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6 16: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如昌

 

探寻老枞水仙茶基地——双洋中村

卢如昌


武夷老枞故乡.jpg

 

漳平市双洋中村是老枞水仙茶叶基地,闻名遐迩。

中村,海拔300多米,四周植被茂盛,山高坡缓,土地肥沃,适宜老枞茶树生长。这里茶树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尤其是一丛丛老枞树干布满一层薄薄的青苔,树龄都在四五十年以上,具有古朴风韵。

老枞水仙得益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也仰仗茶农的精细加工。首先是,采摘翠嫩的芽尖,然后用传统工艺制作,做出的茶质量上乘。比如“德韵茶行”老枞水仙茶就是由当地经验丰富的制茶师王氏和师傅精心制作而成,当时的木制模具如今仍保存着。用正宗传统工艺加工的水仙老枞茶饼形紧而实,色泽金黄,味道醇厚,似桂兰香,受到了茶业界的青睐和茶客宠爱。   

“德韵茶行”,竖着“百年老字号邓金记水仙茶”“德韵茶行”两面旗帜,周边有茶亭、茶桌、茶椅和茶叶加工场,空气中弥漫阵阵茶香。此时,种茶制茶行家王世良师傅正在晒青、晾青。另一位经营二十几亩茶山的湘尧师傅则负责技术全程监管、茶文化策划推广、茶产品营销等。

漳平老枞水仙茶饼制作工艺流程为:采青(鲜叶)→晒青→晾青→做青(摇青与晾青交替)→杀青→揉捻→造型(含造型与定型)→烘焙。水仙茶的制作主要特点是晒青较重,做青方法结合了闽北乌龙茶与闽南乌龙茶做青技术特点,前期使用水筛摇青,后期使用摇青机摇青,前后各两次,摇青掌握轻摇多次原则,前期轻摇,后期适当重摇;晾青掌握薄摊多晾原则。经炒青、揉捻后,采用木模压制造型、滤纸定型,最后进行精细的焙笼碳焙,因而形成外形独特、品质优异、风格珍奇的紧压茶。这样制作出来的老枞水仙茶,煮沸一壶泉水,金黄色茶汤轻啜一口,入喉甘润,口齿生香,喉韵悠长,醇厚鲜爽,沁人心脾,可谓茶中极品,连续冲泡五六道,仍见品质稳定,汤色香气持续。

武夷百年老枞水仙.jpg

百年老枞水仙

中村的刘永发、邓观金,是漳平水仙茶的先驱。《漳平人物春秋》作了记载。

刘永发,生于1874年,原名刘崇辉,绰号“石岽古”。19世纪末、20世纪初,刘永发前往闽北考察武夷岩茶种植加工技术后,从建阳小湖乡购买了水仙茶苗,带回老家双洋大会村牛林坑栽培,获得成功,从而开创宁洋种植水仙茶的历史。制作过程中,他对茶叶加工方法进行改良创新,在武夷岩茶重发酵制法基础上,吸收闽南乌龙茶轻发酵制作工艺特点,使中村的水仙茶独具风味,一经推出,深受人们喜爱,远销周边省市及东南亚一带。

刘永发还在茶叶的包装上下工夫,他用没有异味的木材做成方模具,将茶叶压制成四方茶饼,用盖好印章的毛边纸包装,再烘焙定型。这样包装的茶饼叫纸包茶,既节省空间又不易被污染,既方便保管、储存,又利于长途远洋运输。有意思的是,刘永发还把水仙茶产地的信息详细印在茶饼的包装上:“永发,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因了这一创举,刘水发荣膺“漳平水仙茶饼创始人”殊荣。

邓观金,1899年出生,年轻时当过兵、打过铁、学过木匠,还做过打土砻师傅。1934年,他拜刘永发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学成之后购买了茶苗200多株,自己种植。茶树开采时,他用轿子把师傅刘永发抬来,杀鸡宰鸭,置酒和捞面,殷勤款待,而后请师傅现场指导制茶,传授制茶技艺。还将生产出的茶叶延用师傅“永发”记招牌对外销售。经过几年实践和不断探索,他的制茶技艺可以独当一面后,才制刻商标“邓金记”独立经营。20世纪40年代,邓观金的茶园有茶树3000多株,每年可出产1吨左右的成品茶,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比师傅还多出一倍,产品销路更广,为推销水仙茶立下汗马功劳。水仙茶从此声名远播,中村成为龙岩地区的重点产茶村,而他自己也成为富甲一方的茶农。现今,他的技艺由养子邓金贵和养女婿王廷华继承。两家所制水仙茶饼的质量不相上下。

双洋中村,现有800多人口,种植水仙茶4000多亩,亩产值8000元,总产值达3200万元左右,涌现出许多种茶专业户,村里成立了水仙茶业合作社、水仙茶集中加工区,入驻个体茶叶加工企业十多户,初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水仙茶专业村。

沧海桑田,欣逢盛世。中村水仙老枞茶强势崛起,正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迷人的风采。

中村界牌.jpg

中村界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