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3 16: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吴建华



敖江,现代农业的源泉

 

吴建华

 

 

记不清多少回到连江了。当台风如咆哮的猛兽扑向连江的时候,我来到连江,目睹堤坝缺口的惨烈景象,为军民抗洪救灾的壮举所感动;在柑橘飘香的季节,我来到连江,和果农一起商讨高位嫁接的良策;在蔬菜丰收的秋日,我来到连江,和菜农一道分享收获的喜悦。

如果有人问我,连江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敖江。虽然她没有黄河的雄浑,也没有长江的宽广,但她是连江的母亲河。

境内干流长63公里的敖江,是福建省第六大河流,年平均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全县内陆水域总面积4460公顷。她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62万连江儿女,也是孕育连江现代农业的源泉。蜿蜒奔腾的敖江,灌溉着2780公顷的垦区,可养育面积2690公顷。

为了探访一个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我们驱车前往官坂。这个育苗基地由福建省农业厅、财政厅批准建立,由福建绿滋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承建,于2012年7月开始建设,10月底竣工。

当壮观的大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不禁两眼一亮。这是一个主体建筑为联栋式现代工厂化育苗温室。建筑结构严密、材料环保标准、保温效率很高,具有优良的总体生产性能。温室可为工厂化育苗,提供一年四季连续不间断的最佳生态小气候环境,进而减少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对连江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制约,实现设施农业生产链条的无缝隙连接,是连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又一重大技术性突破。

育苗温室的现代化设施,给我们留下了耳目一新的印象。在面积1280平方米的温室中,整体配置电动拉幕内外遮阳系统,安装了6台1400型倍利风机,引进美国自动微喷机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系统,装置移动式苗床系统,并配置SDL-200型精量播种机,每小时可播种200盘。整个生产流程全部由智能控制系统操控,室内温度、湿度调节完全实现智能化控制。温室年可培育番茄、辣椒、甜椒、黄瓜、西葫芦、西瓜、丝瓜、苦瓜、花椰菜、白菜、甘蓝等优质蔬菜种苗1600万株,可供5000亩蔬菜种植用苗。此外,还供应周边农业企业蔬菜用苗800万株,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承建育苗基地的福建绿滋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现代化农业种植、销售、种苗培育于一体的新型企业。公司的名称“绿滋园”,引起我的兴趣。原来,“绿滋园”代表公司的经营理念,即“绿广袤土地,滋千亩良田,圆百姓健康”。公司本着“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的经营宗旨,通过“品牌+企业+种植示范基地+市场通路”的经营发展模式,精心打造“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链,与集团下属的福建培珍鸽业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广现代种植、养殖并举,实现“种植+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建成良性循环的精品生态农业园。

和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集约化育苗基地同样驰名的,是长龙茶叶名镇。刚到连江,就有人向我推荐长龙的茶叶,说一定要到长龙看看,我欣然应允了。

一天下午,我们来到素有“云上茶乡”美誉的长龙镇。这里属低山丘陵地貌,土质多为黄壤土,结构疏松,土层深厚,水质、土壤、气候等条件得天独厚,适宜茶叶生产。登上高处,俯瞰片片茶园,顿觉心旷神怡,不禁想起朱熹《咏武夷茶》中“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幛何妨为客开”;范仲淹《斗茶歌》中“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陈襄《古灵山试茶歌》中“仙鼠潭边兰草齐,露芽吸尽香龙脂”等名句。这些吟咏茶园的诗句,伴随着轻风吹拂长龙茶园的声响,久久地在我的心房回荡。

长龙镇自古以来就以产茶闻名于世,茶叶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龙“鹿池”茶外形条索紧细,浑圆光滑,银灰色泽,耐冲泡,香气清爽持久,滋味甘美醇厚,汤色碧绿清澈,深受人们的青睐。早在1911年,长龙“鹿池”绿茶就获得国际巴拿马银奖。1995年获中国茶文化博览会新产品奖,2009年长龙乌龙茶荣获第七届“中茶杯”一等奖,2010年长龙畲峰茶厂生产的黑珍珠乌龙茶,荣获第八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改革开放前,长龙镇仅有集体茶园1200多亩。改革开放后取得长足的发展,现有茶园面积1.86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8家,年产干茶5500吨,年产值3500多万元,茶叶成为长龙镇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长龙镇实施小面积茶改示范,改变了长龙茶叶广种薄收的状况,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多品种开发,创建长龙茶叶协会,整合优势资源,带动长龙茶叶品质的整体提升。此外,一手抓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一手抓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建设,以实施标准化建设为途径,全面实现茶叶无公害化生产,建立茶叶质量调控机制,引导茶农建立农事档案,确保茶叶质量的可追溯性;同时,加强对农资供应点的管理与监督,规范农资供应,从源头上控制高残农药、有害肥料的使用。
在长龙,品牌和茶文化,犹如雄鹰两只矫健的翅膀,在一片片青翠欲滴的茶山掠过。长龙第一茶厂的“梅兰春”、“云绿”绿茶,长龙天峰茶厂的“榕韵”茉莉花茶、“云顶龙尊”红茶、“滴碎绿”无公害茶叶,长龙大真龙茶厂的“大真龙”,畲峰茶厂的“畲峰”黑珍珠乌龙茶系列均名声在外。茶农们的汗水,浇灌出墨绿色的叶片;他们用坚强有力的双手,打造出一块块属于他们的品牌,这些品牌,在长龙诞生,在市场闪光。

茶文化是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龙的茶文化经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凭借“南洋风情”华侨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园平台,还是以举办畲族“三月三”、休闲旅游茶、茶艺茶道表演等活动为载体,加强茶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发展传统特色与现代风味相结合的茶文化意义深远。长龙立足本地茶文化传统的弘扬,挖掘长龙“鹿池”茶叶获奖100年发展的历史和轶闻趣事,将丰富多彩的茶礼、茶艺、茶道、茶俗,演绎得淋漓尽致,将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培育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长龙镇,寺庙之多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兴趣。除了广应寺、炉峰寺、光化寺、莲荷寺、龙峰寺五座较大的寺庙外,还有一些小寺。大凡寺庙,都和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长龙镇的佛寺也不例外。炉峰寺周围,随处可见葳蕤的茶树。当地的村民,家里有人脑热肚疼时,都会去炉峰寺采撷茶叶,加上一点盐煎服之,颇为见效。赵州和尚一句“吃茶去”,道出了佛教与茶的密切关系。福建佛教与茶结缘,始于唐初的武夷山。晚唐时期,王潮、王审知在福建建立闽国。王氏政权崇奉佛教,在闽广修寺庙。佛教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与茶结缘。由于佛教坐禅修行,有许多清规戒律,“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不寐不睡”,这就是需要一种既能破睡提神、止渴生津,又能消除疲劳的饮品,于是,茶叶便成为僧徒们首选的饮料。后来,又发现饮茶既符合佛教禅门寂静淡泊的处世态度,又有助于参禅悟道的神奇功效,佛教对茶的认识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发现了茶与禅内在本质上的契合点,最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理念。从长龙的茶叶中,我似乎悟到了神秘的茶禅味,感受到禅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连江,不仅有以产茶闻名的长龙镇,也有以诞生福建黄兔摇篮著称的玉华山。顶着炽热的骄阳,我们来到玉华山自然生态农业试验场。福建黄兔是我省的地方土种兔,具有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野性强等特点,素有“家养野兔”之称。据《本草纲目》记载,具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利大肠”等功效。黄兔营养结构与猪、鸡、鸭、牛、羊等相比,具有高蛋白、高氨基酸、高消化率、低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三高三低”的特点,因此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据古今医书记载:兔肉配淮山、苍术等可以治疗糖尿病;配黄芪、党参等可以治疗胃病;配藕片、红花等可以治疗青春痘;配苦刺、瓜子藤可以治疗风湿病;配灵芝、冬瓜等可治疗肥胖症、高血压,是目前最理想的食药兼备的肉类食品。

在试验场简陋的办公室里,郑总经理热情接待我们。这位女老总,按流行的说法,算是女强人,但她丝毫没有某些女强人的张扬和傲气,谈吐中处处流露出朴实和谦逊。当我问及试验场的规模及销售情况时,郑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试验场黄兔存栏数共有2万多只,种群5000多只。黄兔的销售对象,酒店占25%,科研部门占25%,当地占20%,此外,还销往厦门、福州等高校。黄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制作药膳,其原因是饲料十分讲究,一般用牧草、兰尾草、菌草,金银花作为添加料,黑麦草作为辅料。

创业的道路是艰辛和曲折的,2005年的龙王台风,由于经验不足、信息不灵,晚上9点起风,到下半夜4点,强风使铁皮搭盖的厂房坍塌,造成兔子死亡50%以上,小兔全部死亡,损失惨重。但事业的挫折,并没有摧垮郑总,反而激发了她顽强的斗志。试验场派人到山区引种,请畜种专家提纯,2007年终于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国家级福建黄兔保种场”,全国只有6家,私营企业仅有玉华山试验场一家。同时,还获得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称号。

在成功面前,试验场没有止步,郑总率领她的团队向更高的目标挺进。把深加工作为重点,扩大地方品种,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带动周边的农民致富,让更多的黄兔进入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满足现代人的营养和健康需要。·下屿村,新农村建设进行时·下屿村,新农村建设进行时林爱枝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啥样的?那日随采风团到该县坑园镇下屿村参观,颇有一些感受。
党总支书记郑德钗,开宗明义地说,我们村的党组织、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使我很动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是郑德钗告诉参观者的第一句话。

下屿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村苏维埃主席郑敢领导村民闹革命,在群众中留下了传世英名,后被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任命为中共连江中心县委组织部长。1935年初,中共连江县委扩大会议在下屿村郑氏宗祠举行,商议应对国民党对苏区的“清剿”,保存了革命的火种,下屿也因此被誉为“红旗不倒”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福建省委命名其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直传承至今。

一个党组织应成为战斗堡垒,一名共产党员应是一面旗帜,这样的号召、这样的要求在下屿村有实实在在的表现。下屿村原本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荒僻渔村,面积仅2平方公里左右,漂浮在海面上,容易让人视而不见。
既然在海边,那么,战台风保家园就成了日常性的任务。笔者在村里的后山坡看到一座纪念碑。在1966年强台风袭击下屿村时,共产党员郑茂仙在抢险救灾中牺牲了,中共连江县委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党员,村民们为他树立了纪念碑。那碑端庄,朝向正对村口,人们一进村,就能看到,那既是教育基地,又是旅游景点。
如今,全村有110名中共党员,不论哪项工作他们都会走在前头。

先说书记郑德钗,他从部队回来。之初,在一个村办企业任副厂长兼出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所有乡镇企业都改制,由个人承包。郑德钗也自己创业了,当时他是村委、民兵队长。此后,村里不是很安稳,争吵、打架时有发生,连个别党员也这样。

郑德钗忧虑村里的状况,认为自己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改变村里的面貌,带领大家共同富裕。于是,他接受了村民们的好意,当起了村里的领军人物,1996年任村党总支书记,至今已17年。村里人提起他没有不敬佩的。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

抗风救灾对一个渔村来说几近常规性工作,每年都会遇到台风,或大或小,或一次或数次。每逢台风来袭,党员们不等通知,便主动集中到村部,听从分配,分赴现场。村民们也就跟着上了。全村一万多个渔排,党员们马上出动,加固渔排,劝渔民上岸,风里雨里战斗着,被媒体誉为“抗风抢险好兄弟连”。

可门港开发是县里的大项目。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把可门港建设列为东南沿海大港之一。下屿村乃至于坑园镇都坐落在港区内。大项目自然需要大地盘,下屿村理所当然要担负起“支援建设”的任务。这时,下屿村的共产党员仍是一支生力军,朝气勃勃,充满生机。2003年可门港开发至今,该村网箱被征收了1.58万箱,海区被征用了4000多亩,导致海带及网箱养殖面积严重缩减,涉及350多户村民的利益,给那些失海的村民带来很大的困难。

还是党员带头。在党总支的统一部署下,党员郑德茜、郑仕理、郑仕钢等20多人,不但将自己的养殖物先搬先迁,还组织80多户村民开发了新的海带养殖区300多亩,创年产值300多万元,缓解了可门港开发用海和村民生产用海的一些矛盾。而下屿村为可门港开发服务却是无偿的,这就是共产党人在和平建设中的奉献精神。

海水养殖让给了临港工业,还包括上世纪70年代改造滩凃而增加的4万多亩养殖水面,都要填了作为发展工业项目用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党员们同样不仅自己带头,还要带动。单说改变村容村貌一事,村镇普遍脏乱差,要治理实在是既繁琐又难磨的事情。为了实施村子改造计划,许德兴、郑德昌等30多名老党员组织了6个宣传队,走家串户,讲解村子整体改造的意义和必要,动员村民把到处乱堆放的生产资料归放到村里统一建造的仓库里,为村容整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村旧区道路改造中,60多名党员又站在了第一线,先拆了自己的挡道房屋,再动员亲戚朋友、再带动村民,一天时间30多户的拆迁任务就完成了。

前后3个月时间,环境整治、交通整治迅速完成,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对不是支委、村委的党员也要设岗定职。在村委会的墙上,笔者看到了这样的一览表,分五类岗:学习宣传服务岗、维护社会稳定岗、经济发展示范岗、计划生育协管岗、党务村务监督岗。每个岗还分解成若干切实可行、可操作的细则细项目,实施起来都能落到实处,都能出效果。比如“维护社会稳定岗”,就有如下具体任务: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抗灾救灾工作,做到招之即来,来之善战;协助上级综治部门工作,促进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协助村“两委”调解民事纠纷,及时帮助化解矛盾等五个项目。

每年对党员进行两次评议,年终评出4位优秀共产党员,对不合格的党员谈话教育,如果屡谈不改就劝退。评议情况在村网站“四季之春”栏目上公布。
由于经常运用奖惩两手教育,如今下屿村的党员队伍是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申请入党,在群众眼里是神圣的,要自己去争取、去努力。

党要管党、治党从严。建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党的队伍做不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就谈不上起带动作用,这便是俗话说的“打铁要靠自身硬”。
下屿村对党员的教育是常抓不懈的。党章学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是常讲常用的。上级有什么要求,他们都要开展一场学习教育活动,如“61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四议两公开”工作办法、“五个好要求”等,都要结合实际,提高党员觉悟。

退下来的老支书、老村主任以及在外工作的退休干部回乡,都关心村里事情,都支持党组织工作;村党总支也关心他们,节庆都要组织慰问。

 

 

就地城镇化”,这是郑德钗又一句使人动心的话,笔者听了感到既新鲜,又切合实际。

走进下屿村,不禁眼前一亮,左边山脚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有的高达十几层,用上了电梯。右边是一层花带,一排榕、樟树,一个名为“阜屿海滨”广场。广场上有一个“升”字形的雕塑,一块勒石“一帆风顺”,还有一些健身器械。广场一边还有一个宽大的宣传栏,上面展示着下屿村的“十二五”规划。

细了解,该村采用了“农村农民联合建房”的独特模式。把全村分散的、参差的、零乱的住房集中建在一处,这样既有像样的村庄,又能节约用地。具体地说,有宅基地的村民出地,无宅基地的出资金,盖好房子后,基本上一户一层楼,13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不等。笔者参观了两户人家,有一户单客厅就有六七十平方米,相当于城里人一套小户型。另一户半边做宿舍,另半边开了家理发店,结构很新奇、很适用。

以往,下屿村是水、路、电三不通,要上内陆,咫尺水面也要“过海”。如今都通了,还做了不少村政设施建设。他们相继投入几千万元巨资,对旧海堤全面加固,并建造部分新堤;完成了新区土地平整;建造村内三级渔港码头及500吨陆岛码头;还建了村文化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农贸市场、通村公路、海滨公园、景观路灯、环岛路、海滨文化长廊等。并在全省村级率先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电力“三线”入地。还进行了村庄海区的垃圾综合处理,做到“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美化、净化了人居环境、海洋环境。

我问郑德钗,你何来几千万元投入?他说去讨,向上级、找企业家……笔者一直以为,村一级是基础,是政权大厦的基石,没有经济杠杆,如何投资、把经济做大做强?俗话说,手中无米,鸡都唤不来。郑德钗说,今年村财务已有几十万元收入,新的一年要争取达到200万元,否则几个大项目都无法落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那么,经济的发展则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下屿人切切实实地走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郑德钗十分豪气地说,每户年收入都应在10万元以上,如果达不到向我要。

你怎么给?是不是村里有补贴?”我问。

那不行,只能劳动致富。”

原来,村干部们时常在意有什么项目、有哪个工种还缺人,一旦发现便指派给收入低的村民,让他们从事多工种劳动以增加收入。据笔者初步了解,如今每家每户每年何止10万元进项!

为了使全村都富裕起来,奔向小康,下屿村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该村发挥当地海域辽阔的优势,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为主,育苗、海产品加工、营销、近内海捕捞的渔业生产及海洋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渔业为辅”的海洋经济格局,推进了规模经营。他们成立了合作社——下屿阜而福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水产龙头企业,与一些育苗、加工等专门企业联手,使产值不断提高;开展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做好水产养殖规划,把养殖区划分为海带、太平洋牡蛎、网箱养殖三个区域,由专业合作社做好各生产组的资金筹措、苗种采购以及配合村委会做好海区的巡查看护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坚持科技兴渔,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如引进优质鱼种,做好海水质量检测、加强技术指导,对成品鱼销售信息的采集等工作,并及时把有关信息传达给养殖户,以推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渔业生产链逐步完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可门港开建时,村领导就想到了,倘若下屿村生产场地不断缩小,应该怎样让劳动力派上用场,使生产不滑坡。该村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拓宽渠道、技能培训,主动退出网箱养殖,腾出海域建设航道,促成部分劳动力向海上运输业转移,还把部分养殖业转移向罗源湾以外海域。还与时俱进,办起了热门行业——发展休闲渔业,建设海洋生态旅游基地。发展海上垂钓、海水游轮、游艇观光等,如今每逢周末,来这里海上垂钓游的私家车就有百多辆,一条渔船出租,一天就可多收几百元。

他们还计划发展海上田园、海上餐饮、观光渔业、海上游轮、垂钓船租赁等大宗业务。还要举办一些全国、全省的海上游业务,把自己的家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下屿。

笔者在下屿村看到两份内刊:《阜岛潮声》《下屿青年人》。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时创办的,内容还很丰富,有村党总支书记对某个问题或在某个会议上的讲话,有若干要讯,有政策宣传,有收支情况公布,可以说是一个村务公开的平台,村民可以从上面知晓,一段时间里村中的许多事情。《下屿青年人》的刊名就告诉你,那是年轻人的阵地。团总支书记吴为健大专毕业后回乡创业,他现在创办了一个名为“连江县海上农场”的企业,是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扶助项目。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临海优势,划片水面饲养鸡鸭,以水里的小鱼小虾为饲料,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绿色食品,销路很好。只是没成规模,只能算传统的农村副业,养殖场地也十分简陋。

该村有共青团员135名。我问如何组织他们活动,起什么作用?团是党的后备嘛!他说,现在农村团支部组织大家学时事、学政策、介绍勤劳致富经验、收集信息、培训技术,等等。对党总支的工作部署能积极贯彻和参与,并能起带头作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

我想,根据这个村的具体情况,可否以一个团支部或几位团员抱团,选一个项目,做强做大,以提升村经济的规模和品位,为现代化经济建设做些探索、尝试?

村里的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有“下屿三农信息”手机平台、“下屿村务党务公开网”、电子科普宣传栏;还将建“环海滨文化长廊”。文体活动也很丰富多彩,有广场舞舞蹈队、龙舟队、业余闽剧爱好团、篮球队、游泳队等,凡遇元旦、春节、国庆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节庆,这些活动悉数登场,极其热闹。还每每外出表演或参赛,都有奖项捧回。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乡风民风的文明建设,如开展“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评比活动,赌博、争吵、打架、家人不睦的情况明显减少。农保参保率几近100%,养老保险金每人每月达145元,基本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村过着富足、祥和的日子。

这几年,下屿村先后获得“连江县党建工作示范点”、“连江县文明村”、“福州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省级生态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巾帼示范村”、“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计生协会”、“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记叙了他们的所想、所做、所期盼,铺排成这样一篇流水账,如果有人看了感到下屿村与城里没什么两样,那就说明他们的就地城镇化之路走对了。

 

 

什么是城镇化?顾名思义,简单地说就是农村要像城市一样。

怎么一样?是农村向城里“化”,还是农村就地城镇“化”?所谓农村城镇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至今大多数仍然是农民工进城,据说目前全国已有2.6亿农民工。能“化”吗?有限,只是政府不断地给予一些政策而已,如农民工子女入学,一部分人户籍搬进城里,最近,又出台了允许农民工申请廉租房等政策。

笔者以为,只有农民工进城不是良策,中国至今都还是农业大国,不论是地域还是人口,农村都是大头,小人背大包袱,有不堪负重之虞。那些农民工在当地可能是有文化、有技术之人,但到了城里又不够用了。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一伙一帮的农民工围坐在一起,带有工具,有人来找了,就去打一次短工,没人找就只能打扑克消磨时间。就是在工厂或建筑工地上,他们也不过是时间较长的打工者。

目前,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建设,三农的含义是农村、农民、农业经济,那么这三个要素中谁最重要?当然是农民,没有年轻力壮的农民,没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没有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农民,如何发展农业经济,如何建设新农村?

05bff438178aa3d0a34fa99e6ecda2885841a9ee.jpg

连江县鳌江镇

采访了连江县坑园镇下屿村,使我更感到了“就地城镇化”是多么的实事求是,多么地切实可行!农民仍然是自己土地的主人,在家门口创业,在家门口发展经济,在家门口勤劳致富,不用颠沛流离,四方奔走。江苏的华西村就是极好的榜样。如果说,广大农村都“就地城镇化”了,那么城镇化之事就不会那么复杂,路途就不会那么艰难,收效也许会快些、明显些。

如今,下屿村各项福利设施俱全,除了住房,建成或即将要建的,有县医院下屿分院、福利院,九年义务教学楼,可容纳400多名学生,等等。

以海为田,耕海牧渔,发展经济,勤劳致富。

(本文选自于《走进连江》;图片来源于连江新闻网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