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11: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莱笙


红军史上第一道电波

黄莱笙

真的?我双眼一亮。受命采写建宁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题材,有些犯愁,前些年涉猎过这个故事,但是,建宁溪口相关遗址已坦荡无存,文学写作嘛,总得有点儿现场感,特别是涉及历史素材更不可以靠想像来虚构。我寻到三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求教,不想此公哈哈大笑说,来得正好,刚刚恢复,刚刚恢复,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组建时的遗址,这么重要的革命文化遗存,又是我党保密战线重要历史事件,怎么可以一直留空呢?已经重建好了,修旧如旧,你去看看?

于是,我在福建武夷山脉庚子冬月第一场雪的次日,来到了被称为我军无线电通讯事业发祥地的建宁县。县文旅局、文联和反“围剿”纪念园相关负责人领我走进现场。

重建的遗址在建宁县城西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此留有许多重要历史踪迹。从毛泽东当年亲手挖的西门莲塘穿行,走了一小段坡路,就看到小山包上有两幢老厝,那便是杨家屋和青云阁了,杨家屋是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旧址,青云阁是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

我们先抵达杨家屋,看见这座单层木结构房子的大门上方悬挂着福建省委机要局等一些机构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牌匾,走进屋子,里面已经布置成了展厅。正门左侧是“红军无线电通讯纪念馆”字样,右侧是原中央苏区范围位置图,中间是展厅前言。前言说:无线电通讯被毛泽东称为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建宁在红军无线电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发祥地,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建宁组建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在建宁县和南丰县康都镇等地接续举办了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并在建宁与兴国之间实现了红军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互通,之后无线电通讯不断发展壮大,为红军革命事业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红色电波从这里传向全中国。绕过这个前言展板,走到屋内,天井上方是大堂,有一些红军人物塑像,是对当年无线电总队的场景还原,左右两组共六个厢房,被布置成了四个单元的展室,展示无线电起源、红色电讯创建与发展的系列历史事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文物陈列,琳琅满目。出得杨家屋,再行一个坡,拐弯就看见青云阁了。那是一座砖木结构三层方形塔楼,外墙红幅,上书“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旧址”,塔楼里面逐层展示了一些红色电讯故事,有人物塑像、场景再现、图文资料、模拟物件、声控装置等等,还融入了一些现代通讯事业发展元素,在故事的领略之中寓有知识拓展。

县里的同志告诉我,由于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道无线电波是在建宁发生的,所以,各方面对建宁恢复重建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旧址的呼声很高,因此,这两个旧址刚刚重建完工,就很是招惹眼球。

“那么,包括我这对近视眼喽?”我打趣道。他们在寒风中热情地帮我介绍情况,认真回答我的疑问,透着一股子历史虔诚劲,着实令人感动。

“呵呵,大老远来,我们很高兴。”负责人接着说:“开国十大元帅,有八个在建宁生活战斗过,这个山包是当年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正在演变成红色经典参观地带。”

我们的话题切入到对一些资料的理解。

我读过一些红色史料,比如,中共党史出版社的《福建中央苏区纵横》(建宁卷),《党史天地》1996年第5期的《我军无线电通讯的创建和发展》(阳振乐),《福建史志》登载的《浅谈建宁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的创建及精神价值》(付宏伟)等等。本以为这些学术文章都是概念诠释,不料内里却有大量的事件描述。有意思的是,许多文章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一个共同的红色故事,运用了同一种历史资料,那就是当时的报务员、解放后授少将军衔的曹丹辉同志的日记:“6月2日,晴,于建宁城。…… 下午七时,收到江西兴国总后方办事处发来的电报,收报时杂音很大,但我们终于抄下来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啊!每个报务员都万分兴奋。”正是这则毛笔手书的日记,以最真实原始记录的史料面目,佐证了建宁县在我党我军无线电通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对头对头,你知道这则日记外围还有一些故事吗?”

“怎么说?”我大感兴趣。

“蛋,还有肉!曹丹辉被奖励的故事,建宁记录的延伸。”负责人眉飞色舞:“资料记载啊,后来,红一方面军从建宁开赴江西,曹丹辉又在无线电上破获了敌军企图‘十天扑灭共匪’的情报,毛主席很高兴,亲切接见了曹丹辉,握着他的手表扬他,还叮嘱参谋告诉副官处,奖些钱给他买鸡蛋吃。曹丹辉开心得不得了,乐滋滋地领了3块钱,买了鸡,买了肉,和电台通信工作人员美美大吃了一顿。咱建宁可是块红色宝地呢,来过就有彩头,呵呵。”

在这样的交谈中,历史变得生动起来,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心情变得快乐起来。

毛泽东当年在建宁写下《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首词正是那段光辉岁月的生动写照。就在赣水苍茫闽山碧之间,建宁成了一个红军常打胜仗的地方,我们也不难理解曹丹辉少将在日记里显露的兴奋。

这则很有故事的日记,背景是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在建宁的成立。1931年5月,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的白云山战斗中,缴获国民党公秉藩师的一部100瓦大功率电台发报机和敌军全部密码;在建宁大捷中,缴获国民党刘和鼎师的两部15瓦电台,敌无线电台人员全部投诚。这样,红军电台数量得到不断增加,是时候整合无线电力量了。1931年5月31日晚,在建宁县城西门外的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也就是目前重建旧址之地,毛泽东、朱德召开了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五次会议,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通讯总队,并下设分队,总队长王诤、政委伍云甫。

开国中将王诤,被毛泽东誉为“我军通信工作开山鼻祖”,以半部电台起家,富有传奇经历。1930年11月,国民党军队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大捷中一举全歼了敌张辉瓒第18师的两个旅,所俘获的国民党士兵里就包括了王诤等10名电台人员;4天后,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主动要求加入红军的王诤等人,满面笑容地欢迎他们参加红军,勉励他们今后要用无线电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当时,红军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第一部电台,战士们出于无线电知识匮乏和对国民党的愤怒,不知这是何物,摔砸之下就搞坏了。那部到了王诤手上的电台灯座是弹簧式的,发报机已经坏损,只能收听不能发报。我们在杨家屋展厅里见到了那部电台的模拟件。王诤就从这半部电台开始了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起家。面对只能收听的半截功能,王诤决定先干两件事,就是抄收新闻和对敌侦察。1931年4月,国民党军队发动第二次“围剿”,王诤日夜监听敌情,5月15日这天,终于截获到一份敌军动向的重要情报。当时,国民党军不知我军已有电台,不知红军已能够用电台监听,敌军各部队之间彼此大大咧咧明码通话。那天,敌师部说:“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吉安留守处的敌人问道:“你们到哪里去?”敌师部回答:“东固。”这条情报立即被送到毛泽东、朱德手上,红军部署立马作了调整,取得接连胜利,赢得反“围剿”主动权。毛泽东、朱德十分高兴,任命王诤为总队长,同时,要求他在建宁接续举办红军第二次无线电训练班。

“现在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负责人说:“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取材于当年从建宁无线电培训走出的上海地下工作者。”

徜徉在小山包上,两幢旧址似乎在寒风中发散着一圈圈红色光晕,像是暖流,像是电波,又像是岁月的经久回荡,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在建宁时间短暂却意义深刻,王诤、曹丹辉等先驱们发出的史上第一道红军电波,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中漫延成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通讯总队建宁旧址,复活了红色往事,凝固了不朽价值,确是一处经典的精神地标,值得再来。

 

    作者简介:黄莱笙为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原文刊载《印迹-中国红色保密故事(福建卷)》,金城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