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8 16:3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焕新


富溪古道上的秘密交通站  

杨焕新

富溪位于宁德市柘荣县西南部,离县城10余公里。富溪古名古溪、库溪,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设库溪巡检司,为柘荣县境内最早的政权机构。淳熙十六年(1189)称富溪。

富溪古道的里街4号为清代砖木结构民居建筑,是一个温家祖屋,温家以务农兼营酿酒、加工烟丝为业。温元长的父亲先后娶三房老婆,生一男一女,男子温元长,生于1913年2月,从小识文断字,为人忠厚,寡言少语。其妻金氏,生于1910年10月,聪明能干,机智灵活。4号民房既是温元长的住处,也是他的商铺。

微信图片_20220518161545.jpg

富溪古道里街

1934年3月,叶飞、任铁锋率领闽东红军独立第2团攻打驻扎富溪的敌新10师某部时,红2团7连的战士用白灰在4号民房左边匡斗砖墙上留下“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矿山铁路工厂银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没收地主田地分给不够吃的农民”等标语。其间,闽东革命领导人来往于福安、柘荣,也都经过富溪古道,停留驻足里街4号。在党的革命思想影响下,温元长投身革命队伍,走上了革命道路。5月,中共富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区机关驻地设在里街4号民房,并在此建立地下交通站,上传下达,开展革命活动。温元长把房子三楼里间作为交通员联络接头、领导同志开会办公场所,发挥自己熟悉地形路况的优势,用亦农亦商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交通联络工作。

微信图片_20220518161720.png

红7连在墙上写的标语

地下交通线是一条隐蔽的战线,点多线长,犹如人体的血管,被喻为“红色血脉”。在苏区创建鼎盛时期,柘荣县境内各区乡村苏维埃政府都建立交通站,每个交通站若干交通员(亦称联络员)。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了打通霞鼎中心县委与下辖霞鼎、福霞、安福、霞鼎泰四个县委及安德、福寿县委之间的联络,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霞鼎游击区的封锁,1935年9月,中共霞鼎中心县委在柘荣县东源乡东岩村建立霞鼎中心县委交通总站。交通总站下设12个交通站,在各交通要口村庄建立交通站点,发展接头户、交通员。同时,在南广山、山场、上泥村等县区委临时驻地,及桃坑、围埕、完店、上后垄等交通中心站的转移地,还增设临时交通站点,保证中心县委和各县委之间的信件往来、通讯联络。

交通线有柘荣城关—上白石—寿宁县线路、柘荣城关—熊透—泰顺县(浙江省)线路、柘荣城关—绸岭—桃坑—兰中—霞浦县线路、柘荣城关—富溪—黄柏—福安线路等,既有县、区委与战场指挥员之间的短程情报交通线,也有给养、上下情报传递交通线。

交通站主要任务:一是上传下达,保证信件安全传递;二是安全护送革命同志来往畅通;三是沿途打听消息、侦察敌情;四是采办运输物资、购买必要的生活日用品。其特点是点多线长,星罗棋布,任务单一,沿途危机四伏

交通站所送“信件”分急缓两种,“信件”多用香烟盒、碎纸片以文字形式书写,若遇“急件”以灼焦纸角为号,交通员必须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一刻不停,送达到站。交通站点非常隐蔽,交通员经常以自己家庭、商(店)铺等作为联络点、接头户,有的利用山上的天然洞穴、农耕用的灰楼(寮)等作为交通联络点

交通员传递情报多种多样、方法巧妙。有的把密信藏在竹竿里、火笼底下、斗笠的夹缝里,有的把信件缝到补钉的衣褶中、盘进妇女的发髻里。运送粮食等物资的方式也不一而足,有的将食物、生活用品藏在竹节清空的竹枪担里、草木灰里、扁篓底里或特制的双底煤油箱里等,佯装上山挑货(担)、施肥、采猪食野菜或购物等,瞒过敌人的严密搜查,千方百计为山上的革命同志送粮送物。以乔装治病、送亲、走亲、赶集、上山砍柴等为掩护,避过敌人耳目,接送领导干部、情报人员及妇女干部进出站点,进行革命联络活动。

蜿蜓曲折而又漫长的交通线上,交通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冲破敌人的严密封锁,传递情报,输送紧缺物资,护送领导干部、革命同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富溪里街秘密交通站处于交通要道,进出交通站的闽东苏区领导、情报人员等革命同志为数不少。民间传说,当年在闽东苏区工作的曾志同志,从黄柏一带(时称东区)到柘荣城关(时称柘洋),就是由温元长护送的。由于组织上规定交通员要对党忠诚,交通员之间是单线联系,保密度极高。交通员不发生横向关系,互相之间关系不能暴露,接头人都使用化名,就是经常见面也不说真名实姓住址,没有人知道地下交通网络情况。即便是幸存的老交通员,也仅局限于其所知的区域、线路和上下线。再加上年代久远,当年的交通员都已不在人世。因此,温元长当年护送的领导干部、营救的革命同志、接头的人员、引导转移的红军游击队等情况无从考证,富溪里街交通站里发生的故事也鲜为人知。据温元长的后人介绍:当年父亲闹革命是很保密的。父亲救过什么人,叫什么名字,父亲对我们始终是闭口不谈,守口如瓶。只是我们小时候听母亲金氏讲过,父亲当年做革命时送信送饭的地方和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温元长的子女回忆:温元长每接到组织上交给的任务后,就一声不吭,戴着斗笠,穿着草鞋,披着棕衣,扛着锄头,出门送信。他经常往返于富溪—岗坪—黄柏—蒲洋—川木洋—天星寺等地,或为红军游击队送食品,或为党组织传递信件、情报,或护送革命同志转移。当时岗坪有个单身汉,不喜欢说话,村里人叫他“菩萨”,一些革命同志就隐藏在“菩萨”家里。温元长有时送饭到富溪岗坪“菩萨”那里。母亲金氏在家煮饭、泡茶,接待接头的交通员,用茶盘端茶端饭送到三楼给革命同志吃。

有一天中午,许多革命同志在三楼开会。金氏在厨房煮饭,灶头上放着蒸熟的一大蒸桶米饭,锅里正煮着米粉,后厅摆着饭桌准备吃饭。这时,温元长发现一群国民党兵正在搜捕革命同志,瞬间就从上座房子传来枪声和喊叫声。温元长立即发送信号,拿一把锄头扛在肩上,引导革命同志从房子后门往黄柏岭树林转移。金氏迅速踢翻后厅饭桌,正在为如何处理一大蒸桶饭和锅里煮的米粉而发愁。这要是被国民党兵发现就是“通匪”、“济匪”罪,是要杀头的。她急忙喊邻居帮忙分点。邻居说你要命,难道我们就不要命吗?在这紧急关头,她灵机一动,立刻把厨房旁边的一大筐用于喂猪的地瓜叶倒进锅覆盖住米粉,又把一蒸桶米饭放进泔水缸里。

刚转身,一群国民党兵就进入厨房,看到锅里的地瓜叶,用刺刀在锅里猪食上搅了搅,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就质问金氏有没有红军住在这里。金氏回答没有。又问你男人去哪里了?金氏说到山上干活,还没有回来。这时,一个身穿黄色军装的国民党兵拔出一把锋芒逼人的匕首,在金氏的眼前摇晃、比划着,而后把匕首架在金氏的脖子上,恐吓道你再不说实话就杀了你。金氏摇摇头说没有。不甘心的国民党兵凶狠地掀开金氏腰部的衣服,把匕首尖顶在金氏腰部,准备捅入。情急之下,温元长的父亲双手抱拳,两膝跪地,对国民党兵苦求道,我娶了三个老婆,只生一个男孩,现在孙子还没生,你不能杀我儿媳妇,要杀就杀我吧。在温元长父亲的哀求下,金氏才逃过一劫。

1934年10月间,柘荣苏区失陷。富溪区委、区政府机关转移到霞浦利洋长岗岩厝下。里街秘密交通站停止活动。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里街秘密交通站是否重新启用,恢复联络工作,尚不得而知,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却一直在富溪流传着。

富溪秘密交通站停止活动后,温元长继续从事亦商亦农的行业。解放后,温元长和当年送信一样,戴着斗笠,扛着锄头,沉默不语,参加集体劳动,甘当无名英雄。1983年底,县委成立“落实二战时期政策办公室”,对地下党人员进行专项调查工作。1985年12月柘荣县人民政府为温元长颁发荣誉证书,确认其在革命斗争时期从事地下联络接头户,落实相关政策和抚恤待遇,直到1998年温元长逝世。

微信图片_20220518162527.png

温元长的荣誉证书

古道依旧,古街不在。当年红7连书写的标语已模糊不清,秘密交通站主楼个别木构件因年久失修而损毁。近年来,为传承红色基因,保护红色文化资源,里街秘密交通站旧址先后被列为宁德市党史教育基地、宁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宁德市委党校、宁德市行政学院现场教学点。富溪镇党委政府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交通站旧址进行修缮。

 

作者简介:杨焕新,中共柘荣县委党史方志室四级调研员,曾任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原文刊载《印迹-中国红色保密故事(福建卷)》,金城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