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4 15: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淑英

 

血 色 担 当

——黄道、黄知真父子与大洲谈判

林淑英

黄知真同志.jpg

黄知真像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黄道为首的中共闽北分区党委和军分区,留守革命根据地。1936年6月,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岚谷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由黄道任书记。1937年2月,闽赣省委机关由崇安迁到大洲村附近的猪母岗,利用这里山高林密的有利地形,粉碎了驻光泽的国民党的七十六师的“围剿”。

一天,黄道从一张包盐的报纸上看到“西安事变”消息,不久又收到党中央关于以民族大义为重,与国民党谈判,团结抗日的指示。1937年9月底10月初,中共闽赣省委与当地国民党政府,在大洲村举行“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谈判,并达成协议。中共闽赣省委、省军政委员会领导机关随之由猪母岗迁到大洲。一个月后,闽北和赣边红军游击队1300多人,前往江西铅山县石塘镇集结,进行整编,改番号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团长由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担任,下辖三个营,于1938年2月25日开赴安徽抗日前线。

光泽大洲.jpg

“大洲谈判”旧址

“大洲谈判”旧址,位于光泽县大洲盆地的南侧的一座小木屋。正门上方悬挂“大洲谈判旧址”烫金大字匾,题字者是当年参加谈判代表、原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知真。正厅摆放着红军用过的物品、文件和供当年国共谈判用的桌子和代表坐过的条凳,墙上挂着大洲谈判简介。两厢侧房为展室,陈列着一批大洲谈判的资料、图片、实物。屋后是一片原始森林。

作为中共主要谈判代表黄知真,是黄道的长子,1920年10月出生于江西横峰,1931年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洲谈判时任闽北分区儿童局书记、闽北分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未满17周岁的黄知真,承担起国共谈判历史重任是何等的大勇无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率领红十军先遣部队的方志敏在战场上被捕牺牲了,革命队伍中有人动摇,有人叛变,而年少的黄知真则坚持在深山密林开展游击战。参加谈判时,他已经是一位有十年革命斗争经验的“老革命”了。谈判中,他机警聪慧、立场坚定,善于辞令。一方面,向国民政府表明中共闽赣省委的诚意和坚持民族大义决心;另一方面,也做好了应付可能发生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由于他大义凛然,立场坚定,按党中央指示坚持原则,促成了谈判成功。

父亲黄道,17岁在南昌二中求学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创办了江西最早的进步组织“改造社”,踏上革命道路。这位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毅然来到江西革命老区,参加红军。当时,他写下《无题》诗一首:“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各一方。烽火稍憩农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抒发革命向往和心理担当。中共闽赣省委成立时,黄道任书记,肩负起闽北与赣边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建设的重任。红军长征后,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黄道率部上山打游击。三年游击战中,黄道身为省委书记,经受饥寒交迫的生存考验,夜宿山头,坚持斗争,战胜困苦与顽敌。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黄道以革命家的政治敏锐,意识到国内形势已发生急剧变化,立即召开闽赣省委会议,做出《关于开展反帝抗日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民族战争”,并于1937年3月7日率先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抗日军政委员会”。这在南方八省各地游击根据地是最早的反应。

派出儿子黄知真参加国共谈判,作为父亲的黄道明知有风险,但为了民族救亡图存,共同抗日,他做出了血色担当,鼓励儿子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坚持原则,申明大义,要将赤胆忠心镌刻在大洲的青山绿水之中,无愧历史。

1961年8月,毛主席见到黄知真的第一句话就说:“啊!知道真理的人来了。”主席用知真的名字称赞他。这是对黄道与黄知真虎父虎子不忘初心的高度肯定。

大洲,群山巍峨,山高水长。旧址乃在,斯人已去。黄道、黄知真父子的革命精神依然鼓舞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努力做出各自的贡献。

黄道烈士墓.jpg

黄道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