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县的荣光岁月
马照南
松溪的初夏,温暖而明媚。百里松荫,和风吹拂,静静流淌的松溪,处处是花的芬芳和草的翠绿。在这美丽的土地上,有一段岁月,犹如松柏般坚韧,如同阳光彩虹般绚烂,那便是中央苏区县的荣光岁月。
红色松溪,最早的革命核心区是路下桥。这里地处松溪西北角,是当时松溪、水吉、政和、浦城四县的边陲。山高林密,群山环抱,地势险要。
早岁,山高路陡,溪河阻隔,人们出行诸多不便,不仅影响日常生产生活,遇到雨季,溪河涨水,路人只能在两岸等待。当时村里一位心怀善良、手艺高超的木匠下决心在此建一座桥,四周村庄的人纷纷前来助力。桥梁完工之日,大家为感念木匠善举, 命名为“路下桥”。“路下桥”历经风雨,坚固不倒,成为见义勇为、同心协力的象征。
走进路下桥村,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桥边公园屹立着两座纪念亭。亭里矗立着两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题字的纪念碑。一是闽浙赣游击纵队副司令陈贵芳题写的“路下桥民众会暴动纪念碑”,一是闽浙赣游击纵队司令左丰美题写的“中共建松政首次党代会纪念碑”。碑亭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缅怀。碑亭旁边,建有“建松政苏区纪念馆”,馆名由石仲泉题写。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革命斗争的资料、文物。一张张鲜活图片、一组组翔实文字、一幅幅历史照片,无声地讲述着中央苏区松溪红色历史和生动的斗争故事,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风雨如磐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1928年9月成功举行以上梅为中心的崇(安) 浦(城)暴动。消息传到路下桥一带,广大穷苦农民深受鼓舞, 希望自己的家乡也闹起革命。1929年4月,中共崇安县委书记陈耿派遣伍弟奴等人返回松溪,来到路下桥,通过亲戚串亲戚、朋友串朋友等方式,宣传革命道理,开展斗争。这年6月,革命群众揭竿而起,成功组织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竖起闽北又一面鲜艳的红旗。
建松政边区人民的英勇斗争,引起了福建省委的高度重视。1930年10月,福建省委巡视员邱泮林在给中央的《闽北巡视的报告》,对松溪苏维埃区域的发展、革命斗争的开展情况、红军武装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松溪北部,有我们的工作影响,就发生起游击战争来”“已经走到游击战争的地步了……农民已自动起来攻打民团,用鸟枪、梭镖去和他们五六十杆枪的民团开火,结果民团被赶跑,还缴了一杆短枪。他们自己成立起红军来,请崇安派人去,同时把缴来的枪支送给县苏”。
革命老区村路桥村
1931年5月上旬,建松政地区第一个革命政权组织——路下桥苏维埃政府成立,带领群众英勇斗争的伍弟奴担任主席。黄振荣、张火生、潘文锡分别担任内务、生产、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同时还成立了妇女、儿童等群众团体,何小妹为妇女队长,罗天喜为儿童队长。路下桥苏维埃政府辖松溪、政和、水吉、浦城边区的48个村级苏维埃政权。据史料记载,当时民众会会员达1000 多人,其中武装骨干300多人。崇安县委将路下桥民众队扩编为1 个连3个排,被编入闽北第一支正规的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分别任命伍弟奴、刘智有为连长、副连长。这是建松政地区第一支红色革命武装,对外仍称“民众队”。 红军广泛出击,先后消灭了松溪、政和、浦城、建阳边界十余股反动民团,控制了以路下桥为中心,包括松溪塘下溪、黄屯和建阳、浦城、松溪三县交界仙山岗一带,有力地保护革命成果。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广泛开展土地革命。世世代代受压迫的农民们获得了自己的土地,大家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欢天喜地、生机勃勃创造新生活。1933年,松溪苏区划入中央苏区闽赣省后,按照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政府的指示,加强发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项建设;成立工农红军独立营,建立了路下桥、郑墩、梅口、松浦4个区委和区苏维埃政府,加强了农会、青年会、妇女会等群众组织。此时,全县共有6个乡镇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苏区面积达796平方千米,占现松溪全县总面积的76.3%。80%的苏区青壮年都报名参军,建立了红星医院、枪支修理厂、土炮炸药厂、被服厂。
松溪苏区市场流通苏维埃货币。商人自由贸易,农贸集市则是村民们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热闹非凡。苏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提倡学文化、办扫盲班、组织歌咏队、演文明戏。木偶剧团经常为村民们表演各种剧目,传承弘扬着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现在农村还保留许多画作,这些画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 展现了苏区人民生活和英勇奋斗的场景。
根据中央关于“在福建、浙江的边界上以崇安、浦城、松溪为主要的根据地,创造一个广大苏区”的指示,1934年7月,红军将领黄立贵率领红七军团五十八团及闽北随军工作团1000多人挺进建松政,加强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各项工作,直接接应中央北上抗日先遣队,策应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队6个师和1个保安团军队的大量兵力,成为拱卫中央苏区腹地的对敌前沿。
松溪红军英勇善战,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进基地和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县。在中央主力红军踏上长征征程后,建松政地区仍然有一支成建制的中央红军五十八团与地方红军、游击队配合,顽强抵抗“围剿”苏区的国民党大量部队,一直坚持斗争到1935年3月。
建松政农民暴动纪念馆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危急时刻, 中共建松政党组织派员在甲墙与国民党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谈判。经过艰苦斗争,谈判获得成功。这就是载入中共党史著名的“甲墙谈判”。370位建松政边区人民的英雄儿女,在路下桥集合后,直赴江西铅山,编入新四军五团。这支队伍走向抗日前线,很快组织了让日寇胆寒的“繁昌大战”,见证了松溪人民在国家命运和民族大义面前勇于牺牲、反抗侵略的崇高精神。
松溪红旗不倒。无论是在土地战争、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还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松溪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诠释着对党的忠诚。
改革开放以来,松溪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昔日的偏僻之地逐渐变成了富饶的粮仓茶园。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松溪的乡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变得更加宽敞平坦,房屋变得更加整洁美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路下桥村在古朴旧桥边上增添了一座新廊桥。廊桥朱红色栏杆并雕梁翘角,既显古朴,又透露出浓郁的喜庆韵味。新旧二桥并立,更显壮美。新桥不仅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也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桥下,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溪水从山涧倾泻而下,经过桥洞,欢快地向前奔流。水声潺潺,如同天籁之音,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桥洞下,水面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和桥身的倒影, 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路下桥,这座古朴的桥梁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一座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它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松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