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 09: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弱鸟可望先飞

——来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报告

林思翔

IMG_0912.JPG

扶贫碑

初夏的闽东大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发,笔者来到福鼎市赤溪村。

下车时,细雨濛濛,给村庄披上了一层轻纱。细雨下,那面写着“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字样的石碑显得格外醒目。

往前走,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白墙黛瓦,楼房座座相挨。高高的马头墙,在朦胧雨帘的遮掩下,犹如奋起的高头大马,立于绿树蓊郁的山脚下。随之,我们走进商铺林立的“长安街”。茶叶店、饮食店、杂货店、畲家风味店……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前店后居,整齐排列,住着400多户人家,人气旺、生意也旺。新街是上世纪90年代建的,住着原来分布在山沟深谷10个自然村的村民。取名“长安”,意即在此长住久安。它像一颗璀璨明珠落在山野间,闪射出耀眼的光辉。

30多年前,住在这片深山老林里的农户十分贫穷,其中一个叫下山溪的自然村曾是全国闻名的特困村。

下山溪位于赤溪行政村西面16华里的山腰里,村子挂在陡壁上,全村18户畲族同胞分散在7个山旮旯里。由于土瘦地瘠,只能种些番薯,产量很低。农民整年吃的是一半番薯一半野菜的混合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住的是茅草房,遇到下雨,就无处躲身。穿的更是补了又补的褴褛衣衫,小孩子几乎都光着屁股、打着赤脚,甚至还有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

今年74岁的李先如老人,回忆当年穷困生活连连叹气。他说,当年我们唯一的收入就是靠砍柴扛竹到山外的集市出售,半天砍竹,半天扛运,一整天下来才卖块把钱。我就是靠卖这点苦力收入攒了点积蓄,娶了媳妇。可好景不长,妻子在分娩时大出血,由于远离村镇,没医没药,儿子生下了,她却不幸离去。说起这段辛酸往事,老人眼眶湿润了。

当年任福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新闻科长的王绍据,听说下山溪村特困情况后,出于职业责任感,决心进村一探究竟。那是1984年初夏的一天。王绍据从县城坐车到磻溪公社,再从公社徒步沿着布满荆棘、怪石嶙峋的崎岖山路,走了56华里,才到了下山溪村。他挨家挨户地看过去,看到村民们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的困境,震撼不已。这个村是畲族同胞聚居地,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为革命胜利作过贡献。想到这些,他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回到县城已是深夜,王绍据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连夜写了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信件,如实反映了下山溪村的贫困情况并提出3方面建议。信件直接寄给了《人民日报》,让他没料到的是,《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信后,先以内参形式报送中央,中央领导作了批示。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这封来信,并配发了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

IMG_0997.JPG

赤溪河畔

文章指出:“少数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整个说来属于支流问题。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忽视它。……让我们在抓好主流,促进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继续繁荣兴旺的同时,下决心到那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去走一走,实地调查一下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有哪些困难?应当采取哪些特殊政策和措施?跟那里的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研究治穷致富的门路。”

紧接着,198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中发[1984]19号)。通知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这些地方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央的声音,犹如和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性的扶贫活动拉开帷幕。

穷山沟的下山溪村首先受益,许多地方给这里寄来了粮票、布票,甚至现金。当地政府给予免交征购粮,还给了一些补助救济钱款,甚至无偿提供种苗让村民种养。经过“输血”后,村民的生活虽然有了改善,但穷根没有拔掉,日子还是过得艰难。

IMG_0921.JPG

村容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到宁德任地委书记。上任伊始,他冒着酷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闽东九个县进行调查研究,一路上,他与有关领导一起探讨:“在‘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商品生产经济的态势下,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在广泛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后,习近平同志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

这些切中要害的话,传到了下山溪。镇村干部与村民一起分析,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下山溪这只“弱鸟”,之所以飞不起来,关键是这方水土难养这方人,要使它飞起来,就得解放思想,挪窝、搬迁,整村下山去。当镇村干部提出这一设想时,村民们有的支持,有的忧心忡忡,说:“山下的天不是我们的天,地不是我们的地,死后往哪里埋啊!”“命里有富自然富,命里属穷就得受。我们过惯了山里生活,哪里都不想去!”

看来,挪窝必须先挪思想,扶贫先要扶志。镇村干部反复做工作,说明“弱鸟可望先飞”的道理。还请李先如现身说法,李先如说:“山里人在山里混,山中鸟吃山中虫,这话没错。但要看在什么山,我们这个山旮旯就不适宜人生活。当年我老婆分娩大出血,要是在山下就不会死。如果不搬迁出去,别说大家生活过不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女人像我老婆一样悲惨离去。”他的一番痛彻心扉的话语,打动了许多村民,让大家思想开了窍。

然而,一个分散在六七个地方的自然村要集中搬迁到8公里外重建家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宅基地、资金、就业、孩子们就读等一系列问题都要解决。

于是,一场由地区、县、镇、村、自然村五级干部参加的现场办公会召开了。地区领导将穷困村整体搬迁之举称为“造福工程”,要大家一起为百姓造福。地区民政局长表态,从全区“造福工程”基金中拨款支持;福鼎县委也从财政挤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磻溪镇发动干部、职工集资;赤溪行政村除提供一片宅基地外,还划出40亩沙滩地,让搬迁户种粮食,种茶树。同时帮助开辟生产门路,让搬迁户就业。连一边脚有残疾的李先育也安排到村里搞卫生,有了固定收入。

各级领导如此关心,搬迁户非常感动,他们出工出力,还从山上抬来木头,供建房使用。经过上下一心,半年时间的努力,两幢22榴砖木结构的新房齐刷刷地拔地而起。李先如老人一家五口住着200多平方米的宽敞住房,逢人便说:“共产党好,党的扶贫政策好!”

当时,因尚未实行义务教育,村里小孩上学的学费没着落。一直关注下山溪村的王绍据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把刚获得中国新闻奖的6000元奖金悉数拿出来交给学校,为搬迁户18个适龄儿童一次性缴交了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全部学费。后来他又拿出6000元退休金奖励赤溪小学品学兼优的20名学生。

榜样的力量无穷。下山溪村成功的整体搬迁,让周围其他自然村的村民心也热了起来,他们要求“挪贫窝”“拔穷根”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于是分散在山沟里居住的其余9个自然村也纷纷仿效,搬迁到赤溪村,建起了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亦街亦居的新村庄。畲汉同胞居住在同一个新村里,和谐相处,欣欣向荣。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期间,重视山林保护和水力资源综合开发,在他推动下,赤溪村上游建起了装机容量达3.75万千瓦的桑园水电站。通向电站的公路,连起了赤溪等沿线村庄。从此,赤溪村有了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路,怎么富?”村“两委”提出:发挥山水优势发展旅游。他们是这样分析的:赤溪东依太姥山,西接桑园水库,利用地理优势,把赤溪融入太姥山山水旅游圈,把客人引过来;再利用北靠九鲤溪和南通杨家溪的赤溪河,开发水上游,把客人留下来。这一引一留就不愁没人气,有人气就不怕没收入。于是,村里确定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生态立村、旅游兴村、农业强村,推动脱贫致富。

此时,在邻县工作的乡亲吴敬禧闻讯引来了万博华旅游公司。公司老总庄庆彬毅然决定把“第一桶金”投到这里,帮助赤溪村开发第一个旅游项目——九鲤溪竹筏漂流。村老支书黄国来第一个撑篙上筏,许多年轻小伙子也跟着当起撑筏工,驾着竹筏,在青山绿水间悠然漂行。来回一趟,收入100元,旅游旺季时一天能撑三四趟。“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啦!”这些年轻人别提有多高兴!

村里还与万博华公司合作在九鲤溪景区兴建蝴蝶生态园等项目,让一些中老年辅助劳力派上用场,月收入有二三千元。手巧的妇女还在河滩上拣来鹅卵石,加以彩绘,制作各种彩蛋,很受游客欢迎。

万博华旅游公司在赤溪的成功运营,使吴敬禧看到了赤溪发展旅游的可喜前景。他组建了“耕乐源”专业合作社,采取民间股份制形式集资,与村民合作建起大茶坊客栈,具有110个床位的木屋别墅成了溪边的一道风景线,推动了旅游业的开展,年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

旅游业的发展带起了村里的餐饮和民宿业。村民在长安街上接二连三地办起了小卖部、小食店、小客栈、小超市、白茶店、特产坊……商铺林立,鳞次栉比,红红火火的生意,使许多家庭增加了收入。

村民杜家立、杜春蓉夫妇,利用8万元妇女创业专项低息贷款,在村里办起第一家餐饮兼住宿的“农家乐”,夫妻俩热情待客,经营有方,年收入达到15万元。国家旅游局长来赤溪考察时,还慕名造访这对夫妇。

种茶、制茶也是村里脱贫的一个支柱产业。赤溪村有茶园1500多亩,因山高雾多,茶叶品质好,制出的“福鼎白茶”味纯香高,很受欢迎。过去因村里没加工厂,只好卖青叶,价格很低。水库电站建成后,村里有了电,办起加工厂制茶,价值翻了一番。村里青年杜赢在广西上大学毕业后,带回广西同学一起创业。夫妻俩利用创业基金和贴息贷款办起茶叶加工厂,平时一个在家制茶,一个外出跑销售,信息灵通,生意红火,近几年每年净收入都达二三十万元,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依靠旅游业和茶产业,赤溪人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1674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9万元。

2015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囯家民委《民族简报》上看到赤溪村的变化,极为高兴,当即作了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并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总书记的批示给了赤溪村民以巨大的鼓舞,也是莫大的鞭策。

2016年2月19日,农历猴年伊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喜庆氛围中时,赤溪村迎来了载入史册的日子。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与赤溪村民进行视频连线。党支书杜家住和王绍据作了简短汇报后,习总书记亲切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赤溪村今年给我写了信,我看了也感觉到很亲切。它的历程是我们全国扶贫的一个历程,我们要很好地总结,而且要不断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继续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这是总书记对赤溪村也是向全国发出的伟大号召,寄托着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迸发“内生动力”。他们总结经验,并找差距,寻短板,集思广益,议定新的奋斗目标,并采取切实措施。旅游业蓬勃发展。村里与多家旅游公司合作,融入宁德市“旅游产业圈”。青山绿水游、生态农业观光游、竹筏漂流游、畲族风情游……每年吸引着20多万人次的游客。满街的福鼎白茶以及乌米饭、鼠菊粿、香鱼干等畲家美食深受游客青睐。全村有特产店、农家乐等80多家,村劳动力50%以上从事旅游业和相关经营活动,其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多。

通过“企业+农户+基地”方式,全村流转1070亩耕地,建起了有机茶、名优果蔬、珍稀苗木等7类休闲农业基地。村民在收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通过入股、务工等,收入稳步增长。

设立“赤溪村农民产业扶贫基金”,建立贫困户因灾致贫救助、子女就学帮扶、大病补助等差别化保障制度,防止因病返贫。组建了一支“大手牵小手帮扶特困户”的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地开展活动。

赤溪小学经过改扩建,成为全镇校舍最好的一所完小。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2018年,赤溪全村贫困户29户39人,年人均纯收入全部达到75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7人全部脱贫。人均住房面积38.5平方米,村财收入100万元。

2019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98元,是1984年开展扶贫前的100多倍。

赤溪村,这只闽东山沟里的“弱鸟”终于先飞了。

IMG_0993.JPG

赤溪“畲族风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