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3 15: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涂秀虹

【国学经典导读】

 

《红楼梦》导读

涂秀虹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清代《京都竹枝词》如是曰。《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顶峰上的明珠,也是最为独特的一部小说。它不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写军国大事;不像《西厢记》、《牡丹亭》纯粹的小情小爱;也不像《金瓶梅》纯粹写人之恶欲。《红楼梦》写的是男女爱恋、世情冷暖,但又充满诗意,充满美好的追求和怜惜;写的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却又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高鹗著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关于曹雪芹生平的文献记载很少,学术界对于曹雪芹的生卒年也存在争议。

大约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5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江南显赫的百年望族曹家。曹家的兴衰与皇族政权的变更、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关系密切。曹家祖上因功显贵,至于曹雪芹的曾祖一辈,更与皇族关系特殊。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帝玄烨的乳母,祖父曹寅少年时做过玄烨的伴读。因此,康熙在位,曹家特别得宠。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被派任江宁织造,曹玺身后,曹寅继任,且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

康熙去世后,曹家开始失势。雍正五年,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钟鸣鼎食”之家,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曹雪芹自幼生长于风月繁华的秦淮之地,大约十三四岁时随着全家迁回北京。从此境遇潦倒,生活艰难。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移居北京西郊,“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因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这年除夕,贫病无医而去世。享年大约只有40来岁。敦诚《挽曹雪芹》诗以“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这样哀切的句子,描写曹雪芹最后的凄凉。

盛极而衰,这就是曹雪芹的出身和早年的生活背景。生活的巨大变化,使他不禁对贵族家庭的衰败唱出忧伤的挽歌,《红楼梦》深切地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世情冷暖的体验,表现了世事无常带来的幻灭感伤情绪,客观上也表现了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思考。《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以坚韧的毅力完成的一部巨著,写作时间前后达十来年,增删五次,但最终留下的《石头记》仍是未完稿。

《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续补完成的。高鹗(约公元1738一约1815年),字兰墅,号红楼外史,祖籍辽东铁岭。他可能在曹雪芹《红楼梦》佚稿的基础上修辑、编撰而成后四十回。

《红楼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充分表现了小说“文备众体”的特点,又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被称为中国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表现了曹雪芹在文学艺术和传统文化诸多方面极高的造诣。这与曹雪芹的家学渊源有关。曹家不仅是“百年望族”,也是“诗礼之家”。曹玺“少好学,深沉有大志”。曹寅则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兼藏书家,他曾奉旨在扬州主持刊刻《全唐诗》和编纂《佩文韵府》。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工诗善画,多才多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喜欢画突兀奇峭的石头,以此寄托抑郁不平之气。

《红楼梦》叙写一个贵族之家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以家庭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以儿女之情、人情世故为描写重心,又因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方式,而上及朝廷后宫、高官贵族,下及市井寒微、农村佃户,反映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封建文化千疮百孔的弊病,从而客观上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内容如此丰富复杂,作者的创作主旨和作品所客观呈现的主题思想必然都是多元复杂的。小说开篇一段话说明了作者的创作缘起与小说题旨: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接着又有一首诗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情痴抱恨长”,是创作缘起,此“恨”表现在小说多重悲剧的抒写中。

首先是儿女真情的悲剧。

小说第一回批评此前大量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而《红楼梦》表现的是儿女之间纯美的感情。小说最为细腻描写的,首先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红楼梦》是第一部把爱情描写得如此美好的叙事文学。此前的文学中,抒情文学因为文体的缘故,其抒情叙事的深度广度无法跟叙事文学相比。叙事文学中,此前有过像《西厢记》、《牡丹亭》这样影响很大的作品,其情可谓强烈,但究其实,所表现的还只是人类原始的欲望,很难说到纯洁美好的爱情。只有《红楼梦》,写出爱情在两小无猜中滋生,在耳鬓厮磨中成长,在风风雨雨中成熟,在大厦倾颓中毁灭的过程,写出如此甜美又如此痛彻肺腑,如此情深深、意绵绵的真情。

但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个人志趣为基础的爱情,与封建家庭以现实利害为前提的婚姻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华横溢的林黛玉,由于寄人篱下的生活,形成了自尊、敏感而又孤僻的性格,不能满足封建家长择媳的要求。而担心后继无人的贾府,在贾宝玉身上寄托了“重整祖裘,克振家声”的家族厚望。为此,家长们为宝玉选择了薛宝钗为妻,这是个“德言工貌”样样符合封建家族利益要求的女子。宝玉对宝钗并非全无好感,他羡慕宝钗的美貌,可是外表的美丽引起的愉悦,并不能代替心灵的相契产生的幸福。薛宝钗也是一位美好的女子,才华出众,性格温和,但家族的安排、现实的需要,使她陷于无爱的婚姻之中。薛宝钗是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教尊严的殉道者。

其次,“风尘怀闺秀”,亦即“谩言红袖啼痕重”,必然是“情痴”之“恨”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悲金悼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红楼梦》还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众多女儿的悲剧。

小说描写了一座烟柳繁华的大观园,这里生活着宝玉和一群青春美好的女儿:出类拔萃、多愁多病的黛玉,才貌双全、老成持重的宝钗,精明能干、自尊自重的探春,英豪阔大、爽朗乐观的湘云,才华绝世、性情古怪的妙玉,身居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识大体顾大局、善解人意的花袭人……“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塚飞燕泣残红”,“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馀香”,“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多少如诗情境,多少如花美靥,百花争妍的大观园展现了青春、生命、爱情之美。

然而,钟灵毓秀的女儿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金陵十二钗中贾府“四春”,正应了“原应叹息”的语谶;活泼可爱的史湘云,“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清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妙玉,“欲洁何曾洁”,“终陷淖泥中”;大观园的座上客,呼风唤雨、气势跋扈的王熙凤,最终“哭向金陵事更哀”。副册、又副册中的众多女子命运更为悲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抱恨夭亡,司棋、鸳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选择自尽……百花争妍的大观园最终变成了寒风萧瑟、草木凋零的荒园。

《红楼梦》的深刻之处在于,在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中,溶入了作者对时代、人性、文化的深刻思考。对于众多女儿的悲剧,小说并不归因于个别恶人构陷。其中的一些悲剧是封建势力的直接摧残,但是更多的悲剧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是几千年积淀而凝固下来的正统文化的深层结构造成的性格悲剧。《红楼梦》在哀悼青春、生命之美被毁灭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作者以如椽巨笔揭示了儿女真情悲剧和女儿悲剧产生的时代、社会和个人的原因,促使人们对封建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第三是“盛席华筵终散场”之“恨”, 锦衣纨绔、饫甘餍美生活的幻灭,封建大家庭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功名袭世,富贵传流”,正是康乾时期贵族世家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细致描写了贾府这个贵族之家如何从鲜花着锦的盛世,无可奈何地走向末世,最后一败涂地的悲剧。这个贵族世家的衰败有着诸多原因,荒淫、奢侈、内争、一代不如一代,每一件的叙述都令人感慨、哀痛。宁国府的荒淫令人发指;秦可卿出殡,贾元春省亲,那奢华糜费的程度惊人;就是日常的消费也奢侈豪华,如四十一回写刘姥姥在大观园吃的一道普通小菜茄子,需要十来道精细工序,配以荤素各色山珍海味,刘姥姥听得直叫“佛祖”。

因为内争,一个体面的贵族之家,经常闹得鸡飞狗跳。主子和主子之间,奴仆和奴仆之间,甚至主子和奴仆之间,勾心斗角、明争暗斗。抄检大观园是诸多矛盾的集结,正如探春所说:“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抄检大观园正成为贾府抄家的前奏。

贾府的男人们不是昏聩无能,就是荒淫堕落,他们是腐蚀贾府根基以致倾颓的一群蛀虫。贾府实际掌权者是王熙凤,她既有男性统治者那样极端强烈的权力欲与金钱欲,又禀赋了日月精华,灵气所钟,有着非凡的智慧、才干和美貌;既努力维持贾府的家族利益,又极端利己,敛财,贪婪,残暴,狠毒。她私通关节,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最终加速了家族的灭亡。

贾府的盛衰是封建末世社会生活的缩影,小说以此客观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罪恶。小说通过对贾府姻亲关系的叙述,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描写。这四大家族是权倾天下的利益阶层、特权势力,攫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四家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小说第四回借门子之口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小说还设置了一些具有叙事和结构功能的人物,如贾雨村,以这个人物联系贾府内外,在贾府家庭生活的情节中穿插一些涉及家庭之外社会生活的情节,如贾雨村葫芦判案,如贾雨村为贾赦夺取石呆子二十把古扇子,逼得石呆子家破人亡,等等,这样既自然写出了贾府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又客观表现贾府没落的时代必然性,贾府是在整个社会的没落中没落的。

所有这些悲剧,凝聚为贾宝玉这个“情痴”之“恨”。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小说写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幻化为贾宝玉,进入温柔富贵乡,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穷通变化。小说通过贾宝玉独特的视角表现世事无情、人生无常,表现作者深邃的思考和绵绵的哀伤。

《红楼梦》内涵之丰富,为古今小说之最。清末护花主人总评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匾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及匠作构造,栽种花果,畜养禽鸟,针黹烹调,巨细无遗;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伎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皆有;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操守贪廉,宫闱仪制,庆吊盛衰,判狱靖寇,以及讽经设坛,贸易钻营,事事皆全;甚至寿终夭折,暴亡病故,丹戕药误,及自刎被杀,投河跳井,悬梁受逼,并吞金服毒,撞阶脱精等事,亦件件俱有。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见项背。”(《红楼梦》三家评本1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展现内容,如此纷繁复杂的生活内容,必然无法按照单线或双线的形式来结构小说,而必须以网状结构的形式,才能完成小说全面立体表现丰富复杂生活内容的需要。网状的小说结构按照生活流自然的方式舒卷自如的铺展,但其叙事头绪纷繁,错综复杂,实需作者对小说内容有通盘的考虑、缜密的安排,对生活原型有更为理性的分析和提炼。对于《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结构,护花主人总评曾经作过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他把全书一百二十回分为二十一段,“至于各大段中尚有小段落,或夹叙别事,或补叙旧事,或埋伏后文,或照应前文,祸福倚伏,吉凶互兆,错综变化,如线穿珠,如珠走盘,不板不乱”。

《红楼梦》巨大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有几十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如此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旑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成某种思想或性格的类型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人各一面”。如第三回写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姐妹。在惜春的描写之后,甲戌本有个眉批:“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付脸面。”

因为人各一面,所以,小说中众多人物可以其年龄、身份、地位等划分出多种类型,但却没有一个人物不是独特的。如同为太太媳妇,王夫人、邢夫人、尤氏迥然不同,王熙凤和秦可卿天壤之别;同为寄居,黛玉、湘云、宝钗判然分明;同为大丫环,袭人、紫鹃、彩云、金钏儿绝不会令人混淆。

《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超越了此前小说“善恶忠奸”类型判断的认识水平,而达到了“美丑泯绝”的审美高度,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人物。

比如贾宝玉,贵族公子,无拘无束,叛逆传统,不喜读“四书”之外的正经书,不愿与一般士大夫诸男人交往,不热衷举业并厌弃八股文,不习惯峨冠博带吊贺往还甚至晨昏定省等繁文缛节,不关心家族盛衰。然而这些能说得上是什么优点吗?而且,他也确实顽劣异常,不喜务正,内闱厮混,还常有些莫名其妙的语言,疯疯癫癫的小癖好。庚辰本第十九回脂砚斋有一条夹批道:“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贾宝玉的形象无法归于善恶类型,但无疑个性鲜明而独特。

《红楼梦》被称为诗人小说,不仅大量使用诗句和诗一般的语言,其人物形象、情境描写、情节发展意蕴,都富于诗情画意和象征意味,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前人评“《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太平闲人(石头记)读法》)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红楼梦》显然继承和吸收了前代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以及其他各种艺术的滋养,集大成而扬弃、超越,金蝉脱壳,点铁成金,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顶峰之作。

《红楼梦》一经问世,即“不胫而走”,广为传抄,而且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红学的发展经历了以评点派、索隐派、吟咏派为代表的旧红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俞平伯为代表的新红学,至今为学术研究之显学。这部伟大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翻译成藏、蒙、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多种文字,而且在国际上广泛流传,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还有不少外国学者潜心于《红楼梦》的研究。《红楼梦》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红楼梦》的版本,一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脂本系统,附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80回,至今已发现十多种,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蓼生序本等。二是程高本系统,120回。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 回与后40回合并,以木活字排印,题名《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此本通称“程甲本”。次年,又出版了经过“补遗订讹”、“略为修辑”、重新排印的“程乙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年影印出版了多种脂评本,利于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红楼梦》,以庚辰本为底本,至今已修订再版多次,颇便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红楼梦》三家评本也多次再版,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