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15: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欧明俊

【国学经典导读】

 

《稼轩长短句》导读

欧明俊

 

《稼轩长短句》,又名《稼轩词》,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集,共收词620余首,内容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辛弃疾词自成一家,人称“稼轩体”。他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开“豪放”一派词风,影响广泛深远,在南宋词坛乃至整个词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天生英雄相貌,红颊青眼,目光炯炯,壮健如虎,文武双全,生性豪爽,有燕赵侠士气风。他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故自幼便有精忠报国之志。后因金主完颜亮亡,得离沦陷之地,决意南归,逢耿京在山东聚兵,遂投奔,为掌书记,这是词人一生事业的开端。23岁,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期间行政治军,颇有威名。词人自踏入仕途,以功业自许,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热切的建功立业的志向,决心驱逐外侵,收复失地。辛弃疾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积极地为朝廷献计献策, 26岁献《美芹十论》,31岁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向朝廷仔细对比了宋金形势,扼要地谋划了切实的收复大计,见解精邃,然合理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词人在南方大半生中,虽有雄才伟略,却始终被视为是一个鸷悍的北来“归正人”,受到种种歧视,在政治上处于孤危境地,杰出的才能得不到重用。自29岁到42岁,13年间调任14职,事业蹉跎,才能不得施展。在地方官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却累遭主和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收复失地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遂落职。词人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于在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因忧愤而卒,享年68岁。据载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工诗善文,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1957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79年重版,完整地收录了辛弃疾诗、文作品。辛弃疾诗歌凡130余首,常被人们忽视,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称辛弃疾《送别湖南部曲》诗“悲壮雄遒,惜为长短句所掩”。辛诗有记事之作,如《赠申孝子世宁》,夹叙夹议,波澜起伏;有怀古之作,如《江行吊宋齐邱》,以古慨今,感触颇深;其他如咏物、唱和等。其诗感情真挚,明白晓畅,平淡质朴中有致味。其文亦多有可观者,如《美芹十论》、《九议》等。

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以豪放词著称于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600余首,充满着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借为友人祝寿表达“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写他年轻时高昂的爱国激情。《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寄给好友陈亮的“壮词”,词写作者当年起义抗金的战斗生活场景,情辞慷慨,气势雄浑,充满金石之音,结句“可怜白发生”则使全词带上悲壮的色彩。这些词正面抒发作者的心志,有气势,有力度,境界阔大,风格雄健,确立了辛词的基调。辛弃疾以英雄之气、忠愤之心、旷世之才写词,其词充溢着阳刚之气,境界阔大,气势飞动。如《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词人遨游宇宙,俯瞰山河,藐视万物,表现出豪迈的气度和不畏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全词极富动态感,流动着一股浩气和浪漫激情。《沁园春》(叠嶂西驰)将静止的山峦写得飞动起来,又想象松林为自己率领的十万雄兵。平常的景物描写中也露出英雄本色。

南宋朝廷苟安江左,醉生梦死,政局一片混乱,词人感到失望和痛心。所以,由忧虑国事和感叹自身遭遇而形成的悲愤抑郁之情充溢稼轩词中。如《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是登建康赏心亭所作。词人慨叹光阴虚掷、报国无门、知音难觅,流露出深沉的郁闷和悲哀。《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词书于江西造口壁,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词人壮志难酬的痛苦心情。《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抒写词人忠而见谗的悲愤,幽约婉转,沉郁顿挫。辛弃疾擅长登临怀古之作,借古人、古事喻今,抒写自己的苦闷、忧愤和不平。《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借用雷焕的宝剑在双溪落水化龙、光射斗牛的传说,表现他要求统一祖国的壮志;又用温峤在牛渚燃犀照见水底怪物的故事,表现他对那些在黑暗中活动的人物的忧虑。作者感叹千古兴亡,低徊往复,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炽热的忧国之心。《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写汉武帝时名将李广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借以表达词人无处施展才能的孤愤。《永遇乐》(千古江山)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作者借古喻今,呼唤孙权一样的时代英雄,渴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批评当权者的草率北伐。自比廉颇,感叹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全词慷慨悲壮,动人心魄。

辛弃疾南归后,一直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打击,长期弃置不用,前后罢官闲居在带湖(在今江西上饶)、瓢泉(在今江西铅山)达20年之久。这时,他创作了大量表现农村田园风情和闲居生活的作品。词人虽赋闲乡居,但内心不得平静,时感孤独。词作中不时流露出凄苦寂寞的心境,如《清平乐》(绕床饥鼠)等。词人还感叹体力衰弱,光阴虚掷,“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但他更多轻快恬淡之作,《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题“夜行黄沙道中”,描绘了乡村夏夜优美清静的景色,格调清新。《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写农村初春景象,充满生活气息。《清平乐》(茅檐低小)、《清平乐》(连云松竹)、《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等皆写江南一带风土人情,表现出词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之情。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闲适悠然,其乐融融,富有情趣,实是对其投闲置散的孤寂心理的一种慰藉。

稼轩词以豪放悲壮、激扬奋厉为主,也有不少缠绵悱恻、婉约纤丽的佳作。《祝英台近》(宝钗分)借闺怨以抒怀,托兴深切,意致凄婉,寄寓作者对国事的关注与忧虑。《青玉棠》(东风夜放花千树)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盛况,反衬“那人”的孤高自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形象实是作者的化身,表现出不肯同流合污、自甘寂寞的高洁品格。用语和婉,含蓄蕴藉,耐人品味。《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是一首新巧别致的送春词。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的比喻,抒写由花落春残、时光难留而产生的愁绪。全词委曲细腻,绮丽明艳,柔情似水,在辛词中别具一格。可见,辛弃疾不是一味豪放,同时也是婉约能手。

《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元宵灯会的华灯炫彩、灯火阑珊的朦胧而略带惆怅的美丽场景,又有壮志难酬、无人理会的孤独与困惑。《丑奴儿》中“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历尽沧桑,识尽愁滋味的无可奈何。辛弃疾不仅描绘古往今来的英雄形象,还鲜明地展现了自我英雄形象。辛弃疾词有大家风范,他继承了苏轼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创作精神,对词境进一步开拓,扩大了词描写对象的范围,改变了词作多以红粉知己、失意文人、感伤物候为写作对象的传统,无论是吊古伤时,谈禅说理,还是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无不写进词中。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他政治上的孤危地位和屡遭毁谤的身世,使他不能肆意逞辞,不得不采取幽隐曲折的比兴手法,表现自己内心的忧愤郁闷和百折不回的顽强精神。他继承《离骚》香草美人的传统,又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在芬芳悱恻之中,寄寓磊落不平之气,前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主人公惜春而又怨春,实是表现词人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蛾眉遭妒的描写是词人自身遭遇的写照,“君莫舞”二句,是对当权的投降派的诅咒和蔑视。全词表达忧国之情、愤懑之意,婉转悠慕,沉郁顿挫,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摧刚为柔,又绵里藏针,雄莽中别饶隽味。含思凄婉,韵味无穷。《祝英台近》(宝钗分)、《汉宫春》(春已归来)等,也是托物寄兴之作。

辛词大量运用典故,前人曾讥评他“掉书袋”,即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的渊博。他有时的确犯这方面的毛病,这是传统文人的习气。但总体上看,辛词用典能做到“体认著题,融化不涩”,是成功的。典故可拓展艺术时空,增大作品的容量和底蕴,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志。运用得当,可收到以少总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辛弃疾多数词作用典贴切恰当,托古喻今,充分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如《贺新郎》(绿树听鹈),连用昭君出塞、庄姜送归妾、李陵送苏武、荆轲别燕丹四个生离死别、与家国兴亡密切相关的典故,来抒写与族弟茂嘉的别离之情,并将这种个人感情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表达出对时局的忧虑和民族前途的关切。辞情悲壮,深婉感人。此调内涵丰厚,高于一般的送别词,正赖妙运典故。《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干》(何处望神州)等皆是用典成功的范例。辛词用典中常出现廉颇、刘邦、韩信、张良、马援、李广、刘备、曹操、孙权、谢安等英雄人物形象,正表现出词人的英雄特色和词作的英豪雄健之气。

稼轩词中,与战争和军事活动有关的如金刀、铁弓、长剑、干戈、将军、猛将、旌旗、塞雁等意象频频出现,形成了豪迈雄壮的风格。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词中吸收了古、近体诗的句法,《诗经》、楚辞、李杜诗,皆随意用之。他把词完全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他还进一步“以文为词”,经、史、子、集,散文、骈文,往往拈来便是,化用词句,浑然无痕。他把词当作政论来写,以议论为词,前人称其词为“词论”,提高了词作的思想品位。无论是句法还是章法,都能看到辛词诗、词、文三者的完美融合,既有散文的潇洒自如,又有词的协律可歌。辛弃疾还善用口语和民间俚语,质朴自然,清新活泼,通俗而有趣味,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辛词中有英雄语、妩媚语、闲适语、徘谐语、清丽语、悲壮语,从容写来,挥洒自如,可见其驾驭语言的功力。

辛词风格多样,豪迈者如万马奔腾,明丽者如清风朗月,悲痛者如山河断绝,闲淡者如花开云舒。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下。”正可见辛词众体兼备的大家风范与独特气质。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说:“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辛弃疾首先是英雄,然后才是词人,他以豪杰之士而作词,以淋漓酣畅的笔墨挥写英雄的怀抱,形成豪迈刚健、慷慨雄壮的词风。因特殊的时代和个人的政治遭遇,他的词又呈现出悲壮苍凉、沉郁顿挫的特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稼轩:“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他开创了南宋爱国“豪放”词派,是南宋爱国词坛的当然领袖,同时的陈亮、刘过,稍后的刘克庄,宋末的刘辰翁、文天祥、蒋捷、刘将孙等皆受其影响。格律词派的姜夔也学稼轩词。金代的元好问,元代的白朴、刘因,清代的陈维崧、文廷式等都是稼轩的后继者。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稼轩词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处不在的高洁气质、浓烈感人的爱国情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辛弃疾词集,宋元刻本有五种,今传两种分别是4卷本《稼轩词》和12卷本《稼轩长短句》。《稼轩集》分甲乙丙丁四集,未收晚年所作词,嘉定间长沙书坊刻印,今传钞本有汲古阁影宋精钞本《稼轩词》、明紫芝漫《宋元名家词》本、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本。12卷本《稼轩长短句》今存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刊本、毛氏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今人校注本主要有梁启勋《稼轩词疏证》6卷,民国二十年(1931)曼殊室刻本,1982年中国书店影印。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初版,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有修订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有新版修订本,1993年增订,2007年第三版,笺注精当,增订本补充了大量资料,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堪称宋词笺注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