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10:0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欧明俊 崔霞

【国学经典导读】

 

《苏东坡集》导读

欧明俊  崔霞

 

《苏东坡集》是苏轼(号东坡居士)著作的全集,又名《苏文忠公全集》。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并和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一派词人代表。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旷世奇才,文、赋、诗、词、书、画等,众体皆擅,影响甚巨,在文学史及文化史上占据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 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在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年间,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为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于湖州任上遭人陷害入狱,即“乌台诗案”,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遂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苏轼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还朝任礼部郎中,历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因不赞成尽废新法之举,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出知杭州。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召回朝。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先后贬惠州、儋州(今属海南)。徽宗元符三年(公元1101年)大赦,苏轼未及归朝便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苏轼一生,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随政局频变而大起大落,仕途坎坷。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从小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具辅君治国、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入仕后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政绩突出。他曾在进策、奏议等文章里,提出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国主张。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学术大师和大文豪,他才华超众,成就斐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并称“欧苏”,并和父苏洵、弟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赋亦别具一格;诗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一派词人代表。他极擅行楷,书法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绘画亦有佳作传世,其画论、书论也时有卓见。他还深谙园林艺术,精于鉴赏金石。苏轼涉猎之广,成就之高,举世罕见。作为北宋文坛的一代盟主,苏轼以自己精辟宏阔的文学理论和优秀杰出的创作实践,切实地改革了宋代文风、诗风、词风,引领了有宋一代文学风尚。

苏轼一生著述丰富,《四库全书》收录或存目其著作凡10种,包括《东坡易传》、《书传》、《东坡志林》、《东坡全集》、《东坡诗集注》、《苏诗补注》、《东坡词》等。《苏东坡集》系统全面地收录了他的诗、文、词及其他著作,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众体皆备,散文多达4800多篇,诗2700多首,词有340多首。时人及后人对苏轼评价极高,王十朋称“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百家注东坡先生诗序》)赵翼认为:“昌黎之后,放翁之前,东坡自成一家,不可方物。”(《瓯北诗话》卷五)金代王若虚《文辨》全面称道苏轼:“东坡之文,具万变而一以贯之者也:为四六而无俳谐偶丽之弊;为小词而无脂粉纤艳之失;楚辞,则略依仿其步骤而不以夺机杼为工;禅语,则姑为谈笑之资而不以穷葛藤为胜。此其所以独兼众作,莫可端倪。而世或谓四六不精于汪藻,小词不工于少游,禅语、楚辞不深于鲁直,岂知东坡也哉!”(《滹南王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此等赞誉,可谓的评。

北宋学术史上,有“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之说。作为蜀学的领袖,苏轼以儒为宗,兼融释道,遍采诸子,写下很多著述,如《东坡易传》、《书传》、《论语说》及《广成子解》等,从中可见他对儒、道哲学有深刻独特见解。《正统论》、《易论》、《扬雄论》等文,其他一些记、序、尺牍、题跋等作品中,也蕴含着他对政治历史、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苏轼于疑经疑古的同时,又主张要有尊重原典的审慎态度,阙如存疑的理性精神,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苏轼在史学领域亦颇有建树,虽未着意著史,但他留有大量史论、史评,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他曾遍读《尚书》、《左传》等史籍,对先秦至北宋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独到评论。他具备卓越的史识和深邃的洞察力,独立思考,论史不囿成说,强调尊重历史,主张寓道德于事功,其史学思想为南宋浙东学派的史学所吸收。

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文坛领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积极推进者。其文学思想丰富而深刻,虽然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传世,但他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散见于部分诗、文中。苏轼的文学观与韩愈、欧阳修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他主张文、道并重,反对言之无物、高谈阔论式的文章,要求作家“有为而作”,强调“言必中当世之过”(《凫绎先生诗集序》)。认为文章内容应充实,反对“多空文而少实用”的“儒者之病”(《答王庠书》)。在“致道”的过程中,苏轼强调实践,《日喻》一文即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他认为文章应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主张道、艺并重,“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想要准确表达“道”,达到内外一致、心手相应的境界,就必须提高自身“艺”的修养。针对之前诗文革新运动中“重道轻文”倾向,苏轼明确提出“辞达”观,反对作文只求通达、不重文采的片面认识。在《答谢民师书》中,他提出“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他反对堆砌词藻、故弄玄虚的文风,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元老侄孙》)。他追求豪放自如、清新自然、平易流畅的文风,在《上梅龙图书》中,倡导“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认为作文应“随物赋形”(《自评文》),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这些见解都是苏轼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

苏轼很多论诗的文字散见于记、叙、跋、尺牍等作品中。如《书柳子厚渔翁诗》中提出诗以奇趣为宗,作诗应独创新意,不能拾人牙慧。诗应“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追求清幽淡远之境。在《评韩柳诗》中,认为诗应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这些观点别出眼目,见解精辟,为一般诗论所不及。而“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等有关形似和神似的观点,不仅是画论,也是其文论。苏轼有自觉的词学观,他推尊词体,提出词“自是一家”说,主张以诗为词,扩大词的抒情功能,转变词风,提高词的艺术品位和文学地位。他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方面均建树颇多,有力地推动着诗文革新运动向前发展。

苏轼散文众体兼备,各具特色。凡论、策、序、说、记、传、碑铭、墓志、行状、祭文、奏议、尺牍、题跋等,无不擅长。他的政论、史论散文多针对现实而发,谈古说今,立论精辟,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气势雄健,而且常巧取譬喻,别出心裁,新见迭现。如《上神宗皇帝书》、《思治论》等论政治,分析矛盾,针砭时弊,鞭辟入里,笔锋锐利,显示出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见识和素养;《留侯论》、《贾谊论》等论人物,广征博引,善于腾挪,收纵变化,翻新出奇,体现出对《孟子》和《战国策》等的继承。记、传等叙事写景类文章,善于突破传统框架,文思开阔,不拘一格,笔墨简省而形象生动,又能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迂回往复,章法结构灵活多变。如《喜雨亭记》、《书临皋亭》、《石钟山记》等记文,抒发襟怀,坦露真情,刻画入微,超然洒脱,既具情趣,又发人深思,较政论、史论文更显文学价值。苏轼文风承继韩愈和欧阳修,同时又能不为其所囿,大胆突破,融技巧于自然之中,使文章呈现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色。其文风格多样,或平易流畅、婉转自如,或纵横恣肆、气势奔放,各尽其妙。他继承了欧阳修“变峭厉为平畅”的风格,在条达疏畅之外力求摇曳多姿,流转奇逸,为散文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苏轼笔记体散文《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题材广泛,无所不谈,随手点染,涉笔成趣。篇幅长短不一,错落间杂,有时虽只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隽,性灵俱见。如《记承天寺夜游》,仅八十四字,如叙家常,却令人回味,被人誉为神品。苏轼自评随笔 “自然超妙”(《得月楼古文绪论》引),确非虚语。苏轼随笔小品堪与其“高文大册”相媲美,是宋代文苑的一枝奇葩。苏轼的骈文(四六文)也写得灵活自如,摇曳流动。尤其在立意谋篇和属辞比事上更匠心独运,警策精切,极富感染力。

苏轼赋继承发展了欧阳修的散文赋,情文并茂,气韵充沛,灵活自如,兼具诗、文之长。他有赋20余篇,皆为精品,尤其是写于黄州的前、后《赤壁赋》堪称宋代散文赋之双璧。苏轼用诗化的文字绘景抒情,笔下的清风、明月、江水、赤壁,无不极富诗情画意,赋中骈散结合,排宕飞动,于整饬中见波澜。二赋写奇景,书逸怀,蕴妙理,既显汉赋铺张扬厉之格局,又具古文飘洒流走之态势,更有诗化的情韵意境。赋文“潇洒神奇,出尘绝俗”(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七)、“一洗万古”(唐庚《唐子西文录》),臻于化境。

苏轼一生于诗用力最勤,笔耕不辍。《苏东坡集》中,《前集》有诗19卷,《后集》有诗8卷,《续集》有古诗1卷、律诗1卷、和陶诗1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诗博采众长,融通创新,自成一体。他有很多政治讽喻诗,揭露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或写农村凋敝、百姓困苦,或讽刺青苗法、盐法等弊端,体现出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忧国忧民之情。苏轼有大量写景、记游、遣怀诗,如《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和子由渑池怀旧》等,或清新明净,或飘逸洒脱,或瑰奇壮丽,或豪纵淋漓,多角度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胸襟和风神气度。苏轼诗古、近体皆擅,尤长于融理趣于各题材中,或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探索和思考,或寄寓自己独到的审美情趣、艺术见解和体验。他还以文为诗,在学习欧阳修等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灵性,创新变化,立意高远,构思精巧,意象生动,笔势流畅,语言清新自然,鲜活灵动,不落俗套。其诗风格以清雄旷放、自如潇洒为主,又兼具多种姿态,刘克庄《后村诗话》评曰:“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张开阖,千变万化。”总之,苏轼以其超凡脱俗的才力和非同一般的胸襟气魄,开拓和提高了宋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赋予了宋诗新的生命活力。

苏轼在词史上有特殊地位。他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表达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苏轼词题材广泛,“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举凡男女之情、羁旅之愁、山川景色、悼亡赠友、咏史游仙、怀古感旧等诗歌题材,均可写入词中,且风格各异。其悼亡之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细腻缠绵,《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哀怨轻柔,《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幽深清绝,《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健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旷飘逸,《江城子•密州出猎》豪迈奔放,这些词都已成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苏轼以豪放俊爽的词风出现于纤巧轻靡之风盛行的词坛上,“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胡寅《题酒边词》)。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词至苏轼,“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称“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评论精当。苏轼词柔美、阳刚并立,婉约词量多质佳,豪放词的创作意义更大。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面的,他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开创“豪放”一派,其词学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才华横溢,一生著述丰富,佳作纷呈,其文集虽曾被宋徽宗下诏禁毁,但自宋而始,收集、整理、编辑、注释、刊刻、印行其作品的,仍代不乏人。历代苏轼文集刻本丛杂,作品数量、分类等各有不同,且编法不一,宋以后流布于世的编纂或注评版本不下数十种,各种评注本、整理本卷帙浩繁。《苏东坡集》是苏轼著作的全集,又名《苏文忠公全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版的《苏东坡集》凡110卷,《前集》40卷,《后集》20卷,《续集》12卷,《奏议集》15卷,《外制集》3卷,《内制集》10卷,《应诏集》10卷。该集另有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苏轼作品合集刻本繁多,但多翻刻旧椠,此本做了较全面的整理和校勘,材料翔实,体例严谨,编次审慎,是一部汇集苏轼作品的巨著,学术价值极高。1982年和1986年,中华书局先后出版了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以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校以他本他注以及金石碑帖、近人校勘记等,共50卷,在校勘和辑佚方面成就颇丰。《苏轼文集》以明茅维刊本《苏文忠公全集》为底本,主要成就仍在校勘、辑佚方面,尤其是其书后所附《苏轼佚文汇编》极具参考价值。苏轼词集常见的有朱祖谋编年本《东坡乐府》三卷、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本。2010年,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的《苏轼全集校注》(全书二十本)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集以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苏轼文集》及龙榆生所撰《东坡乐府笺》三个善本为基础,补前阙如,用力于诗文辑佚、底本校正、本事探究、注文增益、编年考订、集评等方面,多有创获,是第一部汇总苏轼所有文学作品的全集校注本,收罗广备,编订缜密,考校精审,集评允当,笺释准确,是迄今为止收录苏轼诗、文、词、赋最多且质量最高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