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 心 之 美
朱谷忠
刚刚迈进大门,一股鲜亮、蓬勃、溢满生机的春天气息就迎面扑来:绿树如伞,花木扶疏,藤蔓葳蕤,香远益清;楼旁,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点缀着奇形怪状的石头;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似都富有生命的诗意与艺术的韵致。看到这一切,使人瞬间感觉:幽美、别致 、古朴、 清雅的字眼,在这里都派得上用场。
这里是和祥石业雕刻有限公司。我又仔细打量了一会,不禁脱口而出:哦,原来石头也喜欢和春天居住呢。于是,宋代词人王观“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的名句,在我心里顿被改为“若到崇武赶上春,千万和石住”,不是么?人类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石头。这也成为我真切认知“和祥”的第一个关键词。
在崇武,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和石头相遇。这里有石的海岬、石的小山、石的村庄和路径。向海一带,触目可见的都是石屋、石门、石窗、石板凳。而当你看到拥有全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全花岗岩结构的“崇武古城”,以及各种岩石雕凿,你更会惊叹崇武就是一卷天下石头凝固的历史、立体的画卷、无声的诗行。值得崇武骄傲的是,他们擅长的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微雕6大类工艺,就有数百个品种,能工巧匠,辈辈迭出,其中南派石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历经近两千年的繁衍发展,更有出神入化的“工”与“艺”的精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作为南派石雕非遗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和祥集团董事长的王向明,在弘扬这种工艺中,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于艺术蜕变中放飞了新时期的文化精灵,无论是切、削、凿、磨,一件件都以奇思妙想,幻化出鬼斧神工的惊世奇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人近中年的王向明十分善于与石头打交道,开始时,可能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但他最终发现:石头能释放和张扬人的智慧,创造浪漫与个性。从此他与石结缘,并理所当然地从石中开拓了生机、商机,并且坚定地奉行“工匠精神”,就是从自己做起,并要求每一个石匠对每一件作品的任何细节都要用心细琢,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作为雕刻世家的第5代传人,王向明在20多年的磨炼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匠人大师,但他却常告诫公司的人说:当社会上一些人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缺乏有远见的传承创新理念时,我们就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湛技艺,并很好地进行作品创新,使之精品化、艺术化。
这种识石认石、知石汇石、凿石雕石的态度,正是王向明和他的团队对祖先劳动美德的一种传承、一种弘扬和光大。
我看过惠安诸多经典的石雕作品,我也去过许多石雕厂参观老师傅和工人们创造石雕作品的过程。但我去展室参观王向明和他团队的石雕精品时,却完全被镇住了。我惊异地发现,王向明创造石雕作品和诗人们创作诗歌有着太多的相似,即都是经过内心的悟性使对象转化为想象的。比如镇馆之宝《涌动的大地》,以几近镂空的形式表现了群蚁的爬行与聚集,细小生命的涌动展现出无穷的力量,使人在内心感到一种震撼。还有使我几近迷恋的《海嬉》,材质为青石,作品选用海洋生物为主题,以两只龙虾为主角,结合海底世界各种动物的戏闹——单是小鱼就有100多条,其中既有章鱼斗螃蟹的场面,也有珊瑚、海星、水草等各种海洋生物的交汇场景;而两“龙”戏闹,更是突出海底世界和谐共处的欢庆气象。这件作品,设计构思及选材近一个月,而完成创作则费时9个月。这其间,王向明为了突破南派石雕技艺,选用极具挑战性的龙虾,因为龙虾局部极为细腻;选用青石制作,加工的难度是木雕的数倍乃至数十倍。整件作品,没有粘接,既是工匠出众的技艺,也有令人称慕的幸运因素。这件三维透空的原雕镂空雕作品,也是王向明继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脉相承》后另外一件精品。除此,《母爱》《喜上眉梢》《秋菊》等作品,件件都是纯手工的南派石雕的传承佳作,其匠心之美,令人叹为观止。移步观赏,我渐渐悟到:王向明和他的团队在创造作品的时候,内心定然没有停止情感的涌动和燃烧。难怪诗人会这样歌颂石雕者:大师的梦/从一块石头开始/花鸟鱼虫/山脉河流/镌刻出灿烂年华/游动的手/提升了一切可能/带出苍茫暮色/红熟果实/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石头,蕴含着无尽话题的石头,不仅给了崇武一种勃勃生机的美,也给了世人不尽叹服的形态美、色彩美以及不熄的艺术生命之美。回想闽南古代石雕精品,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风尚,王向明从改革开放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创造,不断提升石雕艺术的表现力,足以表明他是一个能够扩大石雕艺术的文化空间,并且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的创作团队成立4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步,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展现了各种不同的当代水墨写意石雕语言,形神兼备、纤巧灵动,打破了传统的肌理加工手法,在利用天然的边角料废石、巧用自然颜色和天然造型方面,让南派传统石雕进一步升级,创作而成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2015年,经政府部门审批成立了惠安南派雕刻艺术研究所,同年作品《一脉相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2017年捐赠32件、2018年再捐赠7件,累计39件南派石雕作品被惠安雕艺博物馆永久收藏。
传承、创新和奉献,应是我感知“和祥”的第二个关键词。这不仅是因为王向明和他的团队的石雕作品,以其精湛和瑰丽的美感,让我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有成功的石雕作品,都不是自然界单方面的赐予,只有以“匠心之美”进行艰辛的劳作,才能和谐、互动、美美与共,从而迸发出永葆天人合一的生机。
南派石雕技艺创新有贡献的王向明,10多年前,为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成立了惠安第一家石雕艺术品公司,开始研发及投入玉雕礼品市场的创作及推广,不料遭遇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致当年的艺术品市场经受严重波及,使王向明受到了很大打击。2012年,王向明为了给自己学习深造的机会,开启了欧洲当代雕塑的学习之旅。考察了欧洲5个国家的西方雕塑后,改变了他对雕塑的不少认知,并对惠安石雕重新定位及思考,从中深刻感悟到:惠安南派石雕是祖先留下的,传承给惠安石匠的“浮雕”“镂空雕”就是石雕遗产,与欧洲文明时期留下来的作品性质是一样的,必须将惠安石雕做到极致。从此他更加广泛学习前辈大家,不懈追求,永不满足。他曾对人说过:“对南派雕艺进行传承及创新,其实是给我自己找到生命中唯一的归宿,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的责任与使命。”更可贵的是,无名匠工作室4年来创作了近100件作品,投入了无数精力,资金上也给企业造成不少压力。但他们仍然一直坚持着,从来没有卖掉一件作品。
如今,王向明仍在他传承和发展南派石雕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着。他是一个永不满足并善于思考的人,他曾透露:进行石雕创作期间,有时夜间突有灵感,他会立刻开灯,用笔描画下来。次日,拿着图纸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反复检视修改。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具体目标的:即留下足以传世的惠安石雕作品,成立惠安石雕研究院,建立惠女石雕博览馆。
只是,我不知道,以后见到王向明时,我还会收获什么样的关键词。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