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游历西域、印度19年间之旅途见闻录。该书记叙了西域、印度共138个国家、城邦和地区的情况,包括疆域、山川气候、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等内容。所载丰富多彩、翔实可靠,成为研究中世纪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艺术以及中西交通的极为重要而珍贵的文献史料。且文辞优美,宜于诵读,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名著。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唐)释玄奘口述、释辩机编。
玄奘(600—664),通称“三藏法师”。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玄奘幼年聪明好学,父母早亡,哥哥长捷把他携往东都洛阳净土寺,在那里玄奘成为少年行者,开始学习佛教经典。隋大业八年(612),玄奘正式出家,此后六年间居洛阳净土寺研读佛经。后赴首都长安,游历成都、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苏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遍访名师,后复至长安,问学于法常、僧辩两位大师,被称为“佛门的千里驹”,誉满京城。鉴于当时佛教各学派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矛盾看法,佛教经典中也有不尽统一之处,他便决心西行求法,以释心中之疑。
唐贞观元年(627),玄奘从长安出发,孤身踏上万里征途,开始了他的西行。途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南下,沿途拜师求学,寻访圣迹。贞观五年(631)抵达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名刹那烂陀寺,从主持戒贤大师学习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经论和因明学(逻辑学)等。五年后离开那烂陀寺外出游学,足迹遍及东南西北中五印度诸国。玄奘游学回来以后,在寺内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著书立说。贞观十五年(641),曲女城辩论会开始,戒日王请玄奘为论主,称扬大乘,经十八日的辩论,玄奘和各教派各学派的学者相互驳议,取得胜利,从此声振五印度。贞观十六年(642)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携带佛经以及许多佛像等东归,贞观十九年(645)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历时19年,过百余国,行程五万里,战胜无数艰险,用20匹马驮回来梵文大小乘经律论657部。
玄奘将带回来的经典安置在弘福寺之后,日夜兼程,向洛阳进发,拜见唐太宗李世民于仪鸾殿,报告赴印取经经过。李世民迎慰甚厚,即对玄奘建议说:“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详,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于是玄奘口述,由门弟子辩机执笔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于贞观二十年(646)七月完成了。玄奘奉唐太宗诏,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集合名僧,摆设译场,从贞观十九年五月至龙朔三年(663),9年间主持翻译佛经75部1335卷。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因多年劳累,力疾翻译,二月五日夜半与世长辞,葬于长安浐水之滨白鹿原。总章二年(669)四月八日,唐高宗敕令迁葬玄奘法师于樊川北原,并营建塔宇。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敕令在两京各建一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
玄奘是一位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哲学家。玄奘的翻译,代表了我国古代翻译佛经史上的最高成就。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规定凡汉文中无可对应和佛教特用的词语,只音译而不意译,以避免望文生义。他的译文凝练而精美,既保持了原本的文采风貌,又显示了汉文的典雅、明畅。他的卓越活动在历史上曾经为沟通中印文化,促进中外关系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又称:《西域记》、《西域志》、《西域传》、《西域行传》、《玄奘行传》、《玄奘别传》等等。该书以玄奘的旅行为经,地理的叙述为纬编纂而成的。全书卷首有敬播的序(丽刻大藏本)及于志宁的序(宋、元、明刻大藏本),卷末附有其门弟子辩机撰的记赞。内容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卷顺着西行的往程,记述高昌以西的三十四国。首有玄奘自序一小段。其次依印度古代的世界构成说,叙述四天下及瞻部洲形状,四方国土的特征等。再次总序黑岭以东西域诸国的概况。最后正叙西域阿耆尼、屈支、跋禄迦等以至雪山以南的迦毕试,共三十四国。
第二部分:即第二卷至第十一卷,顺着游历印度的行程,记述五印度八十二国。其中:第二卷先总叙印度概况,包括名称、地势、度量、岁时、都邑、衣食、教育、宗教、族姓、兵制、刑法、礼仪、丧葬、行政、租税、物产以及贸易、货币等项,以下再依次分述北印度滥波、那竭罗喝、健驮逻三国。第三卷记载北印度乌仗那等八国。第四卷记录北印度磔迦等五国,及中印度波理夜呾罗等十国。第五卷记述中印度羯若鞠阇等六国。第六卷述及中印度室罗伐悉底等四国。第七卷叙述中印度婆罗痆斯等五国。第八、第九两卷,分述中印度摩揭陀国。第十卷,叙述中印度伊烂拏缽伐多等四国,东印度迦摩缕波等七国,以及南印度憍萨罗等六国。第十一卷叙及路次传闻,先附出印度以外的僧伽罗国,次叙述南印度恭建那补罗等七国,西印度阿难陀补罗等三国,南印度邬阇衍那、掷枳陀二国,中印度摩醯湿伐罗补罗国,西印度信度、茂罗三部卢二国,北印度钵伐多国及西印度阿点婆翅罗等五国,中间记述路次传闻,附出印度以外的波刺斯国,共二十三国。
第三部分:即第十二卷,顺着离印度回国的归程,记述西域南道漕矩吒等二十二国。
各卷中还附带提到了覩货逻故国,洛护罗等三国,室利差呾罗等六国,那罗稽罗等四国,都逻折摩驮那和纳伐波故国共十六国。
该书叙述了玄奘所见所闻的138个城邦、地域和国家的情况,其中110个是他亲自经历的,28个是从传闻得知的。《大唐西域记》较详细地记载了各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城关交通、物产气候、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书中记述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从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及印度半岛与斯里兰卡,北达今中亚南部、阿富汗东北部,东至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因此,该书被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当时佛教传播的情况叙述极为详尽。书中描述当时五印度以外的西域五十六国中,佛教传播达二十余国,以奉小乘说一切有都占多数,盛行大乘佛教的各国,寺院也多至数百,僧众多的超过万人。而五印度八十二国中,佛教流行达七十三国,其中奉小乘佛教的约四十五国,奉大乘佛教出十七国,大小乘兼学的十一国。书中还记录了当时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情况。
该书于各地见闻所及的佛教史迹,基本记载无遗,而对摩揭陀方面尤详。举凡与佛陀的本生、降诞、成道,说法、入灭以及分舍利、建塔、造像等有关的遗迹,佛灭年日的传说,诸大弟子遗事以及佛灭后历次结集,部派分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建立石柱、造塔等事项,著名的伽蓝、胜迹等,都就各地分别记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历代诸大论师的记述,从迦多衍那、马鸣、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清辩、德慧、安慧、护法、以及胁尊者、童受、世友、法救、如意、众贤、德光,以迄当时的大家戒贤、胜军等,均有涉及,这对于印度佛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另外,关于那烂陀寺沿革、规模和学风,艺术上卓有成就的阿折罗窟寺的宏丽雕刻,这些古寺后来都湮没无闻了,全靠该书的记载,后人才能得以了解当年的辉煌。佛教以外,如尼乾子教派在各地的传播,大自在天、那罗延天、日天等崇拜,以及著名的天祠等,在该书中亦都有记述。
该书内容虽以游历见闻为主,但其素材多取自西域和印度古籍,或访问耆旧,或参考中国古师的行传。其中附记土俗、博物,丰富多采,尤多前史所未闻。因此,该书一出,当时学者都惊为奇制,在著述中竟相援用,如唐道宣著《释迦方志》、道世著《法苑珠林·感应篇·圣迹部》、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等,都以该书为主要典据的。官书如《新唐书》等亦多采用。脍炙人口的明代小说《西游记》,也是根据该书所提供的素材而创作撰写的。
总而言之,《大唐西域记》首先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价值历史与地理文献。虽然在玄奘之前也不乏对中亚和南亚的记载,但如《大唐西域记》那样详载山川地形、城邑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文化政治的书籍却不多见。玄奘在书中追述了138个城邦、国家的情况,地域相当广阔,这些记载,使得7世纪时中亚、南亚等地的概况跃然纸上。《大唐西域记》对于印度历史的贡献则更加巨大。今各国学者研究戒日王时期的印度史,以至七世纪以前的印度史,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或文化等方面,没有一个人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材料。因其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被印度史学家视作史籍珍品,被誉为研究中世纪印度历史及哲学史、宗教史、文化史的瑰宝。
《大唐西域记》也是一部重要的宗教史资料,尤其是对于佛教史的研究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它叙述了西域五十六国和五印度的佛教内部大小乘势力消长和宗派分布的情况,也叙述了当时佛教和“异道”势力分布的状况,书中关于佛教史上的重要活动和重要人物,佛教遗迹等也多有翔实的记载。例如佛灭后几次重大的结集,大乘的许多大师,如马鸣、龙树和提婆、无著与世亲的活动等。
《大唐西域记》的重要史料价值还表现在对中外交通的记载上。古代中国和外界(尤其是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交往,对于我国文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记》对于这方面的生动记述,展示了当时繁荣的东西交通。至于玄奘在印度从师受学,在著名的那烂陀寺为众讲学,从事著作,以及与拘摩罗王和戒日王的会见等,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
《大唐西域记》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六朝以来的声韵和谐、造句齐整、选词典丽的影响,在该书中是显而易见的。综观全书,却又并不拘泥于旧有的格式,而是与散文融合在一起,既便于叙述,又宜于诵读。书中关于宗教的叙述,庄严隆重;关于玄奘见戒日王等的会谈,则温文得体;关于一些神话传说的故事,尤其写得有情有景,生动如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来细心阅读和欣赏的。
《大唐西域记》的版本较多,现存最早版本是敦煌所出的唐写本(残存卷一与卷三部分内容)。其它主要还有北宋崇宁二年(1103)福州等觉禅院刻本(残存卷四)、明洪武南藏本、清代则有墨海金壶本和守山阁本等。
《大唐西域记》的记述范围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学者所重视的瑰宝,各国学者纷纷加以翻译和研究。《大唐西域记》的最早的外文翻译本是儒莲的法译本,此后还有瓦特斯的英译本、堀谦德的日译本等。
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巽的校点本。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向达辑敦煌、福州等觉禅院、金藏三残本的合刊影印本。1985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季羡林等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这是对于《大唐西域记》进行全面校刊、注释和研究的第一部著述,博采中外之长,纵考古今之变,参阅了14种版本和11种参考书,以及中外学者研究成果500余种,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可供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