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16: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宝川

【国学经典导读】

 

《陈书》

 

《陈书》是一部现存关于南朝陈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书,记事起于陈武帝陈霸先即位的永定元年(557)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的祯明三年(589),三十三年间的史实,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九部。该书虽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也是研究南朝陈历史不可缺少的典籍。其文笔亦简洁朴素,力戒华丽,洗六朝芜冗之习”。

 

《陈书》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陈书》与《梁书》,同为唐姚思廉贞观三年(629)受诏编撰、贞观十年(636)完稿的南朝陈纪传体断代史书。其作者生平简况以及纂修过程,参见《梁书》导读部分,此恕不赘述。

姚思廉纂修《陈书》时,所能依据的史料还是比较丰富的。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文献记载,至少当时可供参考的史书有:材料来源有顾野王的《陈书》、傅縡的《陈书》、陆琼的《陈书》以及陈的《永定起居注》、《天嘉起居注》、《天康光大起居注》、《太建起居注》、《至德起居注》等等。北宋曾巩在所撰《陈书目录序》中曾曰:

思廉父察,梁、陈之史官也。录二代之事,未就而陈亡。隋文帝见察甚重之,每就察访梁、陈故事,察因以所论载每一篇成辄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书,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将死,属思廉以继其业。唐兴,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来,二百余岁,世统数更,史事放逸,乃诏撰次。而思廉遂受诏为《陈书》。久之,犹不就。贞观三年,遂诏论撰于秘书内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观察等之为此书,历三世,传父子,更数十岁而后乃成,盖其难如此。然及其既成,与宋、魏、梁、齐等书,世亦传之者少,故学者于其行事之迹,亦罕得而详也。

由此可见,在上列的史书基础上,在唐贞观三年(629)前,应当还有一份姚察、姚思廉父子“犹不就”的旧稿。

《陈书》三十六卷,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记事起于陈武帝陈霸先即位的永定元年(557)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的祯明三年(589),共三十三年的史实。该书位列“二十四史”朝代顺序的第九部,虽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小的一部,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但也是研究南朝陈历史不可缺少的典籍。《陈书》的主要特点有:

首先,《陈书》的“本纪“六卷,包括:“《高祖本纪》二卷、《世祖本纪》一卷、《废帝本纪》一卷、《宣帝本纪》一卷、《后主本纪》一卷”。“列传”三十卷,包括:“《皇后列传》一卷、《王子列传》一卷、《宗室列传》一卷、《诸臣列传》一卷、《孝行列传》一卷、《儒林列传》一卷、《文学列传》一卷”。该书与《梁书》一样,所撰史文,仿效司马迁班固的文风与笔法,不好铺张,简洁朴素,力戒辞藻的华丽与浮夸。诚如清人赵翼《二十二史劄记》所说:“劲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

其次,从现存的《陈书》中,只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可见姚察在《陈书》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书》史少得多。《陈书》在总体上虽不如《梁书》,但由于姚思廉撰《陈书》,在纂修体例上却有超过《梁书》的地方,显得更加严谨、合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作了颇为公允的评价:“今读其列传,体例秩然,出於一手。不似《梁书》之参差,亦以此也。”

当然,《陈书》亦多有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首先, 陈朝历史仅有三十三年,在南朝中疆域最小,建国者陈霸先在位仅三年,而荒淫无度的陈后主又在位七年,举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均无特殊建树可载者甚少。于是,该书总共三十六卷,而本纪及皇后、王子、宗室列传就占了十一卷,约为整书篇幅的三分之一;“本纪”则以高祖陈霸先事略居其半,其余诸传中共收王子55人,几乎也占了其他列传的半数。《陈书》好象成了陈氏的家谱了。其次,以曲笔回护而论,《陈书》有甚至于《梁书》。例如:《陈宣帝纪》载宣帝陈顼在梁任中书侍郎时,与李总同游处,陈项醉卧,李总看见陈顼身乃大龙云云,当属无稽之谈。于陈后主荒淫无度之劣性,亦多偏袒讳言。《刘师知传》中,绝不见刘师知帮助陈武帝杀死梁敬帝之迹。《王昌传》只写他因济江中流船坏溺死,而不提陈文帝使侯安都往迎而溺之江的事实。《虞奇传》亦多过份颂扬之词。第三,在总结陈朝衰亡的历史经验时,也不如《梁书》客观了。例如:《本纪第六·后主》云:

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文案簿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后主因循,末遑改革,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是以朝经堕废,祸生邻国。斯亦运钟百六,鼎玉迁变,非惟人事不昌,盖天意然也。

将陈朝的政治之坏归自始于魏晋,陈之亡国“盖天意然也”,而非主要由后主陈叔宝荒淫无度造成的。倒是作为总监修的魏徵,以政治家的眼光曰:

后主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漠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匪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

认为陈之亡国,完全是陈后主“不知稼穑艰难”、“ 昵近群小”、“ 耽荒为长夜之饮”、“ 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之所致,而非什么天意。此番言论,的确高于姚思廉一筹。

陈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流传甚罕,目录疏漏。北宋曾巩在所撰《陈书目录序》中就提到:

而其书亦以罕传,则自秘府所藏,往往脱误。嘉祐六年八月,始诏校雠,使可镂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陈等书缺,独馆阁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诏京师及州县藏书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陈书》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传之学者。其疑者亦不敢损益,特各书疏于篇末。其书旧无目,列传名氏多阙谬,因别为目录一篇,使览者得详焉。

现存《陈书》以宋蜀大字本为最早,明有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有乾隆年间官刻的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等,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等比较通行。颇便读者阅读的有中华书局1974年的校点本(《二十四史》校点本之一),龚书铎主编《白话精编二十四史·陈书》(巴蜀书社 2012年1月版),亦可供选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