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11: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硋”

 

崔建楠

 

 

“硋”是何物?很多人不知,知道之后,大多又念错字音。

硋目前在福建屏南一带有留存,按照中国人“秀才念字念半边”的习惯,屏南当地人都将这个字念作“hài”,一查,准确的读音应该是“ài”,字意同“碍”。

人家民间约定俗成念“hài”念了几百年,我们也就顺其自然吧,不然你到屏南去四处问“ài”(爱),人家把你当做“花痴”也不算冤枉。

硋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器皿,它有着十分有趣的前世今生。

福建是一个满地窑口的地方,我们从北至南可以数得出的窑口有松溪珠光青瓷,松溪窑工艺传承浙江青瓷又有自己独特的胎色,因为被日本早期大师珠光和尚收藏而闻名;而后是建阳黑瓷,人们通常称之为的“建盏”,建盏的名气就不用多言,因为宋徽宗的推崇名重天下,又因为朝代更替被朱元璋废掉,一夜之间窑火熄灭再无处寻觅;顺建溪南下到延平还有以酱油釉色为主同时承袭建盏黑瓷的茶阳窑;再顺闽江往出海口到闽侯的洪塘窑;渡过闽江到戴云山下就是德化窑了,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缘故,德化白瓷和青花一船又一船的运往欧洲,如今遗留在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橱窗里闪耀着“天国”的光泽;与德化瓷同航线运往欧洲的还有“漳窑”大青花,华安窑、平和窑也曾经炉火熊熊几百年,烧制的青花大盘曾经挂满欧洲人家的墙壁。

“硋”窑呢?在八闽古窑的地图上,它的位置在哪里?

有专家统计说目前在福州、宁德和屏南还有硋窑二十几条,而且还有几十条窑口在冒烟,这在活态的古陶瓷制作的今天却是十分难得了。

专家经过调查统计又发现,现存的二十几条硋窑里有4条在屏南,而且由屏南人(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仕洋村、硋厂村等地师傅)主理的硋窑却多达19条。经研究发现,这些硋窑师傅虽然因为祖辈或者父辈或者自己迁徙到屏南周边县,但是他们的制硋技艺均来自屏南白溪一带。

屏南县制硋历史悠久,据棠口村《周姓宗谱》记载,宋开禧年间,周氏先祖第7代周益与白溪西村程五结为异姓兄弟,一同到福宁府各县推销硋器和铜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十七年《屏南县志·物产志》载:“土磁器:出村头、前村,两处泥细嫩,可烧瓷器,足供古、屏二邑之用”。1941年《屏南县志·产业志》又载:“硋窑,兰溪、古厦、龟溪、三保诸处土磁,足供一邑之用。”典籍文中所述“村头”即今棠口乡西村村;前村、兰溪即今棠口白溪一带,龟溪即今棠口乡贵溪村。

按图索骥,兴致勃勃去了屏南棠口硋场村。

棠口是屏南著名的乡镇,屏南廊桥“百千万”3座著名古廊桥里,千乘桥在棠口。棠口还有晚清时期的西方教堂、妇幼医馆淑华女学校等西洋建筑,棠口还是抗日战争初期新四军北上抗日的出发地,那里有巨大的石质纪念雕塑立在千乘桥桥头。

因为四平戏因为廊桥,多次去过屏南,但是却不知屏南有硋器。曾经在屏南朋友的微信里看见过硋器的样子,与建盏相似,疑问和兴趣便一同生成。带着解惑的渴望,坐着村主任的车就往硋场村的古窑口去了。

离开通往白水洋方向的水泥马路,拐上红土山路才几分钟,路边就看见了排列在竹林草丛里的酱黑色大缸,主任说,这就是硋。“这也是硋?”我心里开始嘀咕了。转眼路过了一座黑黝黝的古窑,主任说:“这是棠窑。”话音未落,车子停在了一座钢结构的大棚边上,棠窑主人黄良城出来迎接我们。

在棠窑与黄良城以及他的搭档吴伦站师傅喝茶品瓷说硋一直到镇里来催,“问硋”也大致有了眉目。

福建在宋之前,生活用具多为陶,例如新石器时代闽江下游闽侯昙石山遗址发掘的有红色竖条纹和卵点纹的彩陶,以及拍印曲尺纹和叶脉纹印纹的硬陶。唐以后福建人口增加,中原生产技艺南渐,到宋代福建的制瓷已经成为了中国瓷业的高峰。宋代建州黑瓷傲视群雄,其地位的奠定不得不说宋徽宗,皇帝老子赵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更是喜欢喝茶玩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称:“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因为建州北苑龙凤团茶的喝法告别了唐代的煎茶法,新创出点茶法,“斗茶”风靡天下。斗茶需特制的器皿,因而衍生出建州黑瓷兔毫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佳品,黒釉的建盏最合适。宋徽宗赞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青黑的建盏就成为皇上及臣子百姓掌中把玩的唯一茶具。皇上喜欢天下追捧,建州黑瓷窑口遍地生烟,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世间极品,由此建州建盏的生产睥睨神州。

忽一日建盏跌落神坛,那是又遇到了改朝换代的轮回,表面看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厌恶宋徽宗的奢靡,罢团茶为散茶,转瞬人间再无兔毫盏。其实骨子里的文化习惯是“不破不立”,全面覆盖前朝是树立新政的首要。

窑火熄灭,建盏没了。制造建盏的精细技术慢慢失去,只保留下基本的、相对简单的制硋技艺。硋的使用对象逐步向平民百姓过渡,硋的制作越来越平民化,器皿的种类也开始由高档精致的茶盏转变为日常所用的水缸米缸酒缸以及装盐的硋罐、洗碗的硋钵、腌菜的硋瓮……甚至古越子民二次葬遗风中盛放先人骨骸,被称之为“金瓮”的骨殖罐。

黄良城说,从棠口往西就是白溪前村,他的老家就是白溪门孔源村,白溪门地处鹫峰山腹地,群山合围,清溪汇集,溪底多为白色泥土(瓷土),因此称之为白溪。黄良城念了一首老家的民谣:“白溪门,白溪门,世世代代抟土丸;抟土丸,抟土丸,村村飞出金凤凰。”听老人说,白溪这里的硋窑最多的时候有三十几条,百姓还是比较富裕的。在黄良城的印象里,老家的硋窑做的都是坛坛罐罐,自己做了这一行之后才知道硋器烧制的温度比陶高又比瓷低,胎体比建盏疏松布满气孔,最适合民间日常使用器皿,这也符合了硋器由宫廷而民间、由黑瓷建盏变化而来的路径。

黄良城说从白溪翻一座山就是建瓯(建州)地界,我理解他的意思,屏南的硋应该是与建盏一脉相承的。

黄良城和吴伦站的“棠窑”专心烧制黑瓷,这一对搭档认为,作为传承,黑瓷是精髓。虽然在屏南也有一些窑口在烧制五彩缤纷的硋器,但是他们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追求。

屏南问“硋”,在福建窑口的版图上又补充了一个有趣的品种,查阅资料,又发现屏南的硋似乎与“茶入”有那么一些关联。所谓“茶入”,就是一种腹鼓口小的陶瓷小罐,古人用来装茶末。后来茶入传入日本,成为如同建盏的曜变天目茶盏一样珍贵的国宝,例如根津美术馆藏的松屋肩冲茶入和野村美术馆藏的北野茄子茶入都是传世的绝品。

屏南有古谚曰:“波山前后十八寨,梅岭左右廿四窑。太保钢炉喷金花,赤岩银坑显神奇。硋窑瓷器出大洋,棠溪铜锣响天下。门楼马道通南北,莒州舱陶出琉球。”这首民谣在宋代流传于古田东北部(今屏南)民间,其中“梅岭左右廿四窑”“硋窑瓷器出大洋”“莒州舱陶出琉球”讲的就是北宋屏南陶瓷器生产和外销极为繁荣的情景。想起来黄良城说过,屏南有古道,那古道通向宁德霍童,由霍童金钟渡上船转三都出洋,硋也就沿着这条古道出山入海去了琉球

在闽东一带只有屏南县把储存物品的罐子称为rù(音入),如抽屉称为“桌rù”、盐巴罐子称为“盐rù”、茶叶罐子称为“茶rù”。由此推测,“茶rù”有没有可能源自屏南硋器呢?

“硋”又遇新问题,是烦恼还是欣喜呢?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