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8 23: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一张烈士照片  一段红色传奇

——记“新四军孤胆英雄”王明星

 

林思翔

 

 

20230928_014_03_18.jpg

    仅存的王明星照片王明星亲供图

 

 

1985年12月的一天,连江县人民政府收到一封发信地址为总后勤部的来信,信封启开,滑出一帧4寸大的军人照片。照片上的这位年轻军人,身挎短枪,英姿飒爽,一双大眼睛闪着亮光。照片背面写着:“王明星,1940年曾任江南抗日救国第三支队首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参谋长,1941年苏(州)常(熟)太(仓)及清乡中任五十五团参谋长,率部英勇指挥战斗,不幸光荣牺牲。北京万寿路总后勤部36楼二门4号张服膺。85.11.30”。很显然,寄照片人的目的就是请求政府帮助寻找这位军人的亲属。

这可让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犯愁了。照片上没写是哪个村的人,连江这么大,怎么找呢?于是,他们就把这帧照片贴在县政府门口的宣传栏上,让社会大众辨认。可过了好几天仍无动静。而后,又把这帧照片贴到马鼻、罗源大街宣传栏让人辨认,依然没人认。最后这帧照片又回到连江县政府的宣传栏上。

一天,透堡尖墩村办事员林守旺到县城开会,无意中看到宣传栏上的这帧照片。他想村里多数人都姓王,会不会是村里人,但村里又没有王明星这个名字,心里也拿不准。回家后,他就与王容梅等人说起此事。容梅想到叔叔早年参加游击队,但不叫明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俩一起到了县城,经过认真辨认,容梅肯定照片中人就是他的叔叔王明典。于是连忙给住在北京总后勤部的张服膺去信表示感谢,并询问相关情况。这才知道,王明典到部队后改名王明星,张服膺是他的警卫员。王明星牺牲后,张服膺一直在寻找其家人,他只知道王明星是福建连江人,具体哪个乡、哪个村不知道,因此才给连江县政府寄照片寻求帮助

因为这帧照片,家乡人才知道,王明星离家后参加红军,随后转战南北,并成为新四军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后来,时任县党史办主任吴用耕等人又专程拜访了王明星当年的领导叶飞、范式人以及省军区副司令陈挺将军等老同志,进一步了解王明星的情况,这才使这位“新四军孤胆英雄”的事迹为家乡人民所知晓,他的英名也被载入《连江革命史》《连罗英烈》《常熟烈士传》,并在最近开展的“闽东籍‘沙家浜’英雄事迹陈列馆”里予以突出介绍。

 

 

王明星1919年出生于连江透堡尖墩村一个农民家里,原名王明典,早年失去双亲,孤身一人。1934年,透堡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一天,一位游击队领导人看到王明星,见这名少年两眼水汪汪的,看起来很机灵,就把他带进游击队,让他到红十三团当卫生员。从此,王明星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4年9月底,福安红二团、连罗红十三团和地方武装等共1400多人,在宁德霍童支提寺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王明星从红十三团卫生员调到师卫生队工作,那时他还是个满脸稚气、活泼天真的孩子。

在这期间,国民党军队对闽东苏区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围剿”,新组建的独立师还没来得及整训,就仓促投入战斗,由于敌我兵力悬殊,伤亡人数不断增多。在每次战斗中,王明星都是挎着急救药包,带着民夫担架,在阵地上穿来穿去抢救伤员。10月下旬,部队攻打宁德霍童镇据点,二团六连冲进镇上时,突遭敌路口一个大碉堡的火力狙击,几位战士负伤,其中冲在最前头的一位战士大腿中弹躺在离碉堡很近的路旁,处于敌人的视线和射程内,随时都会被敌人打死。此时,天已破晓,敌人的火力死死封住了路口。王明星在一旁看了很焦急,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那位伤员躺倒的地方左侧有民房可利用,便要求六连长用火力压住敌人,自己带两名战士和一副担架迂回到距伤员不远的民房里,打通土墙,把伤员抢救下来。目睹这一情景的六连长连声赞道:“卫生队那个小连江佬很机灵,胆子又大!”

这话也传到陈挺团长的耳里,给陈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陈挺调到霞(浦)(福)鼎根据地新组建的独立师四团当团长,上任时叶飞同志只允许他带走几个警卫人员,陈挺便选了王明星。在此后3年的游击战争中,陈挺带着红四团在闽东、闽东北和浙南等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活动,王明星一直跟在陈挺身边,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当时,为了防止敌人袭击,游击队很少在一个地方住两天,都是每天凌晨4时起床,吃完早饭,带着中午吃的饭团就上路,或转移,或打土豪,或袭击地主民团,或同围剿游击队的敌人部队周旋。每天走路,少则五六十里,多则八九十里。当时没有地图,只好用小本子把经过的村庄、周围的道路、敌情等记下来。陈挺将军后来回忆说:“这期间王明星一直是我的好帮手,每到一地,他都跟着我勘察地形、部署警戒哨位和战斗方案,有时我直接派他去向周围群众打听情况。他勤学好问,脑瓜子灵,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些对于他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员和红军指挥员无疑有不少帮助。”

 

 

1935年9月底,陈挺团长带着红四团100多人跟叶飞一起活动。一天拂晓,在福安白云山的半山村被敌包围,奋力突围后,一步不停地走了100多里路。到达福安与寿宁交界的西洋村时,因过于疲惫,陈挺一躺下便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什么时候陈挺觉得肩上被重重推了一下,他睁开眼睛,听到近处几声枪响,只听见王明星焦急地说:“快,敌人打来了,到门口了。”不等陈挺说话,王明星就跳到门口朝敌人射击,一片混乱中3位战士冲了出去,却被敌人的火力挡了回来。陈挺团长正要组织火力再次往外冲时,王明星提醒说:“团长,房子后面是矮墙,可以翻过去。”“有敌人吗?”“我去看看。”王明星跑到房后看了后,很快回来报告说:“没有发现敌人。”于是,陈挺指挥战士们向房后摸去,王明星在前门掩护大家。黑夜里到处是枪声和喊叫声,敌人弄不清我军住几个地方、有多少人。我方人员翻过矮墙后,按原先的应急方案上了村东的一个山头。陈挺后来说:“这次遭遇仗,我们除了丢了一些背包、米袋,人员没一个伤亡,多亏了王明星对我的提醒!”

1936年底,闽东革命史上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由于临时省委与闽东特委领导人在一些问题上看法有分歧,叶飞、陈挺等人被扣押,二纵队的一、二支队100多名干部战士也被强行解除武装。在一场混乱中,随陈挺一同“赴宴”的王明星不知怎么溜了出来,危急中抢先把驻在村边的三支队人马拉出来,一口气跑回寿宁的上地洋附近找到闽东特委常委范式人报告情况,保全了纵队最后一个支队,使60多名战士免受灾难。几天后,叶飞、陈挺在被押送途中遭国民党军袭击,乘乱脱险。叶飞、范式人对王明星赞不绝口。叶飞说:“这小鬼不简单,有胆有谋,在那种情况下,能沉着勇敢地把部队拉出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叶、范两个当面商量,三支队队长被扣押还未逃回,就由王明星当三支队队长。这个支队成为二纵队的主力。

 

 

1938年1月,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陈挺任六团一营营长,王明星任一营三连连长,于2月由叶飞、阮英平等率领从屏南出发北上抗日。

部队先到皖南集训一段时间。1938年秋,六团奉命开赴江苏茅山地区,在侵华日军占领地的心腹地区,南京附近的句容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宝堰是句容县的一个集镇,一千来户人家,有一个日军小队驻守,并在镇的东头筑有碉堡。叶飞团长命令三连长王明星带一个侦察班到宝堰附近活动,要抓一个活的鬼子兵回来,如抓不到活的也要缴一支枪回来。

王明星带了一个侦察班到那里埋伏了几天,但总下不了手,因为那几天日军一来就是一个班集体行动,有时整天不出碉堡。后来听说碉堡内的鬼子星期天要到街上理发,4名侦察员就化装潜入镇上,埋伏在理发店里,预先做好理发师的工作。一直等到下午,有3个鬼子过来了,走了几步路,前面的一个向后面的两个挥挥手,要他们回去。随后,这个小队长独自走进理发店。一名埋伏在店中的侦察员走出来,也装作要理发,挤到这个小队长旁边的座椅上,与他并排坐下,理发师站立的地方是有意掩护我方侦察员的。等到这个小队长躺下刮胡子时,侦察员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他的胸部“砰”的一声,鬼子兵就倒在地上,随即缴了他的手枪和挂包(内还有地图)。等到碉堡内的日军出动时,我们4名侦察员已混入惊慌的人群,和在外面策应的侦察员一起撤退了。王明星终于完成了叶飞首长交给的任务。

1940年4月,谭震林奉命到江苏东路主持全面工作,将江南抗日义勇军改为“江南抗日救国军”。王明星被任命为第三支队支队长,在苏南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武装斗争。在地方党组织和兄弟部队的配合下,这支部队于1940年下半年先后进行了八字桥、太平桥、葛介坝、大风湾、杨园、藕渠等大小十多场战斗,消灭了大量敌人有生力量,扩大了根据地。尤其是王明星指挥的八字桥战斗,与顽军激战6个多小时,毙俘敌人近200名。王明星还带队多次出击湘城、太平桥一带,同顽匪胡肇汉(京剧《沙家浜》中胡司令的人物原型)作战,基本消灭了这股顽军。这对巩固和发展苏常太地区的抗战局面起了很大作用。

1941年3月“皖南事变”后,东路部队正式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王明星任第五十四团参谋长。这年7月,日伪军集结了18000多名重兵对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清乡”行动。王明星与五十四团二营营长张友林奉命率部分部队留在内线坚持斗争,部队与当地县委警卫武装合并编成十八旅五十五团,王仍任团参谋长。

为了打乱敌人的“清乡”部署,五十五团把部队分散成连排单位,到处骚扰袭击敌人。敌人占领了大小村镇,利用其优势兵力和机械化的水上交通工具,分割包围抗日武装,部队伤亡很大。7月下旬,五十五团奉命集结部队突围 ,在途经常熟白茆塘时遭敌截击,部队被打散。王明星身负重伤,他在伤重无法随部队行动的情况下,命令部队突围,自己留下掩护。最后,他同营长张友林一起牺牲,时年22岁。王明星15岁投身革命,戎马生涯7个春秋,历经磨难和考验,足迹遍及

闽东、浙南、皖南、苏南,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不愧是连江人民的好儿女,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不朽,浩气长存!

  (本文原载于《福州日报2023年9月28日;有关史实参阅了陈挺回忆文章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