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亮
——诏安红星革命老区印象
红星乡梅园
诏安县乌山脚下的红星乡是革命老区。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在这里点燃革命烈火,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初,中共饶和埔诏县委从秀篆一带转移到乌山地区活动。为了把乌山与周围几县的游击区连成一片,1935年10月,中共闽粤边特委委员何鸣受命到乌山“十八间”召开会议,决定组建中共云和诏县委,开辟云和诏革命根据地,同时,对红三大队、特务大队、卢秋桂短枪队和闽西红九团邓珊部在红星北蔗村寨内埕公厅进行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粤边独立营,营长邓珊(后卢胜接任)、政委贝必锡(后吴金接任)。中共云和诏县委和闽粤边独立营成立后,大力发展党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先后以梅林、仙人石、公田、北蔗、进水等地为中心,打击地主豪绅反动势力。1936年间,他们三次打退了国民党中央军八十师和粤军一五七师、保安团和地方民团对乌山根据地的围剿,乌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壮大。从此,红星乡成了闽南大地上一颗闪闪发亮的革命红星。乌山的一处石壁上还镌刻着当年中共闽南地委书记卢叨写的诗句:“大地神州处处花,疮痍满目旧中华,燎原星火铿锵志,石洞茅寮是吾家。”字里行间抒发出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乐观主义精神。如今,在“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尚有红军战士和革命先烈所留下的衣物、枪支等文物,它们在默默地叙说着当年那段艰苦却不寻常的历史。
坪林村,是红星乡革命老区基点村。抗日战争年代,这里一直是中共云、和、诏三县革命武装的重要据点。1949年10月20日,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一中队”的指战员与中共云、和、诏县委及地方武装的同志共120多名,在私塾学堂举行南北干部会师大会,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第六地委的指示,宣告中共诏安县委、诏安县人民政府成立,武克任县委书记,李亚伟任副书记,张振福、李振经任县委委员,张振福兼任县长;李振经兼任副县长。随后一个多月,县委、县政府在坪林村私塾学堂举办了干部训练班,完成了县、区干部配备以及进城接管各项的准备工作,为诏安的解放并顺利接管政权做好了思想、组织的保障。现今,偏僻小村,传承着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焕发出秀美乡村建设之朝气。
“光裕堂”,是坪林村一座“县衙”。之所以称它为“县衙”,是因为当时中共诏安县委、诏安县人民政府在此办公。它在村子里显得特别气派。可惜经不起岁月风雨的剥蚀,早已残破不堪,仅剩下石库门在原地挺立。2014年起,历时13个月,当地政府在旧址修复光裕堂,于2015年9月竣工。如今的光裕堂场地开阔,绿荫蔽天。屋后群山怀抱,层林叠翠,山花烂漫,山泉叮咚。堂内除了供黄氏先祖神龛外,还陈列有上世纪40年代红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宣传图片,以及诏安县委、县政府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第一任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个人资料、会议记录和原始照片等文物。从墙上挂着的一张已经发黄旧照片和那张会议记录,可以清楚知道:1949年11月13日上午,武克、振福、振经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诏安解放指日可待,要“准备入城接管,征借粮款和开展政治攻势”等等。会议还作出决定:1949年11月19日召开区干会,并对与会人员,包括伙夫、粮食、柴火、蔬菜供应等事务准备,都做出了相应安排。
红星乡不仅是革命老区,还荣获“中国青梅之乡”称号。龙眼和芒果也不少,处处散发着浓郁清香。如今,这个乡实现了通电、通公路、通自来水,建起卫星电视转播台,各村铺上水泥路,盖起新楼房。一个青山环抱、空气清新、宁静秀美的山乡正在崛起。
乌山革命老区一角
卢叨诗刻
美丽的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