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港扬帆启航 开发区迅速崛起
庄永章
一颗耀眼的明星,正在海峡西岸冉冉升起,这就是位于福建省福清市江阴半岛、港口资源丰厚、区位优势凸显的江阴港和江阴经济开发区。十几年艰苦创业、扬帆启航,十几载风雨兼程,迅速崛起,江阴港和江阴经济开发区以日新月异的壮丽辉煌,为福清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机,为加快福州“南翼”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江阴港扬帆启航
1977年,林文镜先生拥有50%股份的林氏集团与福清市政府联合投资建立融侨经济开发区。当时,有一家由林文镜先生引进的台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但福清没有港口,所有的出口货物都要通过陆路运往广州,费用极高。这家企业表示运费太高无法承受,要撤出福清。林文镜先生为了家乡建设,给这家企业贴了350万美元的运输补助费。这件事强烈地刺激着林文镜先生,他意识到福清要发展就必须建港口。
1991年9月,林文镜先生投资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江阴下垄码头,融侨开发区大量出口产品由此运往香港,再由这一营运中心运往世界各地。
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92年初,林文镜先生计划在林氏集团已建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福清与长乐交界的松下港已在修建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但受环保条件限制,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林文镜先生向福清市政府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之后,他和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的练知轩一起,风里来雨里去,进行实地考察,最后,他们来到了江阴镇,选择在这里建港口。
1999年,福清市政府、福州港务局、林文镜三方以股份制形式达成共同开发江阴港的合作协议。
2000年,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10月更名为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同年9月,江阴港区1#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开工动建。
江阴港区迈向国际深水大港
江阴港区坐落于福建省最大海湾兴化湾北岸,兴化湾面积619平方公里,伸向内陆达30公里,海底10-20米深槽自湾口伸至湾顶江阴半岛附近,江阴港区深水近岸,陆域开阔,自然岸线207公里,水域宽达15公里,最大天然水深19米,拥有南日、兴化两条航道,可以满足2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泊通航、靠泊和调头的需要。兴化湾地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全年全日船泊进出港不受航道及潮水的限制。兴化湾周边无较大河流注入,终年不淤不冻,受龙高半岛、石城半岛环抱和南日群岛遮挡,港区避风条件良好。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福州江阴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江阴港区在壁头作业区和牛头尾作业区,将形成码头岸线20.7公里,可建设码头泊位77个,总规划通过能力约为2.9亿吨,其中集装箱为1040万标箱,另在其他作业区预留码头岸线39公里。
江阴港区地处闽东南经济繁荣圈中心位置,位于上海港、深圳盐田港航运线中部,距香港360海里,距台中100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深水港口之一,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辐射。同时,江阴港区处在中国海岸线中心点和环南北太平洋两个经济圈的交叉点。距国际集装箱环球主航线仅24海里,是世界海洋黄金水道的“黄金点”。
2002年12月17日,福州港江阴港区五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12月18日上午,福州江阴港区一号泊位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正式投产。该泊位可全天候接卸第五代以上大型集装箱船舶作业,进出港不受潮水限制,年吞吐能力达到35万标箱。江阴港区2#、3#泊位项目投资合同书也于同年在香港签订,并先后于2006年和2008年建成投产。
经过几年的建设,江阴港区的查验单位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查验设施基本能满足各查验单位业务工作要求。各查验单位的办公、生活设施已经形成,能够承担口岸开放后现有港区的监管服务工作,有关军事安全保密措施也已落实,港口生产、通信导航、集疏运和公共服务等设施能够保证中外籍船舶安全进出和港口生产的需要。福清市政府也收到了国务院的正式批文,同意江阴港区自2003年3月12日起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江阴港区从2003年2月开始了香港航线的定期班轮。2003年3月,江阴港以优质快速的服务迎来英国“THOR KIS”货轮载着南方铝业(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设备在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卸货。这是福州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自开港以来首次迎来的第一艘外国货轮。
2004年6月,国家交通部向全球宣布:江阴港区作为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
同年12月27日,在江阴港区施工现场举行了福州港江阴港区2#、3#泊位工程开工典礼。这是福州港建设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福州港迈向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自2006年2月1日起,福清海关在江阴口岸园区实行报关业务“一条龙”服务,此举为货主简化了报关程序,节约了报关时间。从开港以来,江阴口岸出台了多项服务措施,保证了在福州新港进出口的集装箱快速通关。
2009年1月4日,位于福清江阴的福州保税区海关接单窗口熙熙攘攘,海关关员正有条不紊地为前来报关的几十家企业办理进出口手续。这意味着福州保税区海关整体搬迁至福州新港工作顺利完成。
同年5月17日,福州港江阴港区4#、5#泊位码头主体工程竣工;12月30日,福建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2010年9月10日,公司正式开港运营。
随着开发建设提速,江阴的港口、基础设施等硬件越来越完善。作为福州港主要港区之一,江阴的港航物流业开始腾飞。
目前,江阴港区建成1个1.5万吨级滚装码头、5个5万兼10万吨级集装箱船码头和10万吨级国电配套码头。在建的有2个5万吨级兼靠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3个5万吨级化工液体码头(11#、12#)。其中,10#泊位5万吨级化工液体码头于2014年上半年建成投入使用。根据规划,江阴港壁头作业区将设泊位55个。预计到“十二五”期间,可建成15个泊位,形成年超50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趋向规模化、集约化。
港口基础夯实,港航物流腾飞。2013年江阴集装箱吞吐量达80.75万标箱,居福州港各港区首位,呈现稳健发展态势。江阴港区福州新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连续四届获评“中国十佳集装箱码头”荣誉称号。2012年首次获评100万标箱以下“亚洲最佳集装箱码头”。
据了解,江阴港铁路支线已基本完工,可望于2014年开通,这将极大提升江阴港区对外交通能力,使江阴港区成为服务我省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内陆省份新的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
助力港航物流业跨越的支撑点已经浮现。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福州保税港区(整合了江阴保税物流园区、福清出口加工区、铁路物流园区和江阴港区部分作业区),2011年12月16日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福州保税港区将建设成为我国开放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通关最便捷、服务最到位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之一。
2011年12月,江阴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是我国继大连新港、天津新港、上海港、广州黄埔港、广西钦州港之后的第6个沿海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此前,我省进口汽车整车一般通过天津新港等地进口,成本大,耗时长。因而,获批这个口岸,对加快江阴发展意义重大。
2012年5月,江阴经济开发区完成《江阴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综合配套区规划构思》,初步勾画了建设步骤。2013年1月7日,拥有海关监管堆场2万平方米,国检检验用地2.9万平方米,配备2条全年检测5万辆大、小汽车检测线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一期工程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组织的国家级验收。
同时,江阴港银河国际汽车园项目2012年“9·8”期间签约,这是江阴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综合配套区重点项目。项目计划投资45亿元,一期投资2.98亿美元,目前,该项目一期用地807亩已完成筹建工作,2014年上半年正式动建。租用区内仓储公司的进口汽车销售中心已正式运营,2013年整车进口贸易量830辆,已销售346辆,实现销售额2.66亿元,利税1.16亿元。江阴港银河国际汽车园将规划建设有进口汽车贸易交易综合经营示范区、第三方物流功能区、汽车行政服务中心、进口汽车配件及美容交易市场等8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可满足每年10万辆的进口整车交易规模及相应的配套服务市场,实现年总交易额800亿元。
开发区迅速崛起
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位于福建省会福州市重要的“南翼”区域——著名侨乡福清市南部的江阴半岛,为省级大型综合性经济开发区。临港近台等综合优势和十几年开发建设夯实的发展基础,使江阴经济开发区成为福建省引进大型临港工业项目和打造临港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点,是海峡西岸正在崛起的经济新增长区域。
福清江阴经济开发区综合处处长林秉梁告诉笔者,江阴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构筑了良好的投资平台。开发区目前已具备日供原水23.28万吨,净水5万吨能力,可满足3—5年临港开发建设需要。投资2.1亿元的闽江调水江阴供水工程将于2014年建成,届时日供水能力将达45万吨,可以满足港口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的需要。污水处理厂,规划近期日处理污水能力4万吨,中期8万吨,远期12万吨;该厂以BOT方式建设运营,近期工程日处理能力4万吨工程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正在启动中期日处理污水8万吨项目规划建设。电,现有35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各一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正在规划建设第2座220千伏变电站,将为开发区提供双电源双回路更加安全强大的供电保障。公路,疏港新江公路11.6公里连接福厦交通走廊,江阴半岛已形成新江公路、环岛东、西路和区内配套绿化路灯的五横三纵高等级路网,连接江阴港区西部作业区和疏港新江公路,设计标准为城市Ⅱ级主干道的港前路和国盛大道将于2014年6月底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江阴港区的疏运能力。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福清渔溪至平潭段经江阴半岛北部直达港区,已经建成通车。铁路,福厦高速铁路江阴支线正在抓紧建设中,计划2014年开通运营,这将极大提升江阴港区对外交通能力,使江阴港区成为服务我省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内陆省份新的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集中供热,2010年9月开始实施的以国电2×60万千瓦燃煤机组技改为热源点集中供热,共敷设供热管道13公里,用户涵盖化工、印染、化纤、建材、造纸、水产、医药等多个领域。替代区内现有16家企业自备小锅炉,实现节能减排。国电福州江阴电厂二期热电联产项目也计划2016年投入运行。填海造地,利用浅海滩涂,结合防潮排涝和港区后方陆域形成的东西部填海造地工程,已完成填海造地21763亩,其中西部11316亩,东部5080亩,港区陆域形成5367亩,为临港产业发展构筑大平台。生活配套,已建成重大工业项目生活配套一期工程14幢350套公寓楼和4栋员工集体宿舍楼,正在动工建设生活配套区万翔房地产一期商住项目,区内有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融侨新港大酒店和四星级盘升花园酒店,六大银行和三大保险公司等金融保险机构已在区内开展业务,已正式启动以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为主要内容的江阴海港新城建设。
无论是一个省、一个市,还是一个区域,加快发展,产业是重要支撑。产业强,区域才强。近年来,江阴经济开发区紧抓机遇,深入推进“三维”项目对接,引进央企优质项目,构建能源、化工等现代产业体系,千亿级的化工新材枓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发展现代产业,江阴有优势有资源。天然良港之外,腹地广阔的优势愈发凸显。江阴半岛可利用的工业用地30平方公里,另可填海造地数十平方公里。由于此前少有大项目落地,江阴港的腹地几乎都是“处女地”。世易时移,如今这些几乎不占用耕地的广阔土地成了宝贵的资源和独具的优势:承接大项目、好项目有了良好的平台。
巢好凤自来,两年来,央企及优质国有、民企纷纷落地江阴。江阴因之调整优化了产业布局:东部以国电江阴电厂为龙头,发展能源等产业,中部以保税港区为龙头,发展现代物流业,西部则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目前,江阴经济开发区落地企业95家,已签约项目100项,总投资1285.39亿元,已投产项目57项,在建项目21项,筹建项目22项。其中,化工新材料专区签约项目6项,总投资达940.77亿元。
五大产业雏形已经初现江阴:一是以福州保税港区为龙头,以马士基、长荣、中海等数十家知名航运公司为主体的港口运输和现代物流产业;二是由福抗药业、福兴医药和海欣药业等组成的医药产业;三是以中国化工集团(CPP项目)、天辰耀隆己内酰胺项目、福建巴陆己内酰胺项目、中景石化科技园项目、东南电化和耀隆化工等组成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四是以国电江阴电厂为龙头的电力能源产业;五是由和特供热、隆诚再生塑料工业园、濠锦化纤和联升新型墙体材枓等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
走进如今的江阴西部化工新材枓片区,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东南电化项目所在地三年前还是一片滩涂,如今,一座座高大建筑拔地而起。这一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建设烧碱-TDI-PVC联产装置,预计年产值达34亿元。项目负责人介绍,自项目开工至2013年累计完成投资约36.3亿元,已建成试生产。与此相邻,总投资17亿元的耀隆化工项目也投入试生产。
在建的大项目不乏央企“大块头”。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与福州耀隆化工合资建设的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总投资46亿元,计划2014年投产,达产后年产值50多亿元,并争取在5年内形成200亿元投资规模。中石化福建巴陵己内酰胺项目总投资80亿元,建设两条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生产线,一期投资36亿元,拟建设年产20万吨己内酰胺生产专线,达产后预计实现年营业收入约40亿元,2012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于2014年上半年投产。
即将动建的央企大项目也令人期待。中石油福建LNG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近日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落地江阴港区万安作业区,总投资约73亿元。该项目2013年内动建,计划3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可望实现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民企也闻风而动,纷纷在江阴布局大项目。中国软包装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双向拉仲聚丙烯薄膜(BOPP)生产企业,它在江阴投资的中景石化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建设聚丙烯135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120万吨。达产后年产值450亿元,并可拉动上下游实现产值300亿元,形成高效集聚的软包装产业链。
这些大项目寄托了江阴真正腾飞、惊艳世人的远大梦想。东南电化、耀隆化工2013年投产,天辰耀隆、中景石化科技园一期项目2014年可建成投产,巴陵己内酰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十三五”后期,江阴可望建成超千亿元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福州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持续推进江阴大港口、大配套、大平台和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深入组织央企、民企、外企‘三维’项目对接,坚持港口、城市、产业良性互动,坚持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江阴开发建设水平,为加快福清海港新城建设,为福州‘南翼’的腾飞贡献力量。”福清市委书记陈春光说。
打造江阴海港新城
2012年初,福清市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福州市有关发展海洋经济的精神,积极融入建设“海上福州”大格局,锻强省会南翼城市,更加突出沿海产业集聚区与滨海新城建设。随着全面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对接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江阴经济开发区的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愈发凸显,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成为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江阴的发展定位亟待提升,不能仅仅着眼于建港口、港区。”福清市委副书记、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罗若谷介绍说。
据此,重新编制《江阴海港新城总体规划》,江阴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提升为:依托江阴港区的强劲动力,发展以临港石化、现代物流、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具备山海港城业独特空间特色的、配套完善的海港新城。
从港口到临港产业、到海港新城,江阴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江阴经济开发区将遵循港口——临港产业集聚区——港城区一体化的发展规律,组织实施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总体规划面积158.29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120.2平方公里。在江阴半岛形成6大功能区,分别为西部产业区、东部产业区、东部滨海新区、南部港口物流区、中部居住区及北部生态涵养区;在新厝片区形成三大功能区,即中心服务区、配套居住区和高新产业区。目前,《江阴海港新城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完善中,这将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江阴港城的开发建设。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福清》;图片来源于福清融媒体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