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4 21: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钟茂富



 

钟茂富

 

 

参天蔽日的栲树林下,360亩野生铁皮石斛生机勃勃。城厢镇畔旎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业主练志明说,林下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喜阴湿环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得天独厚。基地于2014年8月兴建,目前已完成林下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360.5亩,金线莲2万株,三叶青50亩、钩藤160亩,以及旅游步道、水上观鱼长廊、钓鱼台、停车场、水车造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养殖草鱼、鲤鱼、鲢鱼3万多尾。该基地建设暨示范带动平川、城厢、万安、东留等乡镇林下经济的发展,又与云礤瀑布、森林人家、四季果园等连为一体,是人们休闲、观光、品味生态食品、体验林下仿野生科普知识的理想之地。

 

    敢为人先  勇当中国林改探路者

 

位于武平西北角不起眼的小山村——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是走在全国林改前列的村庄。

640 (1).png

捷文村成为“全国林改策源地”

走过一座小石桥,桥下是清澈的淙淙溪水,抬头望去,绿树掩映下,捷文村村委会就在前面不远处。环顾四周,农舍散落在绿意丛中,其中不少是崭新的“小洋楼”了。整个捷文村,静谧祥和,让人心情放松。

一走进村委会,一个头发有些发白的憨厚老农迎面走来,他就是李桂林。他憨厚地笑着,手里拿的一本有些发旧的证件,就是引发媒体好奇与聚焦、编号为2001年第1号的林权证。

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领回这本证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从此成为林改的“历史性人物”。笔者问他还记得当时是什么心情,李桂林乐呵呵地说,就是高兴,有了林权证,犹如吃了“定心丸”,以后山上想种什么想养什么,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他操着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打了个比方:“林权证就像房产证,有了证,房子就是自己的,心里踏实。”

在李桂林的回忆中,当时他一家分到了200多亩林地,种毛竹、竹笋等等,第二年一年收入就2万多元;同时,他们还在林下养鸡,一年下来的收入也有几千元。2004年,李桂林在城关附近盖了三层楼的房子,花了十二三万元,生活质量跟以往比起来有了大步的提高。李桂林告诉说,现在每亩林地还有10块多钱的生态林补贴,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与李桂林一样的山区老农,对于林改,他们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真切感受到林改带给他们的实惠。有了林改,日子好过了,他们自然就支持林改,并非常乐意造林兴林,发展林下经济,而不再砍树。

透过这个无意间成为“标志性人物”的老农,我们再次佐证了一个朴素真理:任何一项改革要成功,就得以广大民众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广大百姓中间产生“定心丸”效应。

武平“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县林业用地330万亩,老百姓基本“靠山吃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木材价格不断上涨,集体山林遭乱砍滥伐,靠几个村干部和护林员管不住,火烧山时常发生,造林也没钱投入。”时任万安乡捷文村支书的李永兴说,“那时村民收入很低,大家怨言多,希望林地能像农田那样承包到户。”

2001年,武平在捷文试点,按照“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原则,将集体山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山下耕地转到山上林地。次年,武平在全县推开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目前全县林权登记发证率、林地登记发证率和林权证到户率分别达99.4%、99.3%和100%。

“林改前,武平每年造林约两万亩,主要靠林业部门投入;林改后,全县平均每年造林4.5万亩,大部分由林农和私企投资。”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说,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7%,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林业收入比2001年增长4.2倍。

2002年6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武平调研时,对武平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重要作用。2011年11月,国家林业局赵树丛局长亲临武平调研林改工作,认为武平林改“改得早、改得好、改得深、改得林农满意”。

2012年12月23日新华社刊发的习近平同志人物特稿中,这样写道:“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

 

    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

 

“分山到户”仅仅是林改的第一步,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说,在推进林改过程中,把山林分下去后,怎样才能使林农在管好山种好林的同时尽快富裕起来,也就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这才是关键。

“如果有更好的营生,谁愿意天天上山砍树?”中堡镇农民连永聪听说县里出台了政策,对发展林下经济在技术、资金上都有扶持,便投1万多元钱养了500多只鸡。目前他的养殖规模达到5万羽,每年出产10万多只鸡,产值400多万元。

“我们利用生态资源养蜂”,武平县养蜂业协会钟亮生对入户调查的干部说,“林改后树木多了起来,生态越好,蜂蜜产量越高,我们养蜂人越高兴”。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林下经济虽然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等优势,但在产业培育中,林农仍然面临着缺乏资金、技术、服务等许多实际问题。

武平县通过调研发现,造成林农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林木“评估难、担保难、收储难、流转难”。为破解这个难题,2011年11月以来,武平县紧紧抓住林业投入这个促进林业加快发展的牛鼻子,针对林权主体改革完成后林农面临的五大难题,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围绕林木“评估难”问题,武平县组建了有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解决了评估工作中的机构资质、评估管理、评估质量、评估技术等问题,让林农对自己的山林“家底”心中有数;围绕林权“收储难、担保难”问题,成立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对林农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提供便捷的担保服务,对逾期无法还款的金融机构所质押的林权进行收储、管护和处置,解决了抵押林权处置难问题,调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围绕解决山林“流转难”的问题,成立林权流转交易中心,构建了专业规范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保护了林权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围绕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探索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设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通过资本金的杠杆效应,放大贷款规模,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收储担保和林权流转交易三个中心为平台,真正实现了林权证像房产证一样直接抵押贷款。

目前,武平县林权服务中心设置已从县延伸到17个乡镇,将林权抵押贷款、资源评估、收储担保、流转交易等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构建了“评估、担保、收储、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让林农既可通过流转交易盘活山林,变死资产为活资产,又可通过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解决林业投入和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使林权改革真正成为了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以前农民拿到林子,只算砍了木头能挣多少钱,现在会从经营林下经济的角度来算收入。”县政协主席邓穗明说,靠着良好生态,武平林下经济方兴未艾。据悉,武平全县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林下种养业,目前林下经济从业人员达2万人以上。

“林地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没有效益,要有效益,最少一个周期要10年。”捷文村一位村民说。现在,武平林改实现了“山更绿”,而如何让“民更富”成为林改新的聚光点。据县长廖卓文介绍,“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林下经济正在该县推广,“最近县里还要出台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的新政策”。

我们在走访捷文村时看到,林地里种植花卉、育苗、养蜂、养鸡……成了村里林农的多种选择。捷文村村民还被鼓励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与客家特色的“农家乐”。

捷文村2012年6月挂牌成立绿富林业专业合作社。作为一村带头人的钟泰福认为,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发展林下经济,“等于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

村民钟敏添是最早分得林权的林农之一。从2001年开始,造林成为了他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一造就是八九年。“造林的时候要自己出一部分钱,而且基本上没什么收入。”不过钟敏添介绍,依靠前十年的造林,如今他发展起了林下经济,种植了一万多株花卉。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肯定会比以前好。”

拥有150多户社员的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亮生说,“合作社统一购买养蜂的工具,还上门收购蜂蜜,林农只需要在家里定点养蜂,每年就可以收入2万到5万元。”

目前,武平林下种养达10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野生花卉富贵籽生产基地。廖卓文说,2013年起3年内,武平安排24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扶持林下经济发展。

森林生态旅游异军突起,武平建成森林人家30家,去年森林旅游接待游客25.6万人次,跻身“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坐落于梁野山坡的城厢镇云礤村云雾缭绕,原是出名的穷村,1.6万亩林地是不能砍伐的公益林。近年,云礤结合村庄整治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美丽山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发展旅游业。

 

    破解难题  从探路者转向拓路者

 

林农家家户户拥有的林地、林权流动起来,林改红利才能有源头活水。武平县政府引导林农以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林地2.6万亩的永平镇众森林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佩星说,“单打独斗”造林成本高,外出打工的林农更无力造林,合作社组织规模化经营,林农可以出林地或出资金联合造林。而永平镇挡风岭1万多亩“瘌痢山”变成速生丰产林,就是众森社员合作的成果。

让林权像房产一样直接取得抵押贷款,是武平孜孜求解的难题。“不久前,我们通过设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组建资产评估收储担保、林权流转三个中心的形式,初步突破了这一瓶颈。”县长廖卓文说。

2013年7月,武平在万安镇捷文村进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开贷典礼,钟泰福、钟兰德等第一批5位林农与邮政储蓄银行武平支行签订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协议,得到了4万至10万元不等的贷款。对此,福建省林业厅林处负责人说,武平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是目前各地推行的林权抵押贷款中,林农获得贷款中间环节最少、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武平有林地329万亩,其中商品林240多万亩。以往,林农想以林权抵押贷款,须通过担保公司担保,由于林权难变现,担保公司积极性不高,林农贷款难。去年5月初,武平出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和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成立林业资源评估中心、林权收储担保中心、林权资产交易流转中心,县财政投入1500万元建立林权收储抵押担保基金,消除银行的风险顾虑,推动开发林权直接抵押贷款业务。

林权直接抵押贷款面向林农放贷。有贷款意向的林农,向银行提出申请,经评估中心评估,再与银行、林权收储担保中心签订三方协议,一周左右即可获得贷款,而且利率优惠。贷款额度最高为30万元,期限1—5年。为保护生态资源,目前,可用于抵押的林权限于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商品林,和一些宜林荒山、荒地等无林的林地。

“我这次贷了10万元,利率优惠不说,单贷款3年的担保手续费就少了3600元。”捷文村支部书记钟泰福说,过去找担保公司担保,一年要1200元的手续费;现在,只要提供林权证、身份证、结婚证和林业资源评估中心的评估文件,很快就可贷到款,解决造林、育林的资金问题。

捷文村村民钟兰德告诉我们,7月初得知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的消息后,打了几个电话,林业局、银行的工作人员就先后来到他家,村干部全程帮忙,很快就办好了贷款手续。

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有效盘活了森林资源,让林农不砍树也能解决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为生态保护建立了又一长效机制。

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介绍,武平县还创新了资源管护、林业合作、林下经济发展、森林防火、纠纷调解等机制,全面实施相关配套改革,拓展林改效应,促使林权改革向纵深推进,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02年~2013年,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59.7万亩,是林改前二十年造林面积的总和,2013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9.7%,林木蓄积量1415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55.5%;充分调动了林农耕山积极性,特别是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的突破,使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成为林农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2015年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从1/6提高到1/4。农民成为集体山林真正的主人,管理山林从村干部的几双眼睛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几千双眼睛,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越来越少,发生山林火灾也是村帮村邻帮邻,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

陈厦生说,改革无止境,武平林改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武平县将继续发扬先行先试、敢闯敢干的精神,巩固主体改革成果,把林权改革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推进,完善流转平台,推进分类经营,健全服务体系,继续当好林改的拓路者。

本文原载于《走进武平》;图片来源于龙岩市融媒体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