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21: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蓝 春



山乡情未了

 

蓝   春

 

 

5012,0972,0361,4357。

这是一组啥数字?电报号码。莆田老乡肯定知道,因为他们曾经烂熟于心,曾经在号码标识的地方插队当知青,曾经在火红的年代在广阔天地奉献青春和热血……

罗坊公社。4组数字4个汉字,是无数个家庭的翘望,无数个日夜轮回煎熬、躁动的印记。

20世纪70年代前期,风雨飘摇,幼小的我陪伴母亲蜗居公社邮电所谋生,我学会了守总机、接电话、发电报、分邮件、卖邮票、叠报纸等,和大人们交往较多。

一拨拨人中,我最喜欢知青叔叔、阿姨,他们常常大呼小叫、一惊一乍的,说一堆不是罗坊话的话,讲一些或开心或伤感的事情。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很远很远的莆田人,当时生产队劳动每10工分是4角2分钱,知青生活真是一言难尽。我记住了他们到邮电所时发亮的眼神,他们高的高、矮的矮,叔叔有的没胡子,阿姨有的穿补丁,大多数跟我小孩子一样白白的、瘦瘦的。来人有时一身汗骚,有时脸臭臭的,有时一副饿过头的样子,有时还贴个膏药绑个绷带什么的,可一握我的小手,力大不说,糙皮刺得我咧嘴直哭。那个年代学校师资紧缺,我们这帮孩子多亏了许多莆田知青进校园,他们或是代课老师或是正式教师,上课循循善诱、妙趣横生,下课和我们一起玩耍,同学们都喜欢学他们说话的腔调乐呵一阵子。“当面叫我宋老师,背后叫我宋阿干”,可见关系铁了。

我从小爱模仿,想来莆田腔普通话就是那时操练起的,现在还得到莆田人的夸赞。工作后我有缘继续与莆田老乡们交集,更加体察到这个群体的闯劲、韧劲和凝聚力,体会到他们的豁达、热心和亲和力。

我工作第一站是在省属锰矿子弟学校任教,校长是莆田腔的林女士,当时锰矿招了几十个莆田知青。得知我是连城来的,她顾不得才搽完珍珠霜,赶忙剥一个橘子给我吃,那滋味我至今还记得。

我第一次上台朗诵自己的大作,是锰矿二采区陈寿峰主任(宣和知青)发挥我的特长,鼓励我为全矿文艺汇报演出创作长诗《八号点之歌》。同台的几个莆田老乡吹拉弹唱溜溜转,其中有我的学生家长。

我第一次坐上刚成立的县广播电台的播音台,是两个莆田老乡台长指导的,一个在朋口、一个在文亨插过队,倍感亲切。杨荫煊台长自幼爱好无线电,为闭塞的山村奉献技术,从事广电事业如鱼得水,在莲工作21年后回到老家继续干老本行,评上了高级工程师,还义务编辑、痴情写作了许多莆田知青上山下乡纪念书刊和文章,爆发“理工男”的另一面才华。他与夫人同是“革命的知青”缔结“革命的婚姻”,双双返回故土退休。林云强副台长约我创办连城广播史上第一个谈话类节目《连城古今》,一道策划、选材、组织嘉宾,播了2年20期,彰显了爱乡爱梓的人文情怀。

我第一次在莆田受到知青老乡的热情接待,是负责青少年宫工作的陈光泽(文亨知青)忙前忙后带着参观市场、企业、公共服务设施,让我们这些山区来的县团干顿长见识,受益匪浅。

回城工作后我接触了更多莆田知青精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林元英,风风火火又不失轻柔,据说1972年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来莲视察时,在农村战天斗地的她为客人当起了连城话的翻译,可见她早已把自己当作连城人了。县水电局局长郑育俊年轻时是个传奇人物,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入选“福建省大中型渡槽吊装工程汇编”的连城四堡莆田知青渡槽,就是由他任技术主管的,由10多根离地面高24米的水泥方柱托起全长500余米天桥般雄伟的槽身,是当时龙岩地区土法施工、跨度最长的农村水利灌溉渡槽,当年试通水,达到通过流量0.8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标准,如今成了四堡的一大景观。20世纪后期还有150多位莆田老知青在连城安家落户,各条战线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无怨无悔,为繁荣老区殚精竭虑、建功立业。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

遥想当年,连城山村接纳了莆田、厦门等地知青以及连城城关的下乡居民共5671人。单说1826名莆田知青,他们都是15—21岁不等的孩子,1969年2月5日、6日,距离春节只有10天,他们在喧闹的锣鼓声和亲人的盈盈泪水中离开家乡,来到千里之外天寒地冻的闽西山区客家连城,分配在9个公社84个大队。一家家房东家境清贫如水,却把他们当成自己家的孩子,无私奉献地瓜渣、芋子梗、青豆叶苦度艰辛。知青们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劳动和生活的重担,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身心磨炼。

一年又一年,不少知青成了连城的女婿、媳妇,也有许多连城人落户莆田。插队知青返回后,总是以深情的目光回望红土地,追忆似水年华。他们不遗余力为第二故乡送来新思想、新信息、新科技、新文明,带来物质援助。改革开放春风浩荡,沐浴着同属八闽大地的木兰溪畔和冠豸山水。伴随着交通、信息的日趋便利快捷,两地的民间交流和亲戚走动日趋密切。

距县城13公里的塘前乡,当年插队知青、居民有92人,全乡没有一个老三届毕业的,就连小学毕业生也很少。知青们边劳动边办夜校,帮助村民学习文化。1970年8月,穷则思变的迪坑大队党支部书记,看到下乡知青、居民的生活困境和潜在的文化知识与劳动力的优势,在全县独创组建了一个以下乡人员为主体的生产队,新增迪坑第六生产队。全面推行科学种田,对冷水田、低产田全部实行改造。水稻品种选用县农业部门推广的优良品种,高杆改矮杆,一季改二季,向国家多交售了征购粮、加价粮,努力增产增收。在劳动管理上,实行定额评分办法,年终决算工分值提高到8角2分,下乡知青、下乡居民的口粮比原所在生产队人均提高150斤左右。生产队还办了一个养猪场一个砖瓦厂。这年底,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迪坑六队被评为全县农业先进单位,给生产队奖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个新生的生产队持续办了4年。

知青是我国空前绝后的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农村群众和城市知青早已心连心、共命运。这几年,塘前乡党委政府得民意之先,做足做透知青独特文化。水源村以“饮水思源、知青之家”为发展主题,依托水源原有的知青点,恢复、改造建成“塘前乡知青之家”;利用知青住过的古堡有积楼,打造全县最大知青文化馆;并加快实施知青文化广场、知青桥等项目建设。“知青之家”本着全面、真实、丰富的宗旨,将建成一个含征集、收藏、陈列、体验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基地。一件件真实的文物、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再现了一代知青与连城人民风雨同舟的艰难历程,最好地见证了“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中国知青精神。

前不久,莆田一群花甲、古稀之年老知青特邀一起,驱车前来塘前再会那段峥嵘岁月。他们参观了“知青之家”、乡政府食堂还原的“公社食堂”等,对一文一物万分感慨,还将珍贵的《连城记忆——纪念莆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相册》赠送给塘前乡政府。他们了解到,塘前乡是省级生态乡镇、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乡,有云霄岩、蜘蛛峡、神马谷和进士第、宝鉴堂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空气“富氧”、产品“富硒”,目前正打造冠豸山后花园,建设“豸下莲乡”文旅度假区,是乡村游、露营、漂流、骑行首选地。目前塘前村、水源村均已完成美丽乡村“精品村”规划,其中塘前村以“塘前月下·莲乡藕遇”为发展主题,打造莲主题农旅休闲产业区;依托供销社老房启动县级知青展馆建设,还着手抓好塘前书院、孔子学堂和国学、研学基地等文旅项目建设,一个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题的旅游乡村初具雏形。记住乡愁,是多少人的情怀,最近上海知青300多人正与塘前对接,他们虽未在塘前插队,却准备明年来“知青之家”朝圣,感受美丽乡村的别样风情。

山村老家巨变啊,知青老乡们笑得合不拢嘴,唱起了革命歌曲。

赞曰:天翻地覆慨而慷,伟人诗句放光芒。知青情缘今胜昔,冠豸永结木兰畔。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