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4 11: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景 艳

 

 

“原素”乡村的美丽畅想

景 艳


“稠人广众云端建定守水口,岭峻山高峰上立桥坐山门。”一副并不十分工整的对联以鹤顶格的方式嵌入了所到村庄的名字,也概括了村庄所处的位置和地形。走进了那座集合了廊桥、庙宇、亭阁与门楼元素的观景台,也就走进了这座近些年来声名渐起的村庄—稠岭村。稠岭,原名“筹岭”,因元、明时有盐道连接福安与浦城等县而得名,后因村庄四周水稻田密布,而改名为“稠岭”,隶属政和县外屯乡。稠岭,海拔不过八百多米,并没有对联里形容的那么高,却在当地有“天村”之称,因为它时常显露于白云之上,包裹于霞光雾霭之中。它是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化厅、财政厅2015年评选认定的首批省级传统村落之一,是福建省环保局定评的生态村、旅游局认定的旅游文化村和南平市三星级美丽乡村。黄土墙、黑屋檐、古盐道、石板路……那种对“原味”与“素色”的追求,是其建设美丽乡村中那抹不能略过的亮色。

 

未到稠岭之前,就听得人们说,稠岭村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佛子山的最佳观景平台。确实,沿着稠岭村的外围走上一圈,佛子山的外景就如画屏次第打开。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今能在山外观山,不仅可见山中未见,更有恢宏大气、别有天地之感。那山形,或仙或怪,或走兽或飞禽,全凭尔想象。不过,若说稠岭这个旅游特色村的打造仅仅是因为佛子山,恐怕有失偏颇。事实上,地处同一条景观带,稠岭同样有让人心动的自身之美。

原生态。稠岭村不大,一色的石基黑瓦黄土房。那外墙上悬挂的烟叶玉米、筛匾簸箕里晒着的火红辣椒向日葵、竹篱木栏上挂着的南瓜、大水缸里长着的水芙蓉,房前屋后无不散发着山乡农耕的气息。这里的生态环境很好,以水田、山林为主,出产的茶叶、竹笋、锥栗、红米和猕猴桃等品质都不错,以县名命名的“政和杏”也正出自稠岭村。而村前斜坡屹立的那十几株柳杉,错落有致,伟岸挺拔,棵棵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最粗的那株,胸围竟达四米。站在那柳杉荫下,倚栏而望,满眼葱茏,微风徐徐,皆是草蔓的香味,此时,若再采上一把当地随处可见的蓝色小浆果三角耙,那曼妙的孩童记忆必能穿越而来。

原滋味。八仙桌四方凳,蓝底白花土桌布,褐陶浅碟大碗茶。来到稠岭,少不了要去喝一喝当酒茶,品一品当地独有的素食宴。想当年,宋代诗人杜耒《寒夜》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在稠岭,就有摆当酒茶迎客的传统习俗。一盆土茶摆中间,自制茶点摆四周。茶汤,是自家山上种的绿茶泡的,用竹筒子舀着喝;茶点,是自家房前屋后种的、腌晒的、炒制的黑豆、地瓜干、茄子干、南瓜干、笋干、绵豆干……原本都是些自家食用、待客的东西,如今,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被打造成了当地特色名吃。以村民人家为单位,以当地手艺高超的村民烹调加工的菜肴为范本,统一卫生、环境、制作、收费标准。城里的素食餐大都力求把素食做出荤菜味,而这里的素食餐求的就是那手工打磨、天然无污染的原汁原味,嚼着那浸润着阳光气息的小菜,不仅能领略到那乡野古朴的韵味,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满足感。

原乡俗。稠岭有着较为原生态的农耕文化民俗,普通人家的门庭里,除了蓑衣之外,还可以看到一种特别的铁制器皿悬挂在正对大门的房梁上,鸟头剪刀翅火钳尾,身体上斜着一半长约三指粗的小管。外屯乡党委委员陈章英告诉我,那是一种点香器,将祈福祭拜与生产工具结合得那般紧密,正是一种尚勤意识的体现。这里的人大多长寿,活到九十、一百不稀奇,七八十岁下田干活更是平常。据说,这儿保留的传统民俗除了走桥、游福主之外,还有开路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村里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出来开路修桥。忙完了,大家就一同到当年生男孩的人家去吃饭。这个风俗既鼓励大家热心公益、辛勤劳作,又包含着对男儿自强担当的祝福。稠岭有两幢门庭有砖雕的房子,其一门楣刻有一副对联,横批“受天之祜”,上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联“文昌新入有光辉”,分别取自唐朝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和唐朝白居易的《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承恩圣明、崇文尚道之心可鉴。

春赏杏花冬赏雪,夏听蝉鸣秋采果。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哪一个人心里会少了那份返璞归真的初心呢?

 

“你是没有见过早年的稠岭。”村里的老人们说,“以前的稠岭可不像现在,虽然说那时的梯田挺漂亮,可是这里又穷又脏,很少有外边的人来旅游观光。”政和县规划建设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四明2007年10月份作为政和县下派村支书来到稠岭,在这里待了四年,他还记得当时的稠岭,一进村建廊桥门楼的地方是一个破旧的小庙,下面的斜坡堆满了垃圾,村子外围一线则全是随意搭建的猪圈羊圈鸡鸭舍。一到夏天,那股刺鼻的味儿,就熏得人靠近不得,因此得了个不雅的称呼:“猪屎村”。湿度高,不卫生,脏东西排不出去,生病、残疾的人就多了。几任领导干部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动了不少脑筋,而遇到的困难很明显:本村没有资金,依赖省里的补助资金,只能有多少钱做多少事;村民环保意识不够,有的人对于拆除猪栏鸡舍还是不能理解配合;村干部几年一改选,推动落实的力度不够。为了争取到项目资金,县乡各级领导没有少费周章。

从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到认定中国传统村落、建设美丽乡村,稠岭获得了不少项目资金补助,这无疑成为稠岭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有力助推器。为了充分、有效利用资金,更为了稠岭的长远发展,外屯乡特别从浙江请来了专家进行设计规划,根据稠岭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整治建设方案,在县乡党委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村支部和村委会细化分工,具体抓落实。

改变从整治环境开始。门楼所在的佛祖庙下面多年沉积的垃圾全部被清除、掩埋,违章搭建被拆除。对巷道、危房、宅前屋后进行修缮,完善基础建设。原先稠岭建有垃圾焚化炉,现在不用了,一周一次,全部运到县城做无害化处理。最初的维护由当地妇女负责,村里每年象征性地支付几百元劳务费,自2017年起,由乡里统一划归保洁劳务公司承包,开展日常清扫与保洁工作。检查考评合格,才能申请下一年度的项目。

有序从合理布局着手。要创建福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扩容旅游基础设施是稠岭必然的选择,翻新村民广场,修建生态停车场,新建仿古木观景平台,新修旅游步栈道……为了确保闽江水源头水质以及旅游景区的规范标准,稠岭不仅叫停了传统的养猪业,迁除了部分猪栏鸡舍,还专门辟建一八角形公墓,将当地人习惯的火化后土葬的风俗,转变为了统一入葬公墓。

“原素”从自然崇俭着手。为了保护稠岭古村落的特色,不管是修缮还是新建的设施都尽可能和村庄原有风格统一,尽量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发动群众到河床里捡鹅卵石,砌墙石,让村民到山上采挖片页岩。村委张荣贵介绍说,建村口廊桥门楼的时候,最初的计划是砖砌以挡风御雨,考虑到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最终还是改用了木头,用原色桐油修缮维护;巷道旅游步道,原计划用水泥,最后还是全部改用了土石板,“从邻近的浙江运来旧石板,成本跟水泥差不了很多”。而那些墙面、护栏的粉刷设计也都采取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色调、风格。

稠岭要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人。村民广场旁那座二层砖楼是稠岭村的老村部,外墙上刷着白底红字的“听党话,跟党走”,中间有一个毛主席身着军装的头像,很是醒目。村主任魏岩荣告诉记者,稠岭村要发展,需要凝神聚力的核心力量。稠岭现有40名党员,正在建创新党支部,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人。村支书张孝渺介绍说,这些党员干部除了带头响应上级号召,在征地、捐资、投工投劳等方面走在前面之外,还负责村民们的经常性思想工作。有了村民们的支持,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顺利多了。据了解,2015年,稠岭门楼的建成,除了政府拨款之外,所用的木材全靠村民们集资,总共达二十多万元。

2016年,稠岭村成立了三个专业合作社:茶叶、农林和同人专业合作社。把农民荒芜的田地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统一养、种、销售,不仅增加了村民们的增收渠道,也进一步刺激了当地农特产品的丰富性和优质性发展,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人均年收入从七八年前的1500多元增加到了8000多元。“佛子山开发还有三到五年时间,稠岭现在变化非常大,速度也很快,等二期、三期工程完成之后,稠岭会有更多的观景平台。未来不仅要用素食解决吃的问题,还要用民宿解决住的问题;不仅有吸引散客的能力,还会具有接待团队的能力;不仅要有生态自然之美,还要融入精神文化之美。”外屯乡乡长范素爱说,“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外屯乡积极推动建设的旅游特色村,稠岭不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它不是政和县起步最早、发展最突出的美丽乡村,却和政和县大多数乡村一样印证着一个事实: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美丽,关键是要让它如何更加美丽。2013年以来,政和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52个,其中有4个福建省美丽示范村、12个南平市政府授牌补助的三星级以上美丽乡村市级试点村。不仅打造了石圳、东涧、古元、杨源、念山等美丽乡村建设典型,还成功举办了2015年省市美丽乡村现场推进会。截至2017年9月,五个美丽乡村提升示范工程建设进度已完成了近九成,一批各具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崭露头角。政和县连续两年入选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推选的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这一切,为政和县打造全域性旅游目的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碧水有情皆活泼,青山无处不芬芳。政和的美丽村庄各有各的特色,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原味与朴素。这固然与政和的传统乡土民俗有关,更与政和县所坚持的“尊重自然、沿承历史、干净整洁、产业支撑”的建设原则密不可分。

尊重自然、沿承历史,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依托自身优势,注重保护和挖掘村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陈四明说,政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六不”: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搞大拆大建,不建大广场,不做大面积硬化,修旧如旧,不搞花花绿绿、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修饰和新建设。岭腰乡锦屏村挖掘古银矿、古树、古茶道等资源,结合瀑布、山水打造“生态一日游”。杨源乡杨源村成立乡土施工队,依托古村落、古民居、古民俗打造“魅力杨源”……政和县规划建设和旅游局乡建站副站长魏静回忆说,规划是廖俊波书记任上定下的,“那一年投入规划的钱相当于前十年的投入,为的就是长远发展。”廖俊波书记虽然走了,但那些参与过调研、决策和培训的人还在,那些规划和原则仍然继续指导着政和县美丽乡村的建设。

“人精神不精神,首先要看衣服干净不干净。风景美不美,首先得把盖着的垃圾清理掉。”为了改变外界对乡镇农村“脏乱差”的普遍印象,政和县建立了“政府主导、村民为主、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管护结合、常态长效”的卫生保洁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和奖优罚劣机制,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健全平原区“户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集中处理”和高山区“户保洁、村收集、乡(镇)集中处理”的运作模式,全县124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保洁员。一月一考评、一季一评奖、一年一点评的机制实行以来,村庄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要建立农村的长效保洁机制,不仅要向经年厚积的垃圾开刀,更要向农民长期以来养成的痼疾开刀。“要说做别的,村民们也许会有抵触,但是一说是建设美丽乡村,都很乐意,义务投工投劳不说,交钱也愿意,都知道这是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这让美丽乡村建设节省下了不少资金。”外屯乡洋屯村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仁寿如是说,“合作社经常组织社员到先进示范村去参观学习,有好的经验就拿来用,下一步我们要把电商这一块好好做起来。”从“要我美”到“我要美”,村民们已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建设美丽乡村最难能可贵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结合,给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给地方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古元村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一个标有“一户一品”的小牌子,上面或是“糯米团”“豆腐丸”或是“新娘茶”……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在农民家庭的延伸。外屯乡洋屯村地处堰塞湖地形,十年九涝,洪水频发,工业为零,便全力在莲子产业和“莲”文化上做文章,打造十里荷塘。创新“以田入股、分层合作、包干管理”经营模式,开展立体种养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农民增收,也开拓了精准扶贫的新模式。2017年,在原有合作社的基础上,拿出200亩良田创建产业园,对贫困村民实施建档立卡帮扶。“免费入驻,免费提供种苗,代付田租,全程垫付所有融资,提供全程免费技术指导,最后合作社以不低于成本市场价的价格来回收莲子(有好渠道可以外销)。初估,每年一亩净收入可达1370元,以15至50亩计算,年收入至少在三万元以上。”外屯乡乡长范素爱说,这种做法,不仅让帮扶对象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也让他们有了翻身做主人的自信。

“越是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庄,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保存得越完整,建设美丽乡村越得天独厚。”此次政和之行,不知是谁的概括总结,“没想到那古香古色、原汁原味的,保存下来成了变钱宝贝。”其实,关键不在于贫穷落后的过去,而在于观念更新进步的今朝,正是今天的人们有了以自然原生态为美、以朴素简约为追求的意识,才有了这样的美丽乡村,有了这“原素”乡村的美丽畅想。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