10年后,又造出了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艘钢壳军舰“平远”号。据史料记载,福建船政自1866年创办后的三十多年里,共造舰船40艘,总排水量47万余吨,占当时国内自造舰总量的70%。又组建了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海军,并为北洋、南洋两支水师配备了大量舰船和将领。

然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终未能挽救清王朝的腐朽和没落。清朝的三支水师分别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均遭惨败。1907年,清政府饬令惨淡经营的船政局停止造船。

辛亥革命后,福建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1918年2月,船政局创设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办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于1919年8月造出了我国第一架飞机,取名“甲型一号”。

马尾造船厂的第二次长久沉寂,是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当年中国的军事工业基地,福州船政局多次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如今已成为文物的“轮机车间”外墙上,至今残留着日军轰炸的累累弹痕。日军两次占领工厂,大肆破坏,使这座赫赫有名的造船厂变成一片废墟。

这一沉寂,又是10多年,1950年,当解放军开进马尾时,船厂已是满目荒凉,杂草丛生,只有马尾船政所建造的第一个“轮机车间”历经战火而不倒。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船政局改称马尾造船厂,1954年恢复修造船生产。由于两岸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福建是对台前线,不适合大型军工企业,马尾船厂发展受到限制,并未再现当年“远东第一船厂”的辉煌。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学习公司送给我的十几本书。我尤其喜欢书名为《航程》的那一本。那是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45周年、庆祝马尾造船公司成立10周年的征文集。书中都是本公司员工的作品,虽然没有专业作家的文笔优美,但真切感人。我从中触摸到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尾造船”怎样走出瓶颈,抓住机遇,走向辉煌。

我从那本书中看到:改革开放后,1986年,工厂以技术和贸易相结合的形式,与荷兰IHC公司合作,建造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300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这艘工程船的建造成功,为该厂奠定了高技术等级船舶的建造基础。1987年开始,工厂发挥地处福州经济开发区的地理优势,目标向外,先后为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商成批生产集装箱起重驳船、液压开体泥驳船等产品,开拓了福建省船舶产品出口创汇的新路子。

我也看到,因为历史的包袱,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马尾造船”曾遭遇“两年交不出一艘船”的危机,同时也看到他们“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海燕”台风的重创下,全厂上下为按时交船而努力的感人画面。

我更看到2001年“马尾造船厂”完成改制,股东大会决定2001年12月23日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日。选择“马尾船政”的诞生日作为公司的成立日,既是传承,也是新生,真是意味深长。

2003危机已过,转机出现。董事长董敬知在他的《风雨兼程追求卓越》一文中是这样写道:“2004年的春天来临了,乘着第一次一年交付三艘船的气势,第一艘新型700箱集装箱船开工了。德国船东提出,若在合同期内每提前一个月交船,奖励10万美元……12月23日,又一个厂庆日,4号700箱船成功交船,比合同整整提前3个月,船东不仅践诺奉上奖金,还同时签下4艘同类型船的合同……”

时间越往后,文章就越欢快越洋溢着自豪:又接到订单了,又保质保量提前交船了,又受到船东好评,并签下一笔订单了……

从“马尾船政”到“福建马尾造船厂”再到“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这一个半世纪的沧桑巨变,几乎就是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强国梦”的浓缩,是中国近代史工业史的一个缩影,祝愿从历史中走来的“马尾造船”,在新的时代,乘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走向新一轮的繁荣与辉煌。

 

东南造船厂:主打“特、精、优”

东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刘晖,是位老“东南”人,听我说明来意,他便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东南造船”的历史:

东南造船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福建省渔轮修造厂,组建于1956年,是当时全国五大渔轮修造厂之一,主要以生产渔船和小型货船为主。1997年更名为“东南造船厂”,兼并省海洋渔业企业船厂。1999年,新的城市规划,要建设一条江滨大道。正好从“东南造船厂”的原址穿厂而过,“东南造船厂”便从福州市区迁址到了马尾。

其实,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东南造船厂对外承接的业务规模就不大。迁厂更使它雪上加霜。新址没有船台,场地又狭小。当时渔船市场已趋于饱和。东南造船厂难与大型造船厂匹敌,又遭民营企业的激烈竞争。同时,因当时马尾交通还很不方便,家住福州市区的员工,很多不愿意到马尾去上班,厂里只好给这些员工发90%的工资让他们下岗,这一下子,就造成了三分之一的人才和熟练工人的流失。

刘晖说:“我见过很多企业就因为迁址从此一蹶不振,可是我们当年留下来的几百名员工经受住了考验,而且从此留下了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成了我们企业的精神财富。”

东南造船的发展瓶颈终于在2002年得以突破。经过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和研究,结合自身的条件,他们不再以己之短去与别的造船企业竞争主流船型市场,而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他们把这叫作“特、精、优”战略。

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开始进军与海上钻进平台配套的海洋石油开发专用辅助船舶市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依托自己的技术,把主打产品定位于海洋多用途工作拖船。这种船比较小,用造大船的设备造这样的船是“杀鸡用牛刀”,他们造一条大船的利润等于造几十条这样的小船,所以大的造船厂都不愿意接单。而当时市场上又非常需要这样的船型。东南造船厂的“小”,正适合于造这种船,劣势一下子变成了优势。所谓“特、精、优”,就是制造特殊品种的船,把专业做精,把质量做优。

事实证明了“东南造船”决策的正确,从2002年到现在,仅“59M系列多用途海洋工作船”一种船型,他们就承接制造了150艘,在行业同类产品中创造了单种船型接单的纪录,并以其专业和质量享誉国际。刘晖副书记自豪地说:“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是需要这种船型的,就没有不知道我们东南造船的。”

除59M系列产品以及其升级产品形成批量生产外,“东南造船”还在应急救助船、海底支持维护船、平台供应船、操锚供应拖船等多种海工辅助船船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设计和建造经验,产品远销亚、非、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从1999年到现在,“东南造船”出口海工辅助船约300艘,在全球海工辅助船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刘晖副书记用“招聘”的故事,向我说明“东南造船”十几年来的发展变化。2003年“东南造船”事实上已经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效益还没有显现,当时任人力部经理的他,负责招聘工作,他甚至不敢提“待遇”两个字,因为他自己的工资也才一千多。在海洋船舶专业高校,他根本招不到毕业生,因为人家知道他们是个没有名气的小厂。他只能到非船舶专业的哈工大核工业专业“忽悠”来了两个大学生。此后几年的招聘,他也都是照此办理。他有些歉意地说:“最早被我忽悠来的人,现在都走了。怎么说人家也为我们的企业做了几年贡献,他有好的地方去,得放人家走。”而现在,企来名气大了效益好了:“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学校争着请我们去宣讲,连211校的毕业生,都愿意来东南造船来工作了,我们一年吸收200个新人。

1999年,“东南造船”的年产值不到7000万元,2009年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20亿元。近几年全球船舶业陷入低谷,但“东南造船”逆势上扬,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30亿元,2014年双超345亿元。2015年,受国际市场造船业持续低迷的影响,业绩会有所下降……“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想办法应对这个难关。”刘晖说。

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东南造船有限公司,它们同为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国有企业。一个走过了150年的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强健。它们在福建马尾,它们是造船业的双雄。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