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0 10: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重温党史 不忘初心”专题·

理想信念绝命坚守

 

林爱枝

 

 

长征期间,为中央红军担任后卫的红34师六千多官兵,大部分是闽西子弟,一部分为赣南子弟,在湘江一战中,几近全军覆灭。以往,不论是坊间传闻,还是党史(包括地方党史)都没有很好地记载,六千多英雄官兵呀,他们被历史埋没了80年!

长征有四个出发地:江西的于都、瑞金,福建的长汀、宁化。闽西根据地是最早开辟的,是中央第一个苏区、第一个红色政权所在地。当时苏区有一首民歌唱道: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块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听来心旌摇荡、催人泪下,苏区的百姓挚爱自己的子弟兵—工农红军!倾其所有,送子弟兵出征!

长征,在闽西苏区是一阕壮美的史诗!从第五次反“围剿”就开始抒写了。

这里应该先讲讲松毛岭战役。松毛岭是中央苏区的屏障,也是红军长征的起始点。这个战役有两个战场,前战场在温坊,后战场在松毛岭,由朱德亲自部署指挥,遵循了积极防御原则,红军主力在运动中寻找敌人弱点,各个击破,有效杀伤敌人,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获得的唯一胜利。

在反“围剿”中,中央苏区东线告急,刘少奇临危受命,担任了福建省委书记,领导闽西苏区军民奋力抵抗敌人的进攻。期间,他布置了各项工作,包括精编工作人员,广泛动员扩红,坚持生产、支援前线,还发动开展节约粮食活动。在苏区各部门都开展了“节约一餐饭”活动,后方节俭,前方充实。

有专家这样说:大胆实施在运动战中,寻找敌人弱点,以待敌人脱离堡垒之机,果断出击,控制主动,歼灭敌人,堪称第五次反“围剿”的典范。笔者想循此思路,再说一句:它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很好的筹备。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的中央层面的领导,如瞿秋白,被捕遭杀,临刑前的从容、高歌,是永远竖立的巨人;又如何叔衡,年纪较大,怕自己体力不支,拖累大家,跳崖自尽。他们的生命任何时候都是轰轰烈烈的!

张鼎丞、邓子恢和谭震林也奉命留守闽西,带领红军在龙岩、上杭、长汀等12个县的广大地域上与敌周旋,尽最大能耐巩固根据地,保守革命力量。

三年游击战争中,也锻炼成长了一批干部,如邱金声、邱织云、吴胜、方方等,他们都是团长、政委,在前方带兵杀敌。还涌现了许多无畏英雄,如张溪兜、陈客嫲……三年游击战争在党和红军历史上,书写了极其浓重的一笔,其光芒足以彪炳史册。

南方游击战争,随着陈毅诗作《梅岭三章》的发表,更为世人知晓: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字字激越,句句壮怀,将军豪气,永久回荡!

闽西老区20年红旗不倒,一直高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里走出了千千万万的共和国士兵、将军、元勋,仅在册的烈士就有24151人!

这里应专门讲讲当年的龙岩县(今新罗区),它是中央苏区县、红军的故乡。当年,在龙岩县打响了福建武装暴动第一枪,是全国较早创建红军的地方。后田暴动后,成立了闽西第一支红色游击队,使闽西革命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阶段。邓子恢、郭滴人在后田暴动后,即领导土地革命,成为“土地革命之先声”。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都在龙岩开展过革命活动。

长征开始了,新罗儿女有3000多人踏上征途,从前锋开路到后卫阻击,从政工宣传到后勤救护,血战湘江,强渡乌江,爬雪山,过草地,都有他们不屈的身影,抒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罗元发,时任红军团政委,奉命抢占湘江渡口,担任掩护渡口任务。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奋力指挥战斗。全团官兵牺牲过半,最后完成了阻击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大校军衔。

邱金发,长征时,他是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的一个连指导员,他与其他战士共22人先遣过江,迅速占领对岸前沿阵地,保证大部队顺利渡过乌江,被称赞为“22个红色英雄”,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大校军衔。

王金珍,是通讯干部,在长征路上,他所带领的侦讯队出色地完成了侦察路线、掌握敌情和开路、通讯的艰巨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黄椿梅,长征中,参加掩护最后一支部队过湘江的战斗,血战四昼夜,被敌包围,队伍被打散,他和几个人被民团扣押,后押回漳州,经保释出狱。如今被评为革命“五老”人员,安享晚年。

还有郭滴人、陈明、张仰、谢小梅、曹菊如、林忠照、郭延万、张清海、郑金旺等等都是长征参与者,涵盖了宣传报道、经济工作、机要技术,他们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他们各自的贡献。

再说说以闽西子弟为主的红军34师,该师也有众多新罗子弟。

1934年11月,中革军委命令红军分四个纵队,从广西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并命令红34师担任整个中央红军总后卫:“坚决阻击尾随之敌。”

情势难以言状的严峻,34师的官兵们怀着拼了的坚定信念,艰苦决绝地且战且前进。很快地抢占了湘江的渡河点,第一方面军的部分先头部队渡过了湘江。但后续部队因山道狭窄弯曲,辎重过多,行动缓慢,比原定计划迟了两天才到湘江边上。

中革军委的李德,并不了解中国情况,却坚决要打阵地战,抛弃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在红军官兵中引起很大的不满。但命令是中革军委下的,只能服从。

待中央红军撤到湘江边,敌人已布防就绪,红军落入了他们的窠臼,唯有强渡!可想而知,在密集的炮火中,强渡就意味着前面的战友倒下了,后面的紧跟着向前冲!

不朽的红军犹如神兵天将,他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奋力前进,经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咸水等无数次战斗,阻击了数十倍于自己的优势之敌。经过七天七夜的鏖战,全师仅余200多人,且弹尽粮绝,疲惫饥饿,虽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谈何容易!他们离渡口还有70多千米的路程!通往湘江渡口的所有道路已被敌封锁,且渡桥也已被红军战士按命令、按计划炸毁。

34师成了被滔滔江水阻隔在湘江东岸的无援孤军!但他们豪气犹存,信念盈胸,振奋精神,背水再战,向着红军行进相反的方向,在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的组织指挥下,寻求突围!

在突围路上,在抢渡牯子江时,陈树湘师长被击中腹部,身负重伤,被敌抓捕。在被押往道县县城的路上,陈树湘忍着剧痛,从腹中抠出肠子,将其绞断,壮烈牺牲,时仅29岁!

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人,而34师几乎全军殉职。

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看过几次《长征组歌》的演出,从中深深体会到长征路上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长征不啻开天辟地、从未有过的故事。走过二万五千里,经11个省份,翻越18座大山,抢渡24条大河,走了一年,到达陕北吴起镇。

毛泽东同志与红军官兵一起,爬雪山、过草地,吃尽千般苦,历尽万般难。但他是乐观主义者,意志坚如磐石,一路赋诗填词,抒怀自己,鼓舞大家。尤其是《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人以极其豪迈的胸怀,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抒发了十分高亢的情怀,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把这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胸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雄师夸耀到了极致。他还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到达陕北不久,毛泽东同志专门致信、致电红一方面军参加过长征的同志:“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过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

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英雄,纷纷执笔书写,共有一百多篇,经整理编辑,最后以《红军长征记》为书名出版,为万里长征首次存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3年提议召开了又一次古田会议,他说:“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时,总书记又说:“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须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务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今天,我们已经“走到再光辉的未来”,而古田会议的再次召开,就是为了“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笔者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触这个题目,6000多名闽西、赣南子弟呀!他们高尚的情操,笃定的信仰,异乎寻常的勇敢,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唯有倍加点赞他们!发扬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凝铸的精神!

(本文原载于《烽火回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