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赐与牛皮鼓
林 盛
牛皮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在闽中山区尤溪,逢年过节、传统的婚丧喜庆场合、各种文艺活动上,都能见到它。郑天赐是牛皮鼓传承人、老工匠,他手工制作的牛皮鼓勘称一绝。
郑天赐
尤溪县新阳镇溪坂村手工制作牛皮鼓已有400多年的历史。71岁的老工匠郑天赐,15岁时便跟随师傅学做牛皮鼓,学成一身好手艺。他清守门户,将制作牛皮鼓的传统技艺加以继承、发扬,使鼓声不绝,名传四方。
郑天赐常说:“制作鼓,最重要的是一张老牛皮。牛皮要经过浸泡、撑平、晾干,慢刮细磨,保证柔软且富有弹性。这样制作出的鼓才经得起敲打,经久耐用。保存得好可用四五十年,甚至七八十年。”他还介绍说,在制作过程中,选用一片桑木板按尺寸切割,压成一个弧,并用竹绳连结围成一个桶形,做好鼓身,即鼓桶;再用割好的牛皮蒙住桶口,然后将老牛皮绷紧,用竹钉把牛皮固定牢,锤好,继而在四个角钉上竹钉。这样,制作一个牛皮鼓大约需要4至5天。
郑天赐凭着工匠精神,对牛皮鼓品质精益求精。由于制作牛皮鼓工序繁杂,技艺难度大,制作起来十分辛苦,有时还要日夜加班。因此,先前那些制鼓人大多打了退堂鼓,改行去了,唯独郑天赐坚持下来。这一坚守就是50余载。上门采购员都认准了他的手艺和高质量产品。
制鼓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工钱低,学做鼓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的一辈不愿学,致使这门传统技艺几近失传。对此,郑天赐说:“现在我老了,只为鼓声永流传。在我的有生之年,培养好下一代,要把制作牛皮鼓的祖传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激情依旧,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一年之中除一段时间外出制作牛皮鼓外,就专心在家制鼓。虽然苦、累,钱赚得不多,但他乐此不疲。
为了手艺不至失传,郑天赐把大儿子郑生珏叫到跟前,言传身教。郑生珏和父亲一样也有着一份执着,努力学习父亲手艺,传承父亲传统制鼓工艺,且一丝不苟。郑天赐还不大满意,他对大儿子说:“制作牛皮鼓的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要一代代永远传承下去。制作牛皮鼓跟做人一样要踏踏实实,才能制做出好鼓。质量好的鼓,敲打起来响咚咚,名声好,就有市场。” 郑师傅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授传,使儿子制作技艺大有长进。父子俩还将他们的制鼓作坊叫作“尤溪堂”。
现在,老工匠郑天赐的“尤溪堂鼓制作技艺”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文图片来源于尤溪电视台官方微信 福建微尤溪,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