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7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浩气长存 翰墨留芳——记辛亥志士、福州人吴适


黄花岗生还义士吴适之墓

家住福州法海路的吴正老人珍藏着一幅著名画家蔡鹤汀为辛亥革命元老吴适作的画像,画高110厘米,宽42厘米。画像卓然飘逸,坦荡简朴的造型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左边中部题款曰:“辛卯春,为任之道长造像,枕石散人蔡鹤汀。”并钤上三方印章。辛卯年即1951年。

紧靠题款右边上方是何公敢的题识:“任之曾为我画山水一小方,珍藏多年,流浪迁徙中失落已久。今观此幅画,思之抚然。公敢誌。丙辰七月廿二日。”钤印一方。丙辰年即1976年。上方原大片空白处,有三位文史书画名家的合作题识,标题为隶书:“吴任之先生造像”。下方小字落款:“一九七六年仲夏,谢义耕敬题。”钤印二方。正文由王铁藩撰文,沈觐寿先生书丹的禇体楷书,遒逸端丽,堪称书文两绝。正文曰:“吴适,字任之,号南园,连江县人,同盟会会员。在家乡组织光复会,被尊为大哥。辛亥三月,率领所属前往广州起义,失败被捕。光复后始出狱,因而有黄花岗生还义士之称。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北伐,任大元帅府秘书。在讨袁护法诸役中,奉命组织军队策应,任福建自治军总司令。中山先生逝世后,退居福州,以卖画为生。解放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员、福州国画会名誉会长。工书能诗,擅山水兰竹。立学有所本,其山水画多摹拟古代诸家,构图以牛毛皴或披麻皴为之。落笔雄劲,敷彩简淡,令人有明净清爽之感。其兰竹随意挥毫,风生腕底,寥寥数笔,野趣盎然。一九五八年卒,年八十有一。王铁藩撰,沈觐寿书。”钤印二方。这幅国画包含了六位近现代名人的丹青造像、墨宝文采。其中吴适、沈觐寿、谢义耕、王铁藩四人均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确是一幅不可多得书画珍品,它人文内涵丰富、艺境高雅、耐人寻味观赏。

吴适,(1877-1958年)连江县东湖乡东塘村人。生于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九日。父增昌,秀才。吴适三岁丧父,家贫,靠母亲黄氏和姑母吴瑞珍做女工、制豆腐维持生计。吴瑞珍年轻不嫁,愿随助寡嫂共同抚育吴适成人。1933年,省长萨镇冰亲笔题赠“贞节双辉”牌匾,赠东湖吴氏宗祠,即指这件事。

吴适自幼聪敏勤勉,能文善画,中过秀才,被连江县谘议局聘为文牍。他平生淡名利,重义气,富有民族爱国意识。他愤懑清廷腐败无能,民不聊生,到福州结交郑祖荫、刘元栋、林斯琛、刘通、郑烈、严骥等热血青年,有共同的民主革命思想,情同手足,1905年加入同盟会。他卓识过人,认为革命不但要靠知识青年,还要广泛发动大众,一旦行动起来,更要有武勇壮士。1907年,他辞去谘议局职务,就任晓澳乡小学校长。翌年,他探知素有爱国传统思想的南宋民族英雄郑思肖家乡透堡乡农民,聘拳师,设武馆,日夜习练拳术,组织广福会。就与该馆长、名拳师曾守辉结为金兰之交,加入该会。每逢周末,他都到武馆宣讲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革命道理,被大家拥戴为大哥,推举为会长。他就将“广福会”改名为“光复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革命团体;但对外仍称“广福会”。又在潘渡乡开设“广福木柴行”,以做生意来筹集革命经费。会员从100多人迅速增加到300多人,大多是山村农民出身的猎手、拳师、手工业者。这个由劳动大众组成的革命组织,个个思想纯朴,忠勇矫健。福建同盟会领导人林文、林觉民等都对吴适的首创精神深表钦佩,并将连江光复会作为将来起义行动的主要依靠力量。

1911年3月中旬,林觉民从东京带来孙中山先生决定在广州起义的指示。吴适立即回连江做准备。3月24日,他带领22位自愿报名的起义志士,步行到琯头,搭船到马尾,经香港再到广州。总指挥黄兴、朱执信等化装成富绅观察地形时,特别挑选连江光复会会员打扮成轿夫、听差、仆役等,作为随行护卫。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傍晚5点半,兵分四路进攻总督署,光复会22人编入黄兴亲自率领的川、闽和南洋组合的第一路,吴适和冯超骧执刀殿后督队。冲在最前的林文、刘元栋先中弹阵亡。攻进署内后,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遂转攻军械局。在东辕门遇清兵主力,敌众我寡,林觉民、冯超骧中弹,血战一夜,义士伤亡惨重。连江籍队员因训练有素,行动机敏,躲闪有法,未有一人负伤。到天亮,队伍被冲散,连江义士卓秋元等6人为掩护战友撤退,冲前断后,先后牺牲。曾守辉等13人紧跟熟知路径的广东队员而成功突围。吴适与另三名队员躲进理发店一夜,天亮时,这三名队员被捕后英勇就义。吴适躲在天花板夹层未被发现,后来躲入下水道沟渠三天三夜,逃至离城20里处被捕。审问时,他心无畏惧,因为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坦然自若答道:“我是革命党人。”审问者见他从容不迫,给他椅坐,又递香烟、纸笔,叫他写。吴适一口气写了三张纸,还当场演说国家非革命无以自救等。审问人交代看守,不要为难他。当时,广州报纸报道说:“吴供词甚烈。”囚犯中他被列为第一名。过不久,第二至第八名先后被杀,他被定为绞监侯(即死刑)。有一天,一个自称在水师提督处供职的福州人对他说:“先生案情极重,若肯和我共事,每月可支银50两,以后还可增加,三日后可保出去。”吴适心想,我志在革命,岂可贪生怕死,做对不起良心的小人,便婉辞了。吴适每日在狱中作画吟诗,或代人刻印,狱内外的人纷纷买宣纸求画,有送钱送食物的,还有人把外面消息告诉他,如广州将军被炸、水师提督遇刺等。他还设法帮留着辫子的黄顺基提早释放回连江。直到半年后,武昌首义,广州光复。福建都督府电请广东护送吴适回闽(此前吴适还被列入烈士名单)。抵厦时,被厦门统制张海珊挽留任参议官,于农历九月廿二日才回到福州,被委任福建盐政副监督。这时,连江光复会已发展到3000多人。

1913年7月,吴适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号召,在闽树帜。11月,袁世凯派海军总长刘冠雄带李厚基乘军舰入闽任督军。福建政权从此落入北洋军阀之手,革命党人不断受到迫害和摧残。吴适继续讨袁,所部民军攻下连江县城,振奋全省,推动南平各地革命爆发。李厚基派亲信精兵弹压,民军孙国镇率小部队在琯头堵击,掩护吴适安全撤出。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各地组织护国军,吴适在福州通电全国表示响应,所属民军攻下连江、罗源、古田、闽清等县。转战数月,队伍不断扩大。1916年4月,吴适发动同盟会员100多人,在连江云居寺集会,誓师讨袁。同年6月,袁在绝望中死亡。吴适见革命目的已达到,便解散民军,自己到福州与黄展云、刘通等组织“闽学会”,创办《福建新报》。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成立大元帅府,吴适赴广州就任大元帅府内政部佥事(委任状第571号)。次年,奉命回闽收编各地民军。三个月组编5000多人,被委为连、罗、古、屏、长游击司令,声势浩大,震撼闽江流域,迫使李厚基不得不布置一个旅兵力护卫省城,因而减轻了闽南、闽北护法军的压力。1919年秋,李变换手法,极力收买、招抚各地民军,曾派邑绅郑作枢游说吴适解散民军,被拒绝。1920年,吴适赴广州就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1921年,他有感连年军阀混战,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4月27日在广州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时,赋诗三首以抒怀:

男儿赴死浑闲事,最是艰难后死任。

敢问年来凭吊者,颂扬歌哭是何心?

生髭偏欲吹毛索,死骨还同金鼎看。

我笑人心太阴险,墓中应有鬼长叹。

十年民国九亡命,心事惶惶狗丧家。

汝已千秋吾不吊,前途几欲吊中华。

1922年5月,孙中山委吴适为北伐军大本营第十一路司令。6月16日,陈炯明勾结吴佩孚,发动武装叛变。孙中山避上永丰舰,吴适与林斯琛冒着生命危险,同往鹅潭帅舰随从。旋因港中同志费用告竭,吴适奉命前往设法,再上舰向孙中山汇报,既而复携款到港接济,使革命活动顺利开展。8月13日,吴适随孙中山乘英舰抵香港,旋奉命返闽,组成福建自治军第五路军,12月,孙中山命许崇智为东路军军长,吴适为第一警备司令,进驻福州。革命军驱逐李厚基后,林森任省长,两个月后被迫辞职,由萨镇冰继任。军阀周荫人、孙传芳先后率北洋军入闽,周任督军,祸闽更烈。9月,孙中山亲往韶关督师,吴适奉命到古田、屏南召集旧部,进驻小北岭、关源里。省长萨镇冰曾托人向吴招抚,被拒绝。革命军攻入福州时,吴所部亦进入大湖、白沙。部队收编后,他率文职人员来省述职,将司令部设在乌石山麓的曾氏宗祠内。经整顿后,所有人员改组为福建省救济院,吴任院长。他在乌石山大士殿后(道山观附近)修建一幢楼房,作为住宅,名曰“乌石山房”。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决心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吴适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国民党内部分化日益明显,吴适对国民党右派公开反对孙中山“三大政策”极为不满,决心引退。1926年后,他月领黄花岗义士赡养费120元,深居简出,卖画自给,撰写连江十九烈士传。

吴适性情至纯至孝,引退后,首先将母亲从连江接到福州赡养。吴母深明大义,自吴适致力革命,亡命四方,十数年来,清政府、北洋军阀历次以谋反、匪首等罪名予以通缉追捕,家乡住宅至少被抄封三次。吴母备受迫害,但她毫不迁怪儿子,并以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此时她已年届八旬,体弱多病。吴适每日购买上好的水果和食品,孝敬老母,并与夫人轮流日夜侍候,始终如一。直至1937年吴母去世以后,他每当忌辰设祭时,总是痛哭流涕,自责不孝。辛亥革命老人王霭庐(青山农)于1936年吴母曾作诗赞之,曰:“爱国何曾敢爱身,最难忘却白头亲。读书有得几疑道,卖画为生算未贫。乌石山头干净地,黄花岗是过来人。英雄结果虽如此,一念能生万物春。”诗后附注曰:“任之先生早岁参加辛亥黄花岗之役,近以母老,解兵柄归,蛰居乌石山,卖画为生,喜其行止之有道也,诗以赠之。”

1939年4月,邮局送来以蒋介石署名的军事委员会委任状,委任吴适为“闽海十县自治军司令”。冷落的门庭一下子热闹起来,不但来访的人多了,信件也日渐增多,但他却不拆阅。一个月后,他把委任状退回南京,乌石山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1941年4月,福州第一次沦陷,有一个画家送来请柬说:“日军长官久仰大名,特请任伯赴宴。” 吴适斥其无耻,怒拒之,随即携家眷避居于道山路二营巷。1944年8月13日,日寇再次入侵福州,清晨频传枪炮声。吴适带着家人,从环城路斗池村急趋洪塘闽江边,和其他逃难的人一起雇船到南港。次日由永泰转到闽清,过着流亡的生涯。1945年抗战胜利才回福州。1946年春,吴适迁家到灵响路老友何遂的旧宅居住。

解放前夕,有人劝吴适去台湾,被他拒绝。他说,我要看新中国的好前景。福州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他十分关怀、尊重,聘请他为福建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和福州市国画会名誉会长。他看到新政府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机关内部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高兴地说:“这才是我以往所想象的政府,今后中国必定会昌盛强大的。”他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这可以从他在1956年赠给省文史馆三位下放干部的一首古体诗中看出,诗曰:“顶天立地奇男子,谁肯弄文伏案死。天生我脑供我思,天生我手供我使。我脑我手兼用之,开发山区从现始。老农老圃是我师,何必拘礼孔夫子。君到山区时,便与山农迩,与君食宿同居起。山农未必尽开通,能明社会主义之宗旨。请君尽心力,使彼知此理。此担无旁贷,担上君肩耳。”解放后,他心情舒畅地自由创作。他的山水写生画“方广岩”,于1954年被选送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他还创作“武夷九曲”全景八大幅。

吴适擅长国画,所作人物、山水、花鸟别具一格,尤喜作水墨兰竹,刚劲有力,用笔泼墨有独到之处。他曾在乌石山房周围空地种竹数百株,养兰数十盆,幽雅清香,以供观赏、写生。其书法学钟繇、二王。他平生孤洁自许,不愿与贪官显贵同流合污,引退后晚节弥坚,曾自撰一联云:“乌石山边清静地;黄花岗上后死人。”平时在家,手不释卷,常与邻居陈子奋、朱益民等画友聚会于鼓楼前陆经斋茶庄或卫生泉浴室。1930年,他曾在南公园琯前街,与李霞组织“龙珠画苑”,雅集一堂,谈艺作画,先后结交许多名画家,如李霞、李耕、张锵、萧梦馥、张汤铭、郭梁、陈笃初、王真、周愈、王鹆、洪亮、叶克廉、陈子奋、杨飞等。他还组织画友作品在东街口双门前狮子楼举办展览、销售,似此聚诸名家佳作于一堂的展销会,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堪称开福州之先河。此举直到抗战爆发后才中断。1947年8月,吴适在台江苍霞洲青年会举办个人画展,为期一周,展出山水、人物、花鸟作品200多幅。参观者纷至沓来,计约3万多人,展品被认购一空。据吴适第三儿子吴正老人回忆,父亲曾对他说,学山水画应熟练掌握山石的各种皴法,它是历代画家在写实中依照山石的不同外形,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提炼而形成的;用墨浑厚有致,层次分明,用笔刚劲有力,雄伟磅礴,即可各尽其妙。在创作中应触类旁通,自成家法。吴适遗画有300余幅,现尚存150多幅。1986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连江县曾举办“吴适国画遗作展览”,展出作品150幅,观者如潮。吴适亦工诗,身后有诗稿三卷(册),惜于“文革”中散失大半。除上述所举外,解放后,他还有一首《赠画家汪蔚山归杭州》诗云:“羡君归里好湖山,未得追随共往还。赠别胡为偏画竹,爱他日日报平安。”

吴适一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他,党和政府也记住他,每逢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集会活动,都会邀请他的后代参加。吴适一生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爱憎分明、洁身自好的品格风范,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