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5 00: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施晓宇



七叶花开南武夷

 

施晓宇

 

 

 

 

2018年4月20日下午,邵武市农业科技园区管办主任刘剑超带我前往药材种植基地采访。沿途风景勾起我对邵武的回忆。

1969年12月,13岁的我,随下放干部的父亲,从福州坐火车到邵武火车站下车,再坐三个小时汽车到泰宁县儒坊公社中心小学戴帽初中班上初中。那时,我对邵武一往情深。转眼46年过去,我重返邵武,看到扩大许多倍面积的崭新市区,感觉十分陌生,又无比亲切。

不过,我只知道邵武地势险要,号称“铁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却不知道邵武如今还是福建省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与泰宁县、柘荣县并称“福建省三大中药材强县”。邵武的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历史悠久,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使君子今闽邵武皆种亦量生,其藤如葛,绕树而上,叶青如玉五月开花,八月采果。”

当年李时珍到邵武考察、采集“使君子”,发现它的原产地在闽江支流富屯溪畔的邵武县拿口乡庄上村(龙潭)。《邵武府志》(清·光绪版)写道:“使君子为本地特产,东区龙潭最佳。”

带着好奇心,我前往邵武市的药材种植基地采访。具体采访对象有三个。分别是:邵武市云顶高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长华;邵武市和平农业园(鑫禾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危智诚;邵武市益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维尧。因为李维尧用先进设施栽培“邵武华重楼”的种植基地——水北镇故县村距离县城最近,仅有6公里,所以第一站先到那里。

这是两山夹峙的一条纵深极长的山谷。李维尧试验采用设施栽培种植方法,一面将野生“邵武华重楼”挖回进行人工培育,以提高产量,一面成批量购买种苗实行人工栽种60万株,面积超过50亩。因为李维尧人在外地,指定由基地负责人陈芝孙接待。我看见整条山谷严严实实覆盖着黑色的遮阳网,说是此项投资就达150万元。陈芝孙说:这是所有“重楼”生性喜阴怕阳的缘故,搭起遮阳网,能够遮挡住70%的阳光,适宜“邵武华重楼”的生长。待我走进看见遮阳网下密密麻麻种植的“邵武华重楼”后,忍不住笑了。开初我不知道“邵武华重楼”是什么药材,原来它就是名贵中药材“七叶一枝花”啊。

  

 

事后我查阅《辞海》介绍“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亦名‘蚤休’‘重楼’‘独脚莲’。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厚,棕褐色。茎单一,直立。……根状茎入药,性微寒、味苦,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治痈肿疔毒、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热病惊痫等症,内服外敷均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则这样介绍“重楼”(七叶一枝花):“本品为百合科植物。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本品呈结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长5~12cm,直径1.0—4.5cm……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蛇虫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原来“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重楼”又有分类。中国不仅生长“华重楼”,还生长“滇重楼”。生长在武夷山脉的叫做“华重楼”,生长在云南高原的叫做“滇重楼”。邵武位于武夷山脉南麓,地势自西南、东北向中部、东南部的富屯溪谷地倾斜,故而史称“南武夷”,因此生长在邵武的“重楼”就被命名为“邵武华重楼”。“自古名山多雄秀,邵武山水秀中奇。”邵武山水由于盛产“邵武华重楼”,显得更加神奇灵秀。细说起来,“华重楼”与“滇重楼”的区别在于产地不同,外观形态也不一样。“华重楼”叶片较窄,呈狭叶形,花瓣丝状,位于叶片下方,茎部较细。而“滇重楼”叶片较宽,也更厚,茎部则更长。“邵武华重楼”的外形大致与“华重楼”相似。

站在水北镇故县村外两山夹峙的山谷里,站在李维尧用一个又一个半米高的白色无纺布圆形容器密密麻麻种植的60万株“邵武华重楼”前,刘剑超告诉我——“华重楼”与“滇重楼”不仅外形不同,药性也不同。譬如云南白药是我国非常名贵的中成药,在治疗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诸多疾病都有上佳的疗效,被誉为“中华瑰宝、伤科圣药”。关键之处还在于:打开云南白药瓶盖时,在瓶子最上面都会看到一粒红色的小药丸,这粒红色的小药丸大有用处,人们通常管这粒药丸叫做“保险子”。顾名思义,这粒药丸是用在病人或伤者最危险的时刻,别看这粒药丸小小的很不起眼,它可是比云南白药药粉更有价值,更加宝贵。“保险子”具有麻醉止痛的功效,相较于云南白药药粉,“保险子”具有强效镇痛的效果,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较严重的跌打损伤所引起的剧烈疼痛。

所以,“保险子”通常都是在危急关头,病人或伤者受到严重外伤或者内出血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轻微的跌打损伤只需用云南白药药粉就足够了。而“保险子”一定是取“华重楼”入药,因为“华重楼”止血功效比“滇重楼”强,但“滇重楼”的活血化瘀功效则比“华重楼”强。一句话,“华重楼”是我国“重楼”中,药效最好、最具价值的一种。包括漳州“片仔癀”、北京“同仁堂”、江苏“季德胜蛇药”都需要“华重楼”供货。

“那么,‘邵武华重楼’与‘华重楼’的药性和药效是一样的?”听完介绍我问道。

“一样的,因为它们共同生长的武夷山脉,天然环境是一样的。”

我这才明白,正因为“七叶一枝花”的药理活性强,临床应用范围广,所以国内外学者都重视其生理活性和独特的药用价值,通过现代药理研究,为“重楼”的一些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同时发现了一些新的药性作用,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是许多邵武的有识之士,如熊长华、危智诚、李维尧等具有前瞻眼光、大力推广种植“邵武华重楼”的良苦用心。

不过事非经过不知难。陈芝孙指着半米高、直径一米的白色无纺布圆形容器说,虽然种在容器里的“邵武华重楼”生长良好——野生“邵武华重楼”,一年才长一片叶子,三四年才长三四片叶子,设施栽培“邵武华重楼”,生长速度会快一些,成活率也高一些。但是,白色无纺布圆形容器透气性能不理想,容易滋生苔藓,使“邵武华重楼”烂根,死亡。所以现在尝试用可自由组合控根容器,通风透气不积水,制止烂根效果好。

  

 

提起邵武市最早种植“邵武华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的人,是桂林乡盖竹村所属巫山村的熊长华。他不仅是邵武市云顶高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还是一个无私奉献,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也因此,身为优秀的市政协委员,熊长华被邵武市委统战部授予2017年度邵武市“回归之星”光荣称号。

1967年出生的熊长华,作为家中长子,早早就走出常年云深雾罩、高海拔大山里的巫山村,到浙江省嘉兴市建材市场闯荡十多年,积累了不小的财富——是巫山村最先成功的致富带头人。熊长华在嘉兴市做建材生意比较顺利,常驻下来。不曾想,2013年夏天,熊长华的父亲因中风引起面瘫,病重住院。火急火燎从嘉兴市赶回邵武市的熊长华,下了火车直奔医院。看见由于病床紧张,神情痛苦的父亲大热天蜷缩在医院走廊临时病床上,全靠母亲一人侍候,熊长华心疼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作为熊家六个子女中的“老大”(上有两个出嫁的姐姐),熊长华尽心尽力照顾父亲。待年迈的父亲手术成功,病愈出院,2014年春,47岁的熊长华做出一个人生的重大决定:回乡创业,一切从头开始。为的是践行孔夫子在《论语·里仁》里的教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天,熊长华十分欣慰的是,他的84岁父亲和80岁母亲依然健在,身体良好。

一晃四年过去了,51岁的熊长华告诉我,他至今对妻子对他回乡创业的全力支持心存感激。回想当年,作为国营企业的一个正式工,妻子肯下嫁给当农民的他,就说明妻子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子。如今的事实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经过市场调查,熊长华了解到,由于邵武地形地貌多样,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尤其药用植物在邵武市中药材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邵武华重楼”货源紧缺。而“邵武华重楼”适宜在海拔700米到1800米的山区生长,恰恰熊长华所在的桂林乡盖竹村所属巫山村,距离县城86公里,从村名就能看出,这是一个蜗居在闽北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地处闽赣两省交界的高山之巅,平均海拔960米,特别适宜“邵武华重楼”的生长。

熊长华还在少年时代,就不止一次听巫山村的长辈讲过,巫山村的山上到处都生长着野生的“邵武华重楼”,老百姓在房前屋后亦有种植;由于每年收购“邵武华重楼”的价格都在上涨,引发村里乡亲过度采挖,致使巫山村周边的野生“邵武华重楼”濒临灭绝的危险。为了保护和利用这种邵武市独有的珍贵药材,熊长华在邵武市成为第一个人工仿生态规模化种植“邵武华重楼”的人。熊长华这一步棋走对了,验证了童凯、孙旭等在2017年第7期《中国中药杂志》发表论文《华重楼的形态多样性及其与单株产量和质量的关系》所做的结论:

“华重楼药材供应不足问题已严重制约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选育高产品种是生产上扩大华重楼药材供给的重要途径。合理株型是作物高产品种的生育基础和形态特征,也是品种选育的重要方向。”

今天,熊长华在桂林乡仿生条件下,已经上规模种植包括“邵武华重楼”“邵武黄精”“铁皮石斛”等在内的大面积名贵中药材。单单“邵武华重楼”面积就达200多亩,单株达70多万株。更难能可贵的是,熊长华不忘带领巫山村和桂林乡及邵武市的乡亲们共同致富。其中,196人的小小巫山村,各家各户就种植了150多万株“邵武华重楼”。

为了确保人工种植的“邵武华重楼”与野生环境相似,熊长华专门在药材基地套种了10000株“锦绣黄桃”。每逢桃花盛开时节,漫山遍野的艳丽桃花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于是,熊长华因势利导,在巫山村修建了停车场、修葺好农家土房子,为前来观光中草药和“锦绣黄桃”的游客提供饮食、娱乐、住宿“一条龙”服务。让外地游客来到这里享受清新的“农家乐”而乐不思归:既可以赏花观鸟,学习中草药知识,还可以下钩垂钓泉水里生长的高山鱼,吃到村民自己种的,自己煮的天然无公害“土菜”。

今天的巫山村乡亲,在熊长华的带领下,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农耕模式,实现了向“智慧型”农业模式的科学转移。善于思考的熊长华设想,计划在若干年后,将人工种植的“邵武华重楼”再重新移植到原始生态的大山中去,恢复其自然生长状态。到那时,相信巫山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邵武市共有270种中药材品种,野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加上近年来不断加大中药材驯化和种植面积,使邵武市成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和福建省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所以邵武市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中药材驯化和人工种植的行列中来。这其中的另一个佼佼者,就是邵武市和平农业园总经理危智诚。

1975年出生的危智诚也像熊长华一样,是一个“回归派”,由于突出的业绩和贡献,被邵武市委统战部授予2017年度邵武市“回归之星”光荣称号。说了没人相信,危智诚在上海创业20年,是影视编导和制片人。为什么要在2016年底回到邵武市创业,原因与熊长华一样,也是为了一个“孝”字。

2016年8月,危智诚的母亲突患重病,脑部生瘤。从上海匆匆赶回照顾母亲的危智诚,专门花重金从首都北京请来专家到邵武医院为母亲做脑瘤切除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今天,危智诚的66岁父亲和67岁母亲身体都很健康。但危智诚意识到,辛劳一生的父亲母亲毕竟老了,身体不如以前了。自己作为家中长子(还有两个妹妹),必须陪伴在父亲母亲身边,报答养育之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就在2016年年底,41岁的危智诚义无反顾回到老家邵武市和平镇罗前村,在距离邵武市区35公里的和平镇和平村童家地创办“邵武市和平农业园”。危智诚选择童家地作为另打锣鼓重开张的人生舞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童家地距离国家4A级和平古镇旅游景区仅有1.5公里;距离国家4A级天成奇峡景区只有20公里;距离国家3A级小隐竹源景区不过10公里;距离著名的闽北先贤——唐工部尚书黄峭位于和平镇坎头村的“黄峭公祠”区区4公里——能够招来游览观光大小景区的游客顺道参观危智诚的生态农业园。

我在危智诚的带领下,和曾经无私指导危智诚种植100亩“邵武华重楼”的熊长华一起,参观如桃花源一般美丽的生态农业园。有趣的是,危智诚把一畦一畦的“邵武华重楼”巧妙地间种在一片一片的松林里,天然地利用茂密的松枝遮挡阳光,有利于喜阴怕阳的“邵武华重楼”自然生长,又节省了购买遮阳网的不菲投入。不仅如此,危智诚还将一丛一丛“铁皮石斛”嫁接在松树的树干上,每一株松树嫁接三四丛,然后在一丛一丛“铁皮石斛”的上方用塑料布捆扎成一个朝天的漏斗,用来集中接收雨水,再慢慢渗透到下面嫁接的一丛一丛“铁皮石斛”的须状根部,既十分科学地节约了土地,又充分利用了雨水浇灌资源。

通过种植实践,危智诚发现给“邵武华重楼”施肥很有讲究:万万不能施用复合肥——化肥。使用过化肥的“邵武华重楼”会全部烧死,一株都活不了。曾经有一个村庄的农民不信邪,非要施用成本低的化肥,结果一万多株“邵武华重楼”通通烧死,一株不剩。虽说采用鸡粪、牛粪、羊粪都可以,但是,由于如今的雏鸡从一出壳起,就不断注射各种预防针以防止死亡,使鸡粪里含有太多针剂残留,不好用来给“邵武华重楼”施肥。至于牛粪倒是没有这个针剂残留,但是采用牛粪给“邵武华重楼”增肥,又容易长草,因为牛粪里残留有许多草籽。唯有羊粪是给“邵武华重楼”施肥的最好肥料。

经过短短一年半紧锣密鼓的艰苦创业,危智诚创办的占地面积500余亩的“邵武市和平农业园”已经初具规模:包括250多亩生态种植基地;100余亩林下中药材基地和森林乐园;30亩猕猴桃园;50亩水源涵养区;30亩花卉苗木景观区;30亩鱼塘和溪流戏水区;还有15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生态餐厅——可同时接纳500人观光就餐;2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还同时建有乡村大舞台、跑马场、高空拓展区域等游乐设施。危智诚手指远处的层层梯田对我说:

“单单稻花鱼的鱼苗,我在2017年就投放了1000斤。在我的杂交水稻稻田里长大后,一斤稻花鱼可以卖到30元,还供不应求。”

从危智诚的自豪的口气里,我们不难听出他有十足的自信心。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上苍对像熊长华、危智诚这样为人善良、充满孝心的人的偏爱和眷顾。

  

 

陪同采访的刘剑超说,目前中药产业是最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而农业科技园区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模式,自20年前出现,发展迅速,数量、规模激增。全国各地都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13年度,邵武市的中药材产量就达到8500吨,总产值约3亿元,农民年均收入为11915元,核心区农民年均收入高出19%。核心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5%。

如今,在熊长华、危智诚、李维尧等人的带领下,邵武市及其周边中药种植面积达百亩以上的有27种,种植总面积达到21万亩(南平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40万亩),中药材总蕴藏量约19万吨,在经济增长、国民就业和保护生态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邵武市委、市政府结合邵武中药材优势产业带、重点种植乡镇和重点中药材品种布局,突出品牌概念,打造“中国闽药之都”地理品牌指日可待。

不过,要想把邵武市打造成“中国闽药之都”,还需要依靠众多创业者的共同努力,中间还需要摸索前进。这里讲一个小插曲。就在我开始采访之际,在李维尧用先进设施栽培“邵武华重楼”的种植基地——邵武市水北镇故县村大山沟里,有三只毛绒绒的雏鹅一直跟随我们左右,蜡黄的小嘴还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盈盈一握的模样可爱极了。陈芝孙一边将三只毛绒绒的雏鹅捧起放到路下去,免得被人不小心踩到了,一边告诉我,说雏鹅是昨天才买回来的,一共有六只。说着话,陈芝孙就问远处正在给“邵武华重楼”施肥——播撒羊粪的工人:

“小鹅怎么只剩三只了?”

“今天早晨死掉了三只。”工人回答。

原来大鹅在雏鹅时期,生命无比脆弱,很容易夭折,这就像人工种植“邵武华重楼”一样。“邵武华重楼”的块茎——种子需要两年才能发芽,发芽后一年时间才长出一片叶子,待到五六年时间才长出五六片叶子,这时“邵武华重楼”在一圈叶子之上就要开花了(谓之“重楼”)——不能让它开花,必须将花朵掐掉,才能使地下的块茎增大,而药用部分主要就是块茎。“邵武华重楼”的块茎需要7年时间才能平均长到半斤重,收购价是1公斤1200元。由此可知人工种植“邵武华重楼”是多么漫长而艰辛的一个过程。我衷心祝愿“邵武华重楼”能早日更上层楼,使邵武市的“中国闽药之都”早日建成。

(本文原载于《走进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