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10: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熊慎端

 

瞧,这岩茶一家子

熊慎端

 

回春茶厂创始人.jpg

回春茶厂创始人

 

这里讲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回春一家三代人,钟情武夷岩茶的故事。

50多年前,6岁的张回春随父母自宁德古田迁至武夷山的祟安茶场。1975年,高中毕业,回到茶场任教。工作之余,虚心向制茶能手姚月明老师学做茶。从此掌握岩茶种植到采青、做青,焙火、拼配的整套制作工艺。改革开放后,他建起了“回春岩茶厂”。

制茶需要匠心。“茶青再好,没有好的工艺搭配也成不了好茶。”制作武夷岩茶的关键工艺是“焙火”,也就是用炭火烘焙茶叶。用上好荔枝炭或环保炭烘烤茶叶过程中,要以手眼测温,以木刀控温,才能臻善臻美。这是张回春四十多年制茶经验和功夫的总结。他说:“炭焙,决定岩茶的风骨与香气的稳定,但炭焙并不是次数越多越好,重要的是要烘焙透彻。”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孜孜不倦地对高品质岩茶进行研发。“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为一名国家级的武夷岩茶非遗传承人。为了把自己实践经验相授他人,他还定期通过课堂与茶会的形式到全国各地宣讲、交流。

儿子传承茶技.jpg

儿子传承茶技

张回春的儿子张锐,2003年集美大学毕业,回到武夷山,开起“回春岩茶会所”。刚出校门时,对茶叶的认知还相当肤浅,如何将武夷岩茶传统的制作工艺深入浅出地与客人沟通也成问题,更不用说怎么让客户去分辨茶叶的优劣。张锐知道自己功夫缺陷,便决定回到父亲一手创办的回春岩茶厂,跟着父亲学习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十多年过去了,坚持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一步一个脚印,从二级评茶师晋升到制茶工程师。2015年,他与中国茶叶博物馆合作监制出了“回春古树”岩茶,得到茶界专家好评。接着,他又开发出“岩心岩”茶,广受茶客喜爱。回顾自己走过的茶路,他深有感悟地说:“茶叶生产环境和年度各不相同。只有不断适应变化,不断实践,才会出好茶。制茶人,就是一心去做工匠该做的事情。”“不管失败也好,成功也好,都要把每次尝试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进行对比,这样才有收获,才会进步。”张锐以新一代制茶工匠要求自己,传承老一辈制茶人的品德、手艺,兢兢业业把好茶叶质量关。他还用改革开放的眼光,注意对内把门打开,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共同进步。对外,企业和茶人一起开展各类品茶活动,传播茶道,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茶叶,爱上饮茶。终极目标,就是让武夷山的岩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张嘉一璟,张回春的孙女,今年13岁,从小就在茶厂跑来跑去, 耳濡目染武夷岩茶制作全过程。茶厂工人说她,是在茶叶中成长在茶水中泡大的“小茶人”。她却说自己是一个“老茶迷”,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茶。家里的太爷爷和太奶奶都爱喝茶。尤其是80多岁太奶奶,遇到不开心的事,便泡上一壶茶,带着茶去邻居家走走,说说话,心情顿时就好了起来。张嘉一璟也学着每天泡好一壶茶带到教室,课余时间打开壶盖,顿时香气四散,同学们闻香而来,一同品饮,一同分享,一同欢乐。

从小就接触茶、爱茶的张嘉一璟,已学会了多种茶道表演,制作的创意茶席多次获奖。她还会用古筝、钢琴、舞蹈技艺表演茶文化节目。前些年,曾应邀赴湖南电视台某频道介绍岩茶,表演茶艺。第三届武夷“小茶人”大赛上,她将茶艺、舞蹈融合进武夷山风情的山水画茶席中的表演,获得一等奖。对于小小年纪的张嘉一璟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甜蜜。她家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当红红的柿子果压枝头时,她与小伙伴们在树下玩得多开心啊。她抬头望着满树红柿,心中突发灵感,于是设计出了“柿子红了”一款别样的茶席,一炮打响。她自豪地说:“我们一家几代都从事回春岩茶制作,我长大一定要把‘回春品牌’打得更响,开成连锁店,还要发明一种遇水即化的武夷岩茶,打造出武夷山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张回春一家三代人,凭着一份执着,一种传承,一颗初心,一往热爱,在茶的世界里打拼,发展与做强茶的产业。他们遵循岩茶规律,对茶德、茶文化、茶技艺要做出新的更多的建树与突破。希望日后,人们再提到‘茶’时,不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是琴棋书画诗酒茶。

爷孙茶人.jpg

爷孙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