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10: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种生

 

从番薯县到百强县

——惠安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黄种生


惠安,提起这个县名,人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打石头和吃番薯这两件事。

番薯,传说是一位旅居菲律宾的长乐籍侨胞引进的。因而在薯的前面加一个“番”字。它具有繁殖快、产量高、适应力强的特点,很适合在惠安山多石巨、地多沙质、水源缺乏这种地方生长。因而,深明“适者生存”之理的惠安人便选择开采石头,广植番薯以求生存、求发展之道。长期以来,当地百姓以番薯为主食。“日头‘焰扑扑’,石头‘硬酷酷’,番薯糊‘架辘辘’……”这首“顺口溜”,形容昔日惠安地瘠人贫、生活艰苦最为传神。太阳是如此炎热,石头是如此坚硬,番薯糊又是如此稀稀拉拉,然而,惠安人也像番薯有着很强适应能力那样,生性乐观,蓬勃繁衍。他们对吃番薯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自嘲道:“番薯肠,番薯肚,吃番薯,最对路。”于是,“番薯县”的戏称广为流传。

然而,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吹拂下,惠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县长期是个财政赤字县,直到1994年,才摘掉“赤字县”的帽子,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而且从此稳步攀升,至2007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95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7年跻身于全国最发达“百强县”的先进行列位居第30位,“番薯县”“脱壳”腾飞了!特别是近几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重点项目的大批落户,经济开发区的连片建成,惠安跨上了“直逼晋江”的新台阶。最近,我们走访惠安,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繁忙紧张的建设图景。

 

惠安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仍然要从人们最熟悉的吃番薯和打石头谈起。

众所周知,惠安已有数百年种番薯、吃番薯的历史。过去,不少人三餐常常以番薯糊充饥,能放上几片番薯干就感到满足与幸运。尽管说“吃番薯,最对路”,毕竟难忍那饥肠辘辘。改革开放之后,米饭、面食才变成惠安人的主粮,番薯在不知不觉中退居“二线”,成为酿酒原料和牲畜饲料。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近几年来番薯忽然又在人们的记忆中复苏、清晰起来,市场上出现了番薯比米贵的奇特景象!吃番薯成了一种调口味、求保健的新时尚,一件对客人夸耀的新鲜事。与惠安的朋友在一起,常常会听到他们眉飞色舞、如数家珍地讲述番薯的诸多好处,讲述番薯粉团、炸番薯片、炒番薯叶等菜肴如何进入宾馆、宴席,吃早茶时番薯粥如何备受客人青睐的佳话。

更可贵的是,吃番薯的惠安人不仅品出了番薯的好滋味,还从与番薯同宗异祖的兄弟马铃薯身上,看到了大商机。

这次,我们走访中国名牌企业达利集团,参观集团的产品展馆。在那里,我特别注意那种老少咸宜、人见人爱的可比克薯片。它由马铃薯经过科学加工而成,是一种令人越吃越放不下的休闲食品。一上市,就以它的优良品质与独特的竞争力,让同行们刮目相看。它与达利园蛋黄派、“好吃点”饼干,成为达利集团的主打产品。

集团决策者高瞻远瞩—

他们明智地实施从贵族食品向平民化的战略转换;

他们建起别墅群,礼聘一批科技人才搞产品研发;

他们请明星大腕做广告,使产品深入人心;

他们把触角伸向祖国大江南北30个省市,有经销商800多名,销售网点一万多个,还有远在大西北的生产基地。同时,把产品推向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集团总裁是一位吃番薯长大的惠安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这位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企业家,朴素得像一块普普通通的番薯。但是,他却从“薯”中吃出了好滋味,做出了大文章,创造了5年之间资产从6亿元到36亿元神奇跃进的“吃”的事业,这无疑是惠安巨变的一个缩影。

 

惠安的石雕石材,可谓历史悠久,成果辉煌。据介绍,石雕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晋代闽林始祖林禄墓前的文武仲翁和虎、羊圆雕。自晋以下,每一个年代留下的震撼世人的标志性作品史不绝书。诸如北宋初期兴建的惠安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石雕工程—堪称跨海建桥史上创举的洛阳万安桥;明代洪武年间建造的国内仅存最为完整的丁字形结构的崇武古城。清末民初,惠安石雕名扬四海,新中国建立后,惠安艺匠的不朽之作遍布祖国,称雄海外。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陈嘉庚先生的鳌园,寄托着惠安艺匠对伟大领袖和杰出人士的无限崇敬之情;而全国目前最大的镂空石刻圆球泉州“鲤鱼化龙”、被授予“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深圳“九龙柱”、堪称环球之最的台湾嘉义玉虚宫200多平方米的九龙壁和九龙池……无不展现了惠安艺匠无比高超的石雕技艺。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这里的石雕加工厂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出现了几个重要的转化—

石雕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化;产品从单一向多样转化;质量从低档向中高档转化。

石雕品种多达数百个,大至重达几吨的巨型石狮,小至置于指上浮于水面的微型小品。

目前,全县拥有石雕、石材、石材机械等1600多个厂家,年产值90亿元,出口日本、东南亚、欧美和港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石雕产品出口基地之一。惠安石雕石材的发展,无疑也是惠安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石雕石材、食品饮料、鞋服包袋、五金机械是惠安经济的四大传统主导产业,那么,石油化工、船舶机电、光电信息和旅游业则是把惠安推上一个更高更新层面的新兴主导产业,呈现出极为强劲的后发优势。

斗尾港,水深浪静。望着蔚蓝色的大海,高耸入云的吊车,宽广厚实的码头、船坞,惠安县领导豪情满怀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画:

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斗尾深水良港优势和良好发展空间,做好做足重头项目的文章,一批国家、省市级的重大建设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走马埭围垦工程、泉州30万吨修船项目、青兰山30万吨原油码头和100万立方油库区、福建联合炼化5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秀涂5万吨级码头,正在动工兴建。

特别是泉州30万吨造船项目,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并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泉惠石化园区纳入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标志着惠安打造国家级船舶修造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曾经担任晋江市委书记、现任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明,要求惠安县要“直逼晋江”。惠安县的领导同志自豪地说,朱明同志提出的“直逼晋江”绝非空洞口号,以上重大项目的落地投建和陆续投产,将直接形成500亿以上的产值,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惠安“直逼晋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指日可待!

 

随着经济的发展,惠安的文化、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蒸蒸日上。不仅吃的变了,住的、行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位县领导说,昔日的城关破旧、肮脏、拥挤。有的小巷两个人经过,互相避让都十分困难。如今,城区高楼林立,道路宽敞,广植花木,绿荫蔽天,被评为全省唯一的适宜人居的国家级园林县城。在县城北端新形成的螺苑新村里,写字楼、宿舍楼等建筑群鳞次栉比,其间一片中西合璧、构筑新颖的广益苑别墅群更是引人注目。购置别墅的有七成是这个县的乡下人,他们购买别墅,大都是为了让念书的孩子有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吃番薯长大的贫困县百姓住别墅已经不是新鲜事,倒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的低矮、危险的石头房成了陈年故事。在仅有6万多人口的崇武镇,几年来新建住宅7525座,其中二层的有2846座,三层以上的有677座,新增总面积103万平方米,人均增加15.83平方米,形成10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新村。百崎乡与黄塘镇,曾经是全县最边远的穷困乡,有的干部把那里视为畏途。古时有一副对联:“白崎(民间称‘百崎’为‘白崎’)白鸡啼白昼,黄塘黄犬吠黄昏”,道尽当年的落寞与苍凉。现在,百崎乡有九成的村民盖了新房,其中八成住上了楼房。车子行驶在黄塘溪流域的绿色生态观光带,进入聚龙养生园,果然如进入养生仙境,世外桃源。

 

当漫步于惠安经济开发区惠南园区和城南园区、惠东工业区和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台商创业基地和绿谷台商高科技基地;

当流连于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

当驰骋于84公里沿海大通道惠安段、32公里的惠崇惠黄景观大道、青山湾至崇武滨海大道;

当徜徉于科山公园、中新公园、溪滨公园;

当优游于半月湾沙滩、青山湾沙滩、聚龙养生园……

人们不禁会在心平气静中沉思,在感情激越中奋起。

人们仿佛感受到当年曾经在全县开展的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强烈氛围。那一次大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把这个出了名的“告状县”的注意力引导到经济建设上来。实事求是地面对复杂问题、处理存在问题,实事求是地规划发展蓝图,实施发展步骤,这正是惠安发展的坚实基石。

人们仿佛感受到惠女吃苦耐劳精神大发扬的强烈氛围。20世纪50年代,惠女集体修筑一座大型水库名震八闽; 60年代,8名惠女跨海开发大竹岛名传天下。改革开放这些年,成千上万的惠女跟随丈夫闯荡深圳、珠海等地,放开手脚创业。机关干部、成功企业家、文学艺术创作者、能工巧匠,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都有惠女矫健美丽的身影。以惠女为代表的甘于吃苦、勇于创新的精神,正是促使惠安发展的无限源泉。

人们仿佛感受到县领导班子团结拼搏力量的集聚。惠安县的领导同志,从前几任书记刘佳景、郑栋梁、廖小军、黄源水,到现任书记李转生、县长林万明,他们像接力跑的运动员一样带领全县人民向前冲刺,一任接一任都在以最快的速度向下一任传递接力棒。他们有的来自省城,有的来自晋江、石狮、南安等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县市,展现了胸怀全局、勇于改革、敢于负责、团结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短暂的接触中,书记李转生给人留下的印象,既有诗人的浪漫,更有历经坎坷养成的勇于决断与行动的果敢。走访途中听说:在惠崇路拓宽改造中,拆迁工作遇到了重重阻力,时任县长的李转生知难而进,决不妥协,历尽艰辛,终于圆满地办成了这件利民之事。有人说,这条路是被他“骂”出来的。这仅仅是一件小事,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刚毅的执行力与驾驭全局的能力。

县长林万明则显得沉稳扎实。他在惠安工作时间较长,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与书记共事多年,配合默契。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党政领导的团结拼搏,必然凝聚起民心士气,集聚起战无不胜的冲击力。

李转生津津乐道他们派7位干部、携20元万启动资金,花5年时间创建10平方公里惠南工业园区的故事。7位同志肩负重任、团结一心、艰辛磨砺、联动上下、群策群力,靠市场资本运作,用滚动经营方略,5年开发7平方公里,总资产超5亿元,缴财税达4亿元,创下了惠安县开发建设中投入少、效益高、速度快的奇迹,的确值得称道。

陪同走访的领导是一位在惠安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亲历惠安发展变化的过程。她欣慰地说,惠安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得益于几任领导的团结合作、得益于全县上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这就像一部开足马力的火车头,带动着满载全县人民发展的渴望、必胜的决心和果敢的行动这样一列火车,正朝着小康的理想目标快速前进。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