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7 09:5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黄 杰

悼念王浩同志


王浩夫妻佩戴解放战争纪念章留影

今年清明节第二天清晨,相交60余年的王浩同志不幸病逝,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与王浩同志的情谊,始于厦门国立侨师。

厦门国立侨师,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的,旨在培养海外华校师资。该校免交学费,还包食宿,贫困学生居多。我是1947年夏天考入厦门国立侨师的,王浩(原名王典清)早我一年入学,是我的学长。那时候,侨师已有中共地下组织,校内追求民主的气氛很浓,我在初中时受过民主革命的启蒙教育,入学后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王浩同志是地下党支部书记,他很快注意到我的表现,派人与我联系。1948年1月,我由王浩和张永年(原名廖鸿程)介绍入党。

作为厦门国立侨师的地下党负责人,王浩同志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那次“反美扶日”的示威游行。

二战结束后,美国积极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国民党政府追随美国,于1947年8月签订了《中日贸易协定》,引起国人的极大愤慨。1948年5月,“全国学联”发出号召,发动蒋管区的大中学校开展“反美扶日”的示威游行,配合推动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厦门国立侨师得到消息后,王浩同志以侨师地下党支部书记和中共厦门市临工委委员的身份,即与厦大地下党组织联系,商定全市大中学校罢课两天,并于1948年5月28日联合举行“反美扶日”示威游行。

这次活动由侨师学生自治会出面组织,由厦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丁连征任总指挥。5月26日,各班就忙着写标语、做旗子、教唱《团结就是力量》、《你是灯塔》、《跌倒算什么》等革命歌曲,做好参加全市示威游行的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党支部还布置,党员要站在游行队伍最前头,保证队伍不被冲散,如遭到反动军警镇压,大家要手挽着手,团结如一人,切不可离开队伍。5月28日上午8时,侨师的游行队伍开进了厦大操场,准备与厦大的队伍汇合。然而,因受到校方和三青团组织的阻挠,厦大学生要不要参加上街大游行,还在激烈辩论中。此时厦大闽西南党支部书记陈君实(原名黄英瑞)急中生智,邀请已在操场的侨师队伍派出代表到厦大协助动员,王浩同志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从容不迫地向集中在大膳厅的近千名厦大学生介绍了侨师发动“反美扶日”参加示威游行的情况和广大师生高涨的爱国热情,慷慨激昂地说:“这是一次爱国民主运动的大检阅,厦大同学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爱国行动的表率,我殷切地希望你们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站出来,带领弟弟、妹妹们一起前进,为祖国的独立、民主和自由作出更大的贡献”。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绝大多数厦大学生赞成参加上街示威游行,并立即到操场与侨师的队伍汇合,沿途各中学学生也先后加入,示威游行队伍增加到2000多人。这是厦门学运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示威游行,王浩同志在这次示威游行的发动、组织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个时候,斗争异常严峻复杂。为了隐蔽、安全,王浩同志还亲自建立了几处地下联络站,最主要的是曾厝垵83号党支部创办的第三农民夜校,这是党支部开会活动、接待来人联系和新党员入党宣誓的场所。另一处是同学王美恋姐姐所开的鼓浪屿晃岩路招明文具店,从香港地下党组织寄来的进步书刊,如《群众》、《华商报》和《大众哲学》等等,都由此店收转。此外,还有轮渡码头的锦成银庄和厦禾路禾兴旅社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败局已定,反动势力南移,妄图逃窜台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当时厦门局势日益紧张,白色恐怖笼罩着鹭岛。上级党组织决定:已暴露身份的党员,立即转移到农村。王浩同志早已暴露身份,我担任侨师学生膳食委员会主席,出头露面较多,也上了敌人的黑名单。1949年春节前夕,组织上通知王浩和我第一批转移,他到安溪总部(中共安溪中心县工委所在地),我到永春坑仔口。

王浩同志到安溪后,继郑坚之后任安溪游击队队长,参加解放安溪县城的战斗。1949年5月中旬,他随中共安溪中心县工委副书记张连率领一批干部到永春,加快组建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永春县建立游击队第一中队,康鹤年任队长,王浩任政治指导员。集中训练后,第一次军事行动,是攻打永春重镇达埔。那一次,我就在他身边,从一条水沟冲上街道,包围镇公所,逼使驻守的县自卫团中队队长林世桑和永春县警备联队队长潘孝东率部起义。游击队以此为基础,吸收一批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积极分子加入,作为骨干,组建二、三中队。二中队队长林世桑、政治指导员黄杰,三中队队长潘孝东、政治指导员林士辑。后来发展为永(春)德(化)大(田)游击总队。

1949年8月1日,游击总队奉命整编,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正式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八支四团三营:原一中队为1连,二中队为16连,三中队为15连,石益任营教导员。不久,石益去抓政权建设,教导员由王浩担任,一直到永春全县解放。从开展武装斗争第一天起,王浩一直在部队工作。几次军事行动,如1949年5月26日攻打达埔镇,5月28日攻打永春县城和6月2日在永春凤美与袱江交界处伏击国民党96军副军长肖续武率领残部,逼其投诚(我任指导员的16连参加),王浩都参与部署、指挥。

那个时候,王浩已有武装斗争的经验,也熟悉永春的地形,所以与南下大军会师后,组织决定把他留下来,任永春县警备大队副政委(县委书记兼政委),主要负责剿匪工作。永春县匪患历史悠久,活动猖獗,人民深受其害。解放后,王浩率领县警备大队,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英勇作战,终于肃清了全县的残匪。1951年8月8日全县召开庆功大会,对剿匪中荣立二等功以下功臣50名,英勇牺牲烈士14名,进行表彰。

永春县的解放与剿匪,王浩同志功不可没。

 

王浩同志在新中国建立后的经历并不顺畅,而且总与厦门国立侨师地下党组织的审查有关。

1951年春,王浩到福建省委干校参加审查“××案件”学习班。该案在组织性质有了结论,每个成员的历史审查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宁化县参加土改。从农村到省直机关,他曾任团省委统战部长,1957年回永春任县委副书记、南安一中校长,1958年反地方主义后又到三明参加筹建三钢厂,后任福建省体委副主任、主任,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工作30年贡献奖”。

“文革”期间,我们都是受审查对象,我在省委办公厅受审查,他在省体工队挨批斗,使我终生难忘的是,有一天深夜,他偷偷跑出来敲我家的门,告诉我厦门侨师地下党组织又被立案审查,要我做好思想准备,坚持实事求是。我想,这大概就叫患难与共,我们是患难与共的战友,这种友谊特别珍贵。

“文革”结束后,王浩任福建省人大常委兼华侨委员会主任。这段时期,我曾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任办公室主任,工作上有所接触,他性格外向,善于做联络工作,据我所知,他在任职期间,在开展侨务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省领导的重视和华侨华人的欢迎。

1994年成立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伍洪祥任会长,许集美任常务副会长,王浩和我任常务理事。该组织成立不久,得知全国老促会会长杨成武要来福建视察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情况。王浩和我受命到闽南老区调研,回来向杨成武会长汇报。此后,我们两人积极参加省老促会的各项活动,并与原工作过的老区人民保持联系,力所能及地协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王浩同志离休后,曾任林则徐基金会秘书长(后任副会长)。为继承和弘扬林则徐精神,他协助会长凌青和常务副会长许集美同志,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凌青、许集美两位老人对王浩的工作十分满意。许老曾多次托我转告王浩注意劳逸结合。

我想,王浩同志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厦门国立侨师地下党组织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其历史功绩得到了应有的肯定。侨师是一所只有300多名学生的中专学校,到1949年春,已拥有176名共产党员,党员数占在校学生总数一半以上,这在当时全国也是罕见的。2001年11月,厦门国立侨师被确定为厦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厦门市人民政府为侨师树碑,碑文中说:“厦门侨师,抗日胜利迁厦后,中国共产党在校内建立了组织,领导广大师生,发扬‘五四’精神,坚持爱国、民主、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等一系列重大斗争,英勇无畏,成为厦门爱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还为侨师地下党组织的那一段历史编辑出版了《火红的青春》一书。

在协助厦门市政府筹建侨师纪念碑和撰写《火红的青春》一书中,王浩是侨师校友总会福州分会会长,多次召集在榕校友开会,他强调指出:“我们没有物质财富,但我们有精神财富,我们必须把这笔精神财富传给后人,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王浩同志走了,他说的这些话,仍在我的耳边回响。

王浩夫妇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