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8 14: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周宇清

辛亥革命先驱者

——《苏报》馆主陈范



陈范像


陈范(1860—1913年) , 字叔柔、叔畴,号梦坡、瑶天等,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

陈范接受了几年正规的封建教育后,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取得功名,谋得个一官半职。开始差强人意,中了秀才,但接下来竟是“累试不第”。直到1889年才中了乙科举人。1891年就任江西铅山知县。

1895年,铅山县的河口镇爆发了一起教案——河口教案。事发后,陈范被弹劾落职。1897年,他来到上海谋生。一日,从朋友处得知,《苏报》欲出售,正在寻求买主,考虑到自己对文字工作的兴趣,心想买下它,尝试一下办报。

《苏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二十六日,日刊,是一家日本商报纸。该报因销售不畅而亏折日多,1898年出售给了陈范。陈范接管《苏报》后,摘去了外商的牌子,将它变为中国人自己的报纸。陈范的妹夫汪文溥、儿子陈仲彝、女儿陈撷芬也赶来报馆帮忙。

此时正值戊戌政变后,舆论普遍低调,即使是上海租界也是如此,陈范不为时局所动,一改其原先的平实内容和陈腐气息,毅然坚持维新立场,倡导立宪保皇,乃至“时人多以康党目之”,连连受到了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称赞。但是,《苏报》一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一是稿源匮乏,其次是销售不畅,有倒闭的危险。为了改变了《苏报》的命运,陈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此时正值1900年夏,唐才常、林圭等人在上海组织正气会,“务合海内仁人志士,共讲爱国忠君之实,以济时艰”, 陈范参加了这个会。这次会议与随后急剧变化的时局对他影响很大,从而及时地进行了自我思想调整,由保皇、勤王而渐趋激进。陈范思想的转变,促使《苏报》的政治态度也悄然发生转变。

苏报报头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4月,由蔡元培、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共有会员100多人,陈范也是成员之一。中国教育会成立后,于11月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成立了爱国学社。爱国学社教员蔡元培、吴稚晖、章太炎等7人轮流每日为报社写评论,并发表爱国师生言论。比如,从1903年2月起,《苏报》特辟《学界风潮》一栏,将各地学堂中的腐败黑暗现象公之于众,赞扬进步师生的抗争。这样一来,《苏报》大为世人瞩目,不但稿源不成问题,而且销售量也节节攀升。到了1903年5月27日,陈范正式聘请爱国学社学生章士钊为《苏报》主笔时,“《苏报》迅速向辉煌的顶峰攀升”。 6月1日,章士钊对《苏报》进行了大改革, 使得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充足、精练,论说的分量重了,战斗性更强了,几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众家报林之中。6月7日,章士钊在《苏报》上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矛头直指满清大吏。陈范对他赞扬有加。 陈范心存革命信念,他对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十分仰慕,但只闻其名,并不认识其人。这时有个镇江人叫钱宝仁,自称是“孙中山”,刚从日本秘密返国“策动革命”,陈范对此“深信不疑”,让他到苏报馆工作,甚至于“一切革命策略,惟钱宝仁之马首是瞻,不自违异”。吴稚晖、蔡元培两人看出了此人的虚假与不可靠。可是,陈范却不以为然。

《苏报》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澎湃的激情、犀利的文笔,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和章太炎批驳康有为的政论文等一系列有着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将革命声浪发挥到极致。

《苏报》如此的张扬和无所顾忌,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震惊和仇视,清统治者再也不能容忍了,决定向《苏报》下毒手了。1903年6月2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派遣江苏候补道俞明震到上海,要他联络租界当局共同查办爱国学社和《苏报》。陈范接到警告后,根本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6月26日,竟刊出文章《论江南陆师学堂指退学生为革命党事》,指名斥责俞明震。27日、28日又连续发表了言词激烈的文章,抨击清廷,声称“革命之事不可一日缓”。 29日,更是登峰造极,将章太炎驳康有为的长文摘录一段,冠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的标题发表,矛头直指清朝皇帝载湉,斥之为“小丑”。清朝当局忍无可忍,查封了《苏报》,并通缉陈范,制造了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案发后,陈范在友人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先到东京后又到了横滨。在横滨山下町寓所,陈范终于见到了心仪已久的革命巨子孙中山先生。孙中山革命的见解,使他很受教育和鼓舞。

1904年(光绪三十年)冬,冯自由、梁慕光、胡毅生等人在横滨组织洪门三点会,陈范携其二妾和女儿陈撷芬与会,并加入了该会,投身到革命的实践中去了。后来,洪门策划和参与多起武装起义,陈范积极奔走,为武装起义募集资金,声援国内的反清斗争,为革命做了不少事情。

1905年夏,陈范经香港回到了上海,谁知这一回来,陈范竟是自投罗网。清廷将他逮捕了。陈范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多时间,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出来。1906年秋,陈范出狱,移居浙江温州,过着居无定所、飘泊不定的生活。

1907年5月22日,潮州黄冈驻军搜捕革命党人,黄冈革命党人被迫仓促起事,占领黄冈,湖南也受其影响,醴陵县令汪文溥准备乘机兴兵响应,陈范将新军协统定兴人刘玉堂介绍给汪,说:“此勇士,缓急可用。”可惜,这次黄冈之役由于清军大举进攻,起义军装备落后,粮食又不足,与敌军激战后,死伤惨重,最后归于失败。汪文溥也因准备响应而事情败露,被捕入狱,陈范与史良辗转营救。

1910年5月,陈范患上了严重的足疾,一百余日不能移步,疾病的缠绕、内心的煎熬,使他心力交瘁,几乎死去。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未能忘天下事”。1911年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起义响应。10月22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新军攻打长沙,成立了湖南军政府。不料随后发生了兵变。 1912年3月,陈范离开了湖南回到了上海。

1909年,柳亚子等发起成立了南社,陈范毅然加入。此后,陈范与柳亚子等写出了许多抨击反动统治、悼念革命先烈、缅怀民族志士的诗歌。1912年6月,陈范又与柳亚子、高天梅、叶楚伧、李叔同等15人发起组织了国学商兑会,出版旨在保存国粹、振兴国学的刊物《国学丛选》,并于1912年9月发行。

上海光复后,陈范重操旧业,任《太平洋报》笔政,怀着对民国的美好憧憬,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1912年7月,陈范应北京《民主报》社的邀请,赴京任该报编辑。在京期间,陈范发起组织了国学商兑会分会,希望通过分会的创立,壮大南社和国学商兑会的影响。在陈范的努力下,许多向往革命的男女青年加入了该会。

后来,陈范与时任《民主报》主笔的景耀月政见不合,同时又因水土不服,回到了常州后又到上海。接下来的日子里,陈范几乎全是在贫病交加之中度过的。 在陈范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仅靠写诗文和小说换取养老之资,聊免饥寒。

1913年5月16日,一代报人陈范在贫病中与世长辞,结束了他坎坷凄凉的一生,终年54岁。死后竟“无以为殓”,靠着亲友的捐赠,才将其遗体装殓,置棺于上海西门斜桥之湖南会馆。获知陈范去世的消息,柳亚子写了一首《哭蜕俺》诗悼念他。诗曰:

少年揽辔志澄清,垂老中原未厌兵。

伐鼓撞钟天下计,破家亡命劫余生。

元龙豪气销难尽,杜老文章晚更成。

叹息万方多难日,放翁家祭若为情。

24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对陈范“特予明令褒扬,用彰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