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9 11: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王阳明武夷避难记

 

方友德



 

心学大师王阳明,何许人也?

王阳明是明朝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命题,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严复、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陶行知等都是“阳明心学”的追随者。其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乃至全球都有重要影响。

当年,毛泽东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堂,就是以一篇研读心学的文章《心之力》而受到老师杨昌济器重的。青年毛泽东和蔡和森等进步学生一起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成立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曾写过一诗:“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意思是说,五百年来王阳明后无来者。

心学,是中国儒家的一支分脉。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说:“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先贤王阳明的话,勉励清华、北大学子及广大青年立志成材,实现民族复兴之梦。

近年来,习总书记在许多场合讲话中先后10多次提到王阳明,肯定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孙中山曾评价说:“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50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天皇接见战胜班师回国的舰队司令官、海军上将东乡平八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争睹战神真颜。只见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东乡平八郎,随身携带一块牌子,上书:“一生低首拜阳明。”

早年,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过去有人批判心学是唯心主义,其实心学是一种实学,是继承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的学说。佛教讲的是“放下”,心学讲的是“拿起”。佛教求的是解脱,心学要的是担当。有根本的区别。

王阳明一生只活了57年(1472—1529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余姚。原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在不长的人生历程中,他参加平乱、剿匪,立过战功;料理政务,为民造福;著书立说,开书院讲学授徒,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误。

王阳明的一生也与专权独断、杀戮忠良的宦官阉党做过不屈的斗争,因此遭受迫害、流放、追杀,伪装投江,避难于武夷山中,这段惊心动魄的历险遭遇,鲜为人知。

 

 

史册翻回到514年前的明朝。

明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年),明孝宗死,年仅15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次年改元正德,称号明武宗。武宗是明史上有名的昏庸而荒唐透顶的皇帝,喜欢声色犬马,宠信奸佞小人,权柄落于宦官刘瑾集团之手。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文渊阁大学士刘健首先出来谏劝,上疏请求罢免刘瑾,反被听命于刘瑾的武宗罢职。南京户科给事戴铣、李光翰等上疏切谏,要求起复刘健,磔诛刘瑾,整肃朝纲,以谢天下。刘瑾大怒,而武宗见疏,也斥其故彰君恶,“逮系诏狱,廷杖除名”。一时朝臣噤若寒蝉。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义愤填膺,一腔忠勇之气,不顾严峻的政治形势,抗疏援救刘健等人。

疏入,武宗大怒,刘瑾更是切齿痛恨,矫旨将王阳明系狱。

岁末寒夜,牢房的滋味,使王阳明心绪纷乱;政局的黑暗,有如漫长的黑夜。但王阳明在狱中还与难友讲学论道,磨砺意志,继续研究和追求儒家理想。然而,王阳明一出狱,等待他的不是官复原职,而是廷杖四十,打得他死去活来,贬谪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立即启程。王阳明不怕远谪,坦然对待。次年,行抵杭州钱塘。

时逢盛夏,王阳明肺疾复发,便在净慈寺养病。此时,刘瑾密遣4个心腹尾随已至,企图在流放途中伺机杀害王阳明。阳明听到风声,佯装投江,甩掉尾巴。他把鞋袜衣裳丢在钱塘江边,并写了《绝命诗》,使追杀他的锦衣卫误以为他已投江自尽。而他却登上一条商船去舟山。途中不幸台风大作,一天一夜漂流至闽界,登岸后,狼狈夜奔山径数十里,来到武夷山中一个庙观。

 

 

王阳明到武夷山避难,有各种传说。弟子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中记载:

公夜至一山庵投宿,道士不敢接纳。又行半里许,见一古庙,遂入内在香案上卧眠。夜半,有虎绕廊大吼,却不入内。

黎明,道士往视之,仍在熟睡。乃推醒说:“此虎狼出没之穴也,安得无恙?”因诘公来处,公乃吐实。

王阳明住在武夷宫近半个月。此时系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中旬,先生时年36岁。在武夷山逗留期间,王阳明沿九曲溪溯游上行,走至六曲。遍访当地名胜,并瞻仰朱熹所创办的紫阳书院、武夷精舍,访天游观道士,题诗壁上。《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天下风。”此诗脍炙人口。大意是艰难险阻如天上浮云,不应耿耿于怀。夜深人静,想想人生如汹涌波涛,我将随清风朗月去接受任何考验。

王阳明日渐爱上武夷旖旎的山水风光,玉女峰前晨昏相看两不厌,想长遁于此讲学修道。于是又有《武夷次壁间韵》一诗,抒发在武夷山游历的愉悦心情:“肩舆飞度万峰云,回首沧波月下闻。海上曾为沧水使,山中又拜武夷君。溪流九曲初谙路,精舍千年始及门。归去高堂慰垂白,细探更拟在春分。”

一天,王阳明来到一个道宫。宫中老道人说:“我等你久矣!”因出示诗曰:“二十年前曾见君,今来消息我先闻。” 王阳明续接两句诗云:“移家便住烟霞壑,绿水青山长对吟。”并奇怪地问,人家都以为我投江自尽了,你怎么料到我会来呢?

原来20年前,王阳明新婚之日,外出闲逛,曾在南昌铁柱宫遇此道士,叩问养生之道,对坐忘归,直到天明方回。不料此番却在武夷再次相见。于是实告因避刘瑾之害逃亡来此,萌生山林之志,想于此出家,不去贵州当那个荒野驿站的站长了。道士劝他说:“不可不可!你如不去赴任,刘瑾可能迁怒你的父亲和家人,必有灭族之祸!”王阳明在此卜了一卦,也算出应赴任为宜。

 

 

王阳明经过颠沛流离万里跋涉,历尽磨难,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到达龙场驿站。

龙场在今贵阳西北的修文县境,离县城185里,只有驿丞一员、小吏一名、马23匹,不仅规模很小、地处偏僻,蛊毒瘴疠俱存。

王阳明初到龙场,没有住所,只得自搭一间草棚栖身。接着,又在东峰觅得一洞,取名“阳明小洞天”。在洞中读书作文,相邀饮酒,虽陋何妨?但是不久,他的随从因水土不服相继病倒了。他只好亲自砍柴、取水、做饭,并要照顾随从,可谓艰苦备尝。

王阳明结合自己人生不幸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忽然颖悟,认为心是感应万物之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创立了“心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时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2014年5月2日,习总书记于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以王阳明这个故事,勉励年轻人知行合一,立志报国。

王阳明在青年时代因避祸来到武夷山,在艰难时刻留下一段美好回忆。这是武夷山的幸运和荣耀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