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11: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熊慎端 方晓萍

红土地引新客

——武夷山市巨口村巡礼


红军井

在武夷山老林中,有一个古村落,叫巨口村。村子里有一座建于明未清初的石拱桥。桥长19米,跨度17米,拱高10米,宽5米,为福建省单孔跨度最长、最高的石拱桥。该石拱桥又称“红军桥”。游客三五成群来到石拱桥上,仰望天空,俯视溪水,纷纷在夕阳照耀下,定格镜头,留下美丽的剪影。桥下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村民在这里洗衣物,或担水浇菜,充满欢声笑语,一片农家祥和景象。

巨口村还有明未清初建筑的古民居几十幢。古民居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形成别具特色的建筑群。村里保存的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当年巨口村许多石雕大户人家,以茶谋生,因茶而富,大批茶叶通过九曲溪竹筏下行,转道陆路,销往海外,享有盛名。现在,巨口村还遗存许多传统的制茶工具,佐证这里的产茶历史。

就是这样一个古茶村,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了革命老区基点村,与红军,红色政权紧紧相连。它以独特的红色文化遗迹,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巨口村,包括田头自然村在内,距星村镇政府和九曲溪竹筏码头起点仅5公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是中共建阳县委、西南战区委员会所在地,驻扎着红军一个教导团和一个独立营。当年红军办公、居住、训练场所以及使用的水井、常走的拱桥等,至今仍保存较好。村内许多院墙上还存留大量红军标语且清晰可见,为目前武夷山市境内发现红军标语最集中、保存最好的村落。

红军桥

据史料记载,1929年10月,闽北红军五十五团成立后,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全县广大青壮年积极要求参加红军。1930年7月,中共崇安县委以星村区新参军的船工和纸工为主体,成立红军教导团,团长由陈耿兼任,全团1000余人。

1930年10月,闽北革命根据地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红军教导团和五十五团共1500多人,开赴赣东北苏区,编入红十军。1935年2月,为加强对崇安县西南部等区域革命斗争的指挥领导,经中共闽北分区委批准,在星村区巨口村田头自然村成立中共西南战区委员会,书记为汪林兴。

战区下辖星村、曹墩、浆溪等区委以及崇安的星村、桐木、曹墩、汀浒和建阳的莒口、将口、麻沙等几十个乡村,它既是党政机构,又是军事指挥机构,西南战区委员会下辖一个独立营、两个连。1930年10月,中共建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从各地武装民众队中挑选精干人员,组建成拥有百余人的建阳独立营。由于叛徒破坏,中共建阳县委机关分别于1931年12月和1933年8月两次迁入田头村。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闽北苏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围攻,闽北进入3年游击战争时期。巨口村是当时的南部指挥中心。

长期的革命斗争,不仅在田头村留下许多革命活动的遗迹,而且孕育出许多英雄人物。陈耿与汪林兴就是其中两位。

陈耿,原名浩源,号硬石,崇安县黄土村程家洲自然村人。1924年投奔革命中心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排长。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脱离国民党军队。1929年底,闽北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成立,陈耿任团长。1930年5月1日,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陈耿被选为苏维埃执行委员、军事委员会主席。1930年7月25日,陈耿组建红军教导团,兼任团长。1930年10月五十五团和教导团编入红十军后,陈耿被调往赣东北,历任红十军第八十二团参谋长、仲发学校军事部长、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五分校教导员。1932年冬,闽浙赣省军区成立,陈耿任军区武装部第一科科长。陈耿调赣东北后遭到排挤,1932年王明“左”倾路线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肆虐,在肃反扩大化中,陈耿被错划为“改组派”,1933年9月被捕杀害,时年28岁。

汪林兴,崇安县上梅乡岩后村人。1928年参加上梅暴动,先后任中共崇安县白水区、大浑区区委书记,崇安县苏维埃政府军委主席兼赤卫营政委、崇安县委书记。1932年底,率700多名青年游击队员组成运枪团,越过敌人多道封锁线,徒步从中央苏区江西黎川取回一个团的枪支,被闽北分区委授予“模范团”称号。1933年9月,调任中共建阳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委。1938年2月,闽赣区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开赴皖南前线抗日,闽赣省委也改为闽浙赣特委。汪林兴任特委组织部部长,以新四军三支队副官兼崇安留守处副主任的身份,继续留在闽北组织抗日。1938年6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决定闽北、闽东和闽中党组织合并,组成中共福建省委,汪林兴任省委常委、省委民运部长兼闽北特委书记。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汪林兴率领游击队转入高山密林坚持斗争。1944年8月,在江西铅山峨眉坂村购买粮食时突遭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6岁。

革命先烈陈耿、汪林兴,为了闽北人民解放事业而献出生命,他们的精神感天动地,他们的丰功伟绩与世长存。如今,当年还是儿童、现在已进入高龄的村民,仍生活守护在古老的民宅内,安享晚年。而作为老区后代,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继续前进,在烈士当年战斗的红土地上,努力奋斗,谱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西南战区司令部和红军教导团团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