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6 11: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烽火小竹湾

 

林思翔

  

初夏的霞浦山野,草木葳蕤,满眼绿意。车过水门,往北折转,就进入了茫茫群山,车窗外少了山间平地,多了峰峦沟壑,山腰尽是成片成片的茂密竹林。车在山间绕行,如在竹海里穿越。随着海拔的抬升,人烟越来越少,山头越靠越近。当车子在一块山间空坪停下时,眼前的山峰似可与天相接。

我们要去的目的地是小竹湾村。未见村子,先在这块空坪上见到成行排列的几面纪念碑:坑口岭头战斗遗址纪念碑、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重要发祥地纪念碑、闽东红军主要依托地纪念碑……。同行的水门乡领导陈广昱告诉,小竹湾村其实是由小波、步竹和大湾三个分散自然村各取一字组成的,这名称是80多年前叶飞同志起的。

三个自然村分别坐落在群峰延绵的山窝里,起来不过百把户人家,位于霞浦东北部的顶端,与福鼎磻溪乡接壤,去霞浦县城得走近百里路程,可谓“山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村民告诉我,这一带山高林密野兽多,野猪常常进村。可想而知,80多年前这里的生态自然更原始,隐蔽性也更大,所以才成为闽东红军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1933年11月,闽东革命先驱者之一许旺,冒着严寒,来到村里秘密发展了大湾村陈阿城、步竹村陈阿潘等人参加革命,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经过半年的宣传发动,步竹村70多户农民揭竿而起,举行暴动,没收了地主土地,拒向反动派交捐纳税。随即,步竹村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相继成立。大湾村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40多名青壮年参加赤卫队。1934年4月,中共霞鼎步竹区委(三区)成立,领导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

随着斗争的步步胜利,小竹湾成为一块巩固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闽东特委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委叶飞率领独立师陈挺特务队30多人,从寿宁甲坑辗转来到大湾,与中共霞鼎中心县委书记许旺领导的闽东红军独立师第四团(亦称红四团)会合。

这时是独立师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敌人的“围剿”,独立师兵力严重减员。叶飞、陈挺看到许旺集中了300多个年轻力壮的红军战士,非常高兴。叶飞随即召开会议,对红四团进行整编,陈挺任团长。经过战斗考验的步竹大湾赤卫队改编为游击队。配合红四团转战霞鼎边区,参加攻打福鼎秦屿、霞浦武坪和西家宅大刀会的战斗。特别是双拱桥一仗,把进山“围剿”的一股敌人伏击在半路上,全歼进山“围剿”的敌人。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中,霞鼎县委曾一度在小竹湾办公山上还建有红军的医疗所和枪械修理所。这里成了红军的重要依托地。在与红军朝夕相处中,群众与军队建立起了鱼水般的深厚感情。1935年后,敌人调集一个旅的兵力与当地反动民团相结合,不断对我霞鼎苏区进行“围剿”,红军和游击队只好分散活动,与敌周旋于崇山峻岭间。敌人施用政治煽动和经济封锁等恶毒手段,妄图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头。在这艰难的日子里,小竹湾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帮助红军度过难关。他们用树枝、干草,搭起20余座秘密草寮,让红军战士住下。红军游击队缺粮,群众宁可自己吃粗杂粮充饥,而把大米送到山上给红军;大米送完了,地瓜种也送上山去给红军做粮食。逢年过节,群众还带着米粿,秘密上山慰问红军。随着敌人越来越严的封锁,隐蔽深山的游击队常常只得靠野菜、竹笋、生姜充饥,没有炊具煮,只好生吞咽。村里妇女利用上山采茶机会往茶篮里多放些熟饭,瞒过敌人岗哨,悄悄地带上山去,见四处无人时,就喊:“山猪跑了,山猪跑了!”游击队闻讯便迅速跑了出来,采茶妇女一边送饭给游击队,一边报告敌人动静。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在小竹湾周边的霞鼎交界地区打了好几个胜仗。每次战斗,小竹湾群众都组织担架队,帮红军抬伤员、送饭、运弹药。1935年4月,叶飞、陈挺等指挥的战斗,小竹湾村就出动了8副担架,随部队连夜疾行30余里,为红四军担伤员。这一仗红军歼敌一个连,缴枪70余支、子弹两担。在当年9月的坑口岭头战斗中,步竹村民吴红霞在为红军送茶水途中,受敌伏击不幸牺牲。

敌人对小竹湾这块红军依托地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建炮楼挖壕沟,对小竹湾三个自然村施行“三光”政策。在革命战争年代,小竹湾苏区干部群众被杀害158人,有17家成了绝户;村民财产大至耕牛、小至洗脚桶,都被洗劫一空;全村先后5次遭敌人完全摧毁,被烧房屋732间,60多户人无家可归,青壮年逃离他乡,余下的老弱病残者也被强迫迁往他村,使苏区成为“无人区”,田园大片荒芜。原来五六百人的村庄,土改分田时仅剩百余人。

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经过战火洗礼的小竹湾及霞鼎边界地区成长起了一支富有血性、能打胜仗的队伍。从这里集结出发的红四团,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后,转战闽东各地,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于1938年2月在叶飞、阮英平率领下北上抗日,与敌人浴血奋战。在解放战争中他们英勇顽强,屡建奇功,成为我军的一支劲旅。

在这支北上南下骁勇善战的队伍中,走出了一位来自小竹湾村的优秀指挥员,他就是吴立夏。这位传奇人物后来成了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之一。

吴立夏于1912年3月出生在水门乡小竹湾大湾村。1933年冬参加农民赤卫队,不久参加红军游击队。193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在霞浦苏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吴立夏的父亲吴阿顺和其兄吴伏龙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这让吴立夏悲愤不已,也更加坚定了他革命意志。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成长,1937年11月吴立夏升任闽东红军独立师6团2连连长。

1938年2月,吴立夏奉命北上,他带领,随大部队转战皖南、苏南抗日战场,英勇杀敌,屡建奇功。在“夜袭浒墅关”的战斗中,吴立夏所在的二连担任主攻突击队,吴为队长,经过半小时激战,消灭日本鬼子20余人,俘虏伪军10余名。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宁沪线人民的抗日情绪。1939年7月,吴立夏跟随叶飞,深入虎穴,活捉伪师长、汉奸邓敬烈。而后根据他等人发出的信号,新四军部队冲进敌,全歼邓部1000余人,缴获枪支700余支,机枪40多挺。

由于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大举向“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进攻,苏南形势陡然严峻,部队奉命进行战略转移。组织决定吴立夏和团部作战参谋夏光等伤病员留在常熟县董家浜、张家浜等村庄的芦苇荡中养伤。这批伤病员共36名,主要是闽东老六团的红军战士,也有苏南当地抗敌后援会地下工作者。张家浜四周都是日伪军据点,日本兵和国民党“忠义救国军”胡肇汉等部,派出大批特务暗中查探,日夜追捕新四军伤病员为了防止暴露目标,白天同志们不敢生火做饭,只能等到天黑后,芦苇荡地下党工作人员送来熟食充饥。晚上北风呼啸,只能钻进稻草堆中取暖养伤。

当地喝茶习惯,茶馆多。吴立夏利用这一优势,以茶馆为掩护,设立秘密交通站或接头户。有一家叫“添智堂”茶馆,主人是位女性,热情大方,灵活机智,地下党从上海各界爱国人士中筹集来的药品慰问品,大都经过这家茶馆转送到伤病员手中。有一次,吴立夏和几位伤员正在“添智堂”与女主人接头。胡肇汉和敌王参谋长带着保安团近百人包围了茶馆,女主人立即将吴立夏等人和物品转移到沙奶奶家,还暗示其丈夫悄悄地放出信鸽,通知芦苇荡中的游击队。从容应对当敌人进屋搜查时,她急中生智向窗外河中扔去一块砖头,“扑通”一声,让敌人一窝蜂似涌出门去,使吴立夏等人躲过一劫。这些人物和场景后来都成了京剧《沙家浜》的素材。

由于敌人封锁,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中有些同志死于败血症,坚持到最后走出芦苇荡的只有25人。夏光和吴立夏等人考虑到阳澄湖一带百姓对“江抗”的期盼,便想在这里重建“江抗”队伍,坚持东路抗日游击斗争,得到了上级支持。于是,以老六团为骨干,成立了“江抗”东路军,夏光任司令员,吴立夏任特务营副营长,队伍从200多人发展到400多人。1940年5月,成立第三支队,吴立夏任支队长。

“新江抗”成立后,英勇作战数十次,仅半年时间,就歼敌千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打得日、伪、顽胆战心惊,人民群众则奔走相告,称颂“江抗”为“江阴老虎”。1941年皖南事变后,“江抗”整编为新四军6师18旅,人数发展到3000余人。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后来这支部队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越战越强。几经整编,到1948年升格为华东野战军主力1纵队2师4团,吴立夏也从连长逐级提升为团长。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后,渡江南下,解放上海,进军福建。

吴立夏随军入闽后,先后在福安军分区和永安军分区任职,后业地方,在国营企业和行政部门工作,1996年病故,享年84岁。吴立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践行理想信的一生“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抗日勇士名录里,吴立夏是深受人们尊敬的雄老战士之一。他戎马一生,身上22处受伤,有个子弹在他逝世火化时才见到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沙家浜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闽东红军的故事,芦荡火种,就其源头说,是闽东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红军星火。”记录片《沙家浜》摄制组如是说。从小竹湾走出的吴立夏,就是这红军星火中一束闪亮的火苗。他的名字将辉耀星空,永远为人们所铭记!饱经战火洗礼的小竹湾村,载入史册,永葆荣光!

(本文原载于《闽东日报》2021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