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5 21:3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下 党 之 美

 

林思翔

 

 

下党地处闽东与闽北交界的大山僻深处,宋属建宁府,现为宁德寿宁管。“九岭爬九年”,指的就是从建宁府政和来这里的上山路。明末县令冯梦龙说:“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说寿宁,更是指下党。

IMG_3643.JPG

(林思翔  摄,下同)

元时晋南一支王氏族人南迁,几经辗转周折来到这里,见此处山场宽阔、地僻境安,遂在岭上岭下安下家来。为不忘家乡上党,便将岭上小村取名上党,而岭下小村对应取名下党。山顶上那文昌阁在默默地诉说着这远去的往事。当年上党下党两村平行,如今上党成了下党乡的一个自然村。

下党地形是典型的山沟,两边高山,直插云霄,中间溪流顺势绕转,村居落在溪畔狭窄的山地上。立于高处俯瞰,亦如大山中划开一条线,村舍呈长条状掩映于山脚下的林荫中。那些土墙灰瓦、层叠而上的一座座民居,远看就像火柴盒片一样贴在山壁上,与坡上野树古木杂然相处,给寂静的僻野带来些烟火气。

下党虽居深山僻地,然古朴、自然,景色很美。

下党之美美在溪。下党地处山间谷地,三条小溪在此汇合,形成一条水面颇为宽阔的修竹溪。溪水源自高山,一路跋涉,激浊扬清,加上两岸树林浸染,形成的水色比蓝天还蓝,堪与九寨沟湖水媲美。“此水只应天上有,下党却是满溪流。”在此观水者如此赞叹。不知是溪的映衬,还是天的熏染,这里的天空特别蓝,寥廓苍穹清澈碧透,一尘不染。

在溪边栈道上漫步,除了可以观赏奇异的水色外,还可听到不绝于耳的潺潺流水声。在这静谧的山沟里,听这有节奏的水声,如闻天籁之音,清脆悦耳,令人杂念尽虑,神清气爽。徜徉溪岸,还可看到让水流扬起浪花的一个个碇步,遥想古人在溪流中架“桥”的聪明智慧。

下党之美美在山。下党前山后山,两山相夹。坚挺、峻峭、雄姿勃发的青山,既是村庄的屏障,也是村民的靠山。下党的山不暴筋、不露骨,全被繁茂的草木包裹得严严实实。放眼望去,满目绿意。竹林、松杉、樟楠、檫栎,深绿的、浅绿的、嫩绿的、黄绿的,蓬蓬勃勃,遮天蔽地,挨挨挤挤,争相炫耀。古诗所说的“山色四时碧,溪声七里清”景观,大概就是这样。而杜鹃花、野菊花、玫瑰花、红叶檵木,也不甘寂寞,在路边地头悄然绽放着、摇曳着,散发出阵阵幽香。下党成了古树林木的天然博物馆。穿行其间,饱吸着清新甜润的空气,虽上坡下岭,依然活力十足,毫无疲乏之感。

下党之美美在桥。下党的两山之间,横跨着一座桥——鸾峰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木拱廊桥,全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2米,单拱跨度为全国木廊桥之最,共有廊屋17间。远望廊桥,如龙卧伏,是桥似屋,恢宏古朴。桥上供着祖宗的神位和佑境菩萨,交通、歇息、求神、拜祖全在桥上进行。这座古廊桥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IMG_3682.JPG

鸾峰桥虽古老却充满活力。桥头楹联曰:“古桥留足迹领袖风范传天下,山乡换新颜人民幸福奔小康”,饱含深意。络绎不绝的上桥参观考察者,给古桥带来了勃勃生气。他们在这里静静地聆听讲解员讲述“三进下党”“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故事;讲述这古老的廊桥是如何成了领袖与人民心心相印的“连心桥”的故事;讲述8月回信又是如何对下党的乡亲谆谆嘱咐的故事。古老的鸾峰桥,承载着厚重的“下党的故事”和殷殷的时代重托,其焕发出的“精气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揭示了中国反贫困密码,又在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引领前行。

下党之美美在村落。靠水边、贴山边的下党,20世纪80年代是有名的五无特困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办公地点),如今不仅“五有”,而且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下党人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搞起旅游,土房旧厝成了游客青睐的民宿,古屋活了起来,村民有了收入。如今全村有150多家民宿,四季客流不断。村里还办起了多家农家乐饭庄。村民王明祖的“下党人家”饭庄,满桌的特色农家菜,游客大饱口福,他腰包也鼓了起来,这几年每年收入都在三四十万元。

摆脱了贫困的下党人,文化生活也很充实。古琴传习基地、提线木偶传习所、廊桥技艺所都进村了,连创作油画的画苑也办起来了。在这深山僻地不仅能欣赏研习传统文化,还能见识“西洋画”,下党人的眼界飞越重山,直抵远方。

如今的下党人正按统一规划,在修竹溪上游建起新村。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新楼拔地而起,门前小街,商铺挨肩,欣欣向荣。下党人安享着全面小康的惬意生活。

入夜,灯光齐放,绿水蓝波,五彩斑斓。整个村庄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雄卧青山绿水中,四射的光芒映红了半边天。下党的夜色,比仙境还要美!

(本文原载于《福建日报》202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