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0 09:1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戚继光和闽东古城堡



戚继光像


(一)

历史上的所谓名将虽然不多,但戚继光肯定是一个。这位抗倭英雄是闽东人民的恩人。今天,宁德市区尚有继光街、继光公园、戚公祠。每每伫立继光公园那尊戎装跃马的雕像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铭文前,人们总能感受到400多年前闽东大地的腥风血雨……

明朝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嘉靖年间,简直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后人评述嘉靖几十年的所为,就是既不嘉也不靖。清朝的《福宁府志》和《福安县志》、《宁德县志》等载:嘉靖三十四年,倭从浙江来,蹂躏福宁州。此后,无岁不犯州境。沿海民居,焚毁一空,春天燕子北翔,找不到旧窠,把新窠都构在树上。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廿六日,倭数千攻福宁州城,兼旬不克,乃西向攻福安。福安升平日久,家无戎器,库无硝磺,败铳朽弩。贼兵多至万余人,四月初五城陷,初九日倭去,男妇死者三千余,驱而去者七百余,溺水坠崖死者难以计算。嘉靖四十年七月廿二日,宁德县城失陷,男妇被害和投水自尽者不可胜数。贼据城九天,官舍民房,库藏卷档,故家书籍,都化为灰烬。十二月又来,烧毁余屋,全城夷为平地。四十一年,驾数十只大船还日本,男女被掳去了几千人……

闽东形势危急,福建形势危急,戚继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走到历史前台,并与闽东人民有了血肉牵连。这位军事天才,最初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还是世袭的,嘉靖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防倭,并升为宁绍台参将。

戚继光过人胆识在于,要求总督胡宗宪批准他招募训练一支新军。按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分析:“政府已深切理解事态严重,故不得不批准组织新军计划,并加征新税作为招募和训练费用。”几经周折,戚继光在义乌招到了理想中的强悍之兵,训练出一支4000余人的戚家军劲旅。义乌今乃全国甚至全世界声名远扬的小商品城,仅国外驻此的办事处就有五六十家,商品经济意识自然浓得化不开。但义乌人同样为城市保留并扩建的“戚继光纪念馆”感到自豪,津津乐道着戚家军的王牌是义乌人。戚继光招募新军标准极严:“凡城居不用,打过败仗的不用,录过吏役的不用。”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中旬,戚继光率部6000人从义乌出发,七月二十一日在温州乘船南下,二十五日在平阳县登陆,经古官道过闽浙分水关,二十八日抵福鼎境内,第一次踏上闽东的土地。一路上“号令金石,秋毫无犯”,福鼎桐山堡的老百姓曾“以手加额曰: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所至箪食壶浆,争相馈饷。”八月初一入福宁州城,休整三天,而后披荆斩棘向宁德进发,初七到宁德县城废址。

行军路上,戚继光与随行的浙南文士叶某的谈话十分经典。叶问:将军的部队是怎样训练的?平时为静,战时为动,这一动一静如何融为一体?看到您安闲自在,像太平无事一般,难道您心中没有半点杂念,没有一丝畏难惊怖的情绪?戚继光笑着回答:予终日纷纷,心里头无个人的恩怨,有的是民族的悲欢、国家的安危。临阵战之时,内心只打算着如何克敌制胜而置生死于度外,做到全无杂念,毫无顾虑。

一支部队训练到如此炉火纯青,能不成为所向披靡的铁军吗?一位将帅有如此高风亮节,能不成为一代名将吗?于是闽东的横屿之仗就成了戚家军入闽的第一场生死之战,第一场胜利之战。

宁德县城东北十里,有地名漳湾,漳湾之东,海中有横屿,与大陆十里之遥。倭寇以横屿为天险,在屿上筑木城,作为四出劫掠的顽固老巢。

朱维斡教授的《福建史稿》对此描述十分生动:八月初九日早晨,全军在海边集合。南塘(戚继光号南塘)激昂慷慨地誓师:兄弟们,横屿就在面前啊!海潮退了,我军要赶紧过海。必须迅速消灭敌人,才可以在屿上站住。到了下一次退潮,我军才有归路。像晴天霹雳一样,全军呐喊起来!我们千里远来,所为何事?怕什么倭寇!

每个将士背一束稻草,把稻草铺在泥泞的滩涂上面。走了一会儿,鼓声暂停;稍为休息,又听着鼓声前进。第三次休息后,就在横屿登岸了!

倭寇在山前摆成阵势,我军背水作战,有进无退。两支先锋队奋勇直前,前后夹攻,鏖战激烈。仅三个时辰,攻破倭贼木城。生擒90余寇,斩首2600余级,救回被倭寇掳去的宁德民众3700余人。

横屿大捷后,戚继光领军南下,于是有了福清牛田之捷、莆田林墩之捷。戚继光班师回浙后,倭寇肆虐福建沿海。闽东的寿宁县城于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沦陷,“伤害男妇,不可胜记。”福建人民再一次陷入危难之中,随着形势的恶化,福建巡抚游震得无法应对,在乞休前做了一件好事,即保荐俞大猷为福建总兵、请升戚继光为副总兵,移守福宁。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副总兵戚继光率兵第二次入闽,在连江取得马鼻之捷后,再次转战闽东痛击倭寇。在宁德县城沦为废墟将近十年后,避乱人民才扶老携幼回城居住。

知恩的闽东人民至今还口口相传着戚家军抗倭的种种传说,沿袭着与之相关的独特风俗。

在闽东沿海的滩涂上,经常可看到讨小海的渔民使用“土橇”,即用一块长六七尺、宽约一尺的木板做成,底光滑,前方稍翘,两旁有扶手,人蹲板上,一脚蹬泥,轻捷如飞。渔民们用它下滩涂抄蟹钩蛏、捕鱼捉虾十分管用。这土橇传说是戚公抗倭时召集当地能工巧匠制造的。

闽东沿海村镇,至今还保留着中秋拖石和火炬的风俗,传说也和戚公抗倭有关。那年中秋节,为麻痹横屿之敌,戚公在漳湾组织闹中秋,一队队军民,手执香球、火把,由高灯、响器前导,用渔船上的缆绳绑上一块块大石头,在街头街尾来回不停地拖,发出隆隆的声音,与锣鼓、炮灯、呐喊声连成一片,热闹非凡。横屿之敌得知戚公军民欢度中秋,松了戒行,也饮酒猜拳过起节来,不料中了戚公的拖石计。

闽东乃至福建,有一种小吃叫“光饼”,它是戚继光部队用绳串起挂在身上的干粮。但凡闽东人,只要开始长牙齿,就开始吃光饼,听戚公抗倭的故事与光饼的来历。

我想:一种风俗和一种传说的结合,是人民群众自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民心所向,是千古口碑。

1563年戚继光被任命为福建总兵,此时,他早以抗倭常胜将军闻名于朝野,戚家军威震海内。可以说,我国200多年的倭寇大患,在戚继光手上得以解决,至此,日本各岛的来犯者,才承认在中国的冒险没有便宜可占。1569年戚继光升任蓟州总兵,这是负有防御京畿安全的重任,此间,他得到人称“明朝第一位政治家”张居正的赏识。但张居正死后才7个月,戚继光就被调任直至革职。有人提醒万历皇帝,戚继光是伏在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除张居正别人无法节制。万历十五年(1588)严冬,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交迫中去世。这是封建王朝文官体制下的悲剧,武将的结局必然走不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

戚继光塑像


(二)

与抗倭相伴而生的,是闽东大地特别是沿海乡村的古城堡。据乾隆朝代李拔的《福宁府志》记载,有58座之多,如果把这些如珍珠般的古城堡串连起来,当年就如一条盘山镇海的巨龙,构筑起闽东海疆的坚固屏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为了抵御倭寇,福建沿海设置五卫指挥使司,“福宁卫”就是其中之一,地址设在当时的州治东(今霞浦县),卫城新建城墙周长达3000米。卫下属设千户所,同时还设置了水澳、大筼筜、清湾、高罗、延亭、松山6个巡捡司。卫所之下再设立墩台,派人瞭望,如发现倭寇,夜以举火、昼则焚烟为号,福宁当时有这样的烟墩36座。同时,还建有3座水寨:烽火门、南日山和浯屿。

卫所建城,巡司建寨,又有星罗棋布的烟墩,按常理说是固如金汤。建立初期,可能确实可行,随时间推移,嘉靖年代已是蔽陋百出。如借口设在岛上的水寨地点孤远,风涛汹涌而迁往岸上,实则是将士惮于过海,军备松懈。又如屯田体制崩坏,造成卫所饷源枯竭,军备失修,城防衰败。再如明朝将弁世袭,子弟养尊处优一代不如一代。

随着倭寇烧杀虏掠日益猖獗,闽东沿海掀起了一场修建城堡的运动,以此作为防倭抗倭的屏障。史料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钟一元为福宁知州,拓建西城,工程才告竣而倭来;三十七年,柴应宾为知州,重建雉堞,修完而倭大至。这两战,由于修建了城郭,倭寇终未能攻下。

福安县城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沦陷之后,知县卢仲亡羊补牢,把北山龟颈围入城内修建,翌年四月告竣,之后倭寇再犯,虽来势汹汹,却是难于攻下。

不仅沿海,就连山区的古田县,也因修建城郭,免于倭寇侵犯。辛竟可的《古田县志》载:古田离海数百里,本地人民以为寇不会来犯,知县唇焦舌燥劝谕城中富户,倭寇贪暴,志在金帛,说他们不会来,能有什么保证?于是登记富户,分三等出钱,建敌楼增城垛,嘉庆四十年倭寇兵临城下,攻城五天,终于失望而去。

这些州县主官,有的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的亡羊补牢,措施得力,可谓是在其位谋其政。但这些城郭如今均已灰飞烟灭,现在我们环视闽东大地,倒是星星点点散落在乡村的保留尚好的古城堡多达几十个,其中霞浦县东冲半岛东侧的大京古城堡是至今保留最好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京,原名大金,传说曾有过路客人在此失落黄金,村人拾金不昧,赢得失主赞之“誉比黄金”。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为抗倭,下令设置海防巡检司千户所,大金名列福建12个千户所首位,于是在此兴建城堡“崇墉屹立,不亚小县之城”,城周长2800多米,高7米,辟东西南三门(北面依山不设门),外门砌石缝隙皆以铁水浇固,城外凿护城河。城上遍设商铺、敌台、炮位、装备周全,壁垒森严,起到了“执福建之喉舌,固福宁之屏藩”的作用。

城堡内主要街道均以青石板铺设,宽达7米,并建有4个街亭,开凿4口八角大井。民居建筑也大体整齐划一,至今仍保留明朝建筑风格,井水依然清冽可供饮用,由于城堡与西安、南安明城墙以及我省崇武古城都是同时产物,当地就流传“洪武帝要在这里建临时帝都”的说法,大金之名也就改为大京了。

登城堡而四顾,城门口几株百年古榕沧桑如老者,城墙上青苔爬着青苔,城郭内斑驳的乌青瓦屋顶仍有炊烟袅袅。远处浩浩大海、星星岛屿,这是一个神奇造化的地方,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海市蜃楼奇观,明人的《长滨琐语》记述:“万历癸卯(1603)二月,大京海外忽然起一山,浮水南下,延袤约百余里,其中峰峦林樾、宫室、楼台历历可数”。

距大京不远处有个传胪古城堡,明正德九年该村人民林遂登进士第,殿试名列第四名称“传胪”,从此该村被人叫“传胪村”。根据《林氏家谱》记载,传胪城堡建于嘉靖二十四年,周长640米,高5米,座基宽5米,墙顶宽3.5米,城今存西、南、北三个城门,古堡保存尚好。

乡村的古城堡大都由当地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修建的。史料记载当年戚继光“奏准始沿海各乡筑堡自卫。”福鼎市桐城街道的玉塘堡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城堡。玉塘村本为夏氏聚居地,为抵御倭寇来犯,嘉靖三十九年(1560)夏家集资兴筑城堡,城堡周长700米,高6.7米,顶宽3米多,原设计为东西南北四门,因建筑北门时,失一石匠,夏家认为不利而闭塞。原城门顶上建有城楼,并环以女墙,现城楼和女墙均已不存,但城墙仍保存较为完好。城内民居,建筑古朴,山墙形势多变,富有特色。西门外现有一潭深水,水碧靛内,堡内民妇不改沿袭下来的习惯,依然喜欢在潭边浣衣。北边城墙依山而建,山上多植枫树、乌桕、毛竹,晚秋时节,霜叶与修篁相间,红绿交辉,玉塘秋色因此成为著名的“桐城八景”之一。

福鼎太姥山下的潋城古堡也颇具特色,它是嘉靖年间由该村杨、叶、王、刘等家族为抗倭自保,分段兴筑而成的。城周长1127米,高5.7米,有东西南三门,南门口有一株百年古榕树,如一守城老将军。城堡至今保存尚好。该村近年来确认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所幸的是没有拆古堡,而是在旁边易建了一个别墅式的新村,还在村头栽种了一株古榕树。新老两村相依,一个古朴厚重,一个现代时尚,倒也相得益彰。

距潋城5公里便是秦屿镇,那是一座闽东历史英雄城。嘉靖十七年,由土司陈登领导倡建,修筑了福鼎当年最大最长的乡城堡,光城门就有7个。与戚继光同时期的抗倭将军黎鹏举、俞大猷多次屯兵于此,转战南北海疆。现城堡只残余靠海岸的一段,虽只是一半断垣,却很坚固,仍可作为防潮之用,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历史古迹。嘉靖三十五年,倭寇一万余人侵犯秦屿,秦屿人民在当地人程伯简率领下奋起抵抗,青壮年守卫在前,弱者次之,连妇女也盘起头发运石送饭,程伯简还设下巧计“铳矢并发”,与倭寇展开决斗,迫使“倭乃宵遁”。可是程伯简却“中矢石死城上”,“共难四十余人”。后人在古城堡的小东门城门旁,面对当年倭寇袭击城堡的集结地,建“忠烈庙”,面积近300平方米,堂宇古朴,建筑精美,前些年还进行了翻修。

像秦屿这样有过英雄历史的城堡还有许多,像程伯简这样的抗倭忠烈之士还有很多。《福宁府志?忠节》记载的壮烈牺牲的人士就达数十人。他们有的身担一官半职,有的是读书人,但更多的是一介平民,均能“疾风所加时呈劲草”(清福宁太守李拔语),他们筑就了血肉之躯的古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