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13: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金锭



叶挺的武夷情怀

 

张金锭

 

 

2020年 5月,是崇安苏区成立 90周年。福建武夷山市(原崇安县)是中央苏区核心区之一。“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在漫长的革命岁月,许许多多的革命家、军事家,与武夷山结下不解的情缘。而叶挺将军指挥的新四军中,就有一大批英勇善战的武夷健儿。

 

20020101_050426_000.jpg

闽北红色首府大安村


武夷铸就铁军魂

 

第三支队五团是新四军下辖 4个支队、9个团和 1个手枪团之一,属新四军主力团队,全团 1600多指战员,都来自武夷山市(原崇安县)两次上梅暴动产生的民众队,经过七次演变部队番号而来。这七次部队番号演绎,又称“七步曲”。

第一步曲,从崇安民众队到闽北工农红军。1928年 10月和 1929年 1月,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崇安县委先后发动的两次上梅武装暴动,建立了 16支民众队。为了加强部队建设,崇安县委于 1929年 9月将各路民众队整编为各队红军。10月,崇安县委在岚谷乡的黄龙岩村召开各队红军负责人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 55团,崇安县委书记陈耿兼任团长,全团辖3个营、9个连和 1个特务连共 500多人,百余支快枪。次年 7月,星村苏区在扩大红军热潮中,有船工和纸工 400余人志愿参加红军,崇安县军事委员会将他们组成闽北红军教导团,由县委书记、55团团长陈耿兼任教导团团长。

第二步曲,从崇安工农红军到赣东北红 10军。1930年 7月,中共福建省委特派员邱泮林到达崇安,他在中共崇安县委召开扩大会上,传达党中央关于将闽北、赣江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调闽北红军到赣东北组编红 10军的决定。同年 10月 5日,闽北红军 55团和教导团 1500多人开赴赣东北,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 10军的组编,成为由方志敏创建的红 10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步曲与第四步曲。第三步曲是 1930年 11月,从赣东北红 10军到闽北红军独立团;第四步曲是 1932年 11月,从闽北红军独立团到闽北红军独立师。

第五步曲,从闽北红军独立师到红 7军团 21师 58团。1933年 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委会决定成立闽赣省,将闽北苏区划归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闽赣省领导。7月,闽北红军独立师奉命调闽赣省整编为红 7军团 21师 58团,直属中革军委指挥。至此,闽北红军独立师升格为中央苏区红军,进入中央红军序列。

第六步曲,从红 7军团 21师 58团到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1933年 9月,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黎川失守,红 7军团 21师 58团返回闽北苏区。期间,黄立贵率领 58团在光泽迎接并护送以黄道为首的闽赣省工作团到达闽北苏区首府崇安县的大安村,黄立贵和 58团也留在闽北苏区。1935年 2月,中共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下辖 4个团、1个纵队。

第七步曲,从闽北红军独立师到新四军第 3支队第 5团。1937年 10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 8省 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中共闽赣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将闽北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分批到达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集中。1937年 1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从崇安县长涧源村出发,开赴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参加整编。

1938年 2月 9日,新四军军部宣布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 3支队第 5团,又称“闽北新四军 5团”。新四军 5团的建立,正标志着叶挺军长与武夷山结下永不可解的革命情缘。全团下辖 3个营、9个连和 1个机炮连,饶守坤为团队长,曾昭铭为副团队长(政委)。2月 25日,新四军 5团离开闽北游击区北上抗日。

至此,闽北工农红军完成了从崇安民众队到闽北新四军 5团 7次番号的演变,实现了具有跨省性、多样性、纪念性的重大历史转折,并载入闽北、闽赣省中央苏区和新四军红色基因传承史的精彩历史史册。

这“七步曲”,既从实践上验证了叶挺军长统领下第 3支队 5团的红色基因来源于武夷山,又从理论上回答了武夷山是铸就铁军军魂的发源地、集中地和出发地,还从血浓于水的源头说明新四军 5团从武夷山走来,武夷山与新四军 5团同根同源同魂。

 

繁昌之战敌丧胆

 

1938年 2月 25日,新四军 5团从江西铅山县石塘镇出发,到达安徽岩寺新四军军部驻地,接受军部领导检阅时,叶挺军长亲自参加。他赞扬说: “5团基本都是闽赣边过来的老红军战士,是很强的骨干力量,要好好学习锻炼,今后发展起来都是我军的优秀干部。”

叶挺军长在 5团官兵队列前激动说的“47”个字的热情赞语,体现了叶挺军长对 5团的高度评价,5团指战员深受教育和鼓舞,成为 5团在皖南抗击日军、保卫国土的最强劲动力。

5团在皖南抗战前线,全体指战员牢记党的领导,不忘抗战初心,坚守铁军信仰,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与日本侵略军顽强作战,取得了许多名扬大江南北的辉煌战绩,其中 5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战斗最惨烈、名气最闪光,是新四军在抗战史上最辉煌战果之一。

繁昌在芜湖西南,是南京进入皖南必经之城,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寇占领南京后,企图进入皖南,于是派了重兵进犯繁昌,妄图打通通道。那是 1939年 1年间,叶挺军长亲自指令,第三支队谭震林副司令员直接指挥,5团在繁昌先后展开了 5次体现铁军军魂的保卫战。这 5次战役,新四军战史上均有记载。

第一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于 1939年 1月 10日开战。这天,日军十五师团五十二高品联队,共计步、骑、炮兵五六百人,分峨桥、三山、横山三路进攻繁昌城。5团 2营、3营出战迎敌,日军退至马家坝。11日,日军继续向繁昌进攻,并占领了繁昌城。13日,5团展开全面反攻,日军向峨桥、横山撤退。

第二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于同年 2月 10日开战。5团在孙村马家坝、三山、横山、白马山、三梁山、梅山等地日军,阻击敌人,峨桥日军步骑炮兵400余人,分别在以上各个防线进攻繁昌城。5团集结全团主力反攻,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斗。15日,日军不支撤退。

第三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于同年 5月 20日开战。这天,获港、铁矿山石谷联军,会同驻三山附近川岛警备队,集中步、骑、炮兵约 2000余人,采取步步为营分兵两路,一路攻乌金岭、马厂一线,另一路直奔孙村。五团全团出击,6团 3营配合激战 3天,在 3个方向阻击日军的进攻,日军伤亡 300多人。5月 23日,日军败退撤回获港、三山、横山等据点。

第四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于同年 11月 8日开战至 23日。人们称之为“血战繁昌”。8日上午,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突入繁昌城内,双方激战到 11时,5团将日军紧紧包围在城内,下午 3时发起总攻,1营从城北,2营从城西相继杀进城区,3营一部分从峨桥山头直扑城内,双方展开了肉搏,杀伤日军 100多人。战至下午 5时,天上飘下蒙蒙细雨,五团官兵越战越勇,日军向北门溃退。

日军正面攻击繁昌城吃了败仗,又抽调南京、芜湖、大通、三门的敌人集中于获港,有步兵、炮兵、骑兵、空军、水警等,总兵力在 2000多人。日军此举,意在孤立繁昌,直逼云岭,策应青阳方向的进攻,威胁安徽后方,继之打通浙赣线。

面对这一新的敌情,5团 3营迅速进到孙村附近,以钳制敌人;1营负责向三山、横山方向侦察警戒;3支队警卫排占领三梁山西侧棱线,向梅冲、孙村方向警戒;2营和 3营面向孙村,待机出击。

13日凌晨 2时,日军石谷联队和西川大队五六百人,在梅冲与 5团 3营接触。5团司令部命令 2营迅速出发,占领乌龟山高地,堵住敌人。14日上午8时,日军发起进攻,2营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扫射敌人,日军趴在地里一动不能动。日军一次次集团式冲锋,都被英雄的 5团 2营打下去。

第四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日军前后投入 2000多人,死伤 400多人,川岛中佐指挥官被 5团击毙。新四军《抗战报》为此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并通报表彰了第 3支队 5团。国民党第三战区也通令嘉奖 5团,国民党繁昌县县长代表县政府献旗,上书“保障繁阳”4个大字。

第五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于同年 12月 21日开战。日军在三山、横山桥等集结约 300余人,附炮 4门,卷土重来,贸然作第五次侵犯。5团一部在积岩、大行冲等处给敌人沉重打击,战至下午 3时,5团将来犯之日军击退至大小行冲、松林口一带。次日晨,日军再度向繁昌进攻,同时,铁矿山之敌增援 500余人,占领红花山后,以一部进犯白马山,至山腰时遭 5团各部猛烈截击,敌不支从原路溃退。接着,峨桥、三山之敌 400余人附重炮 10余门来援,中午12时,繁昌曾一度为敌军所占。22日,5团首长下令发起总攻击,5团官兵奋勇冲杀两昼一夜,将进犯之敌全部击溃,完全收复繁昌城。

新四军 5团 5次保卫繁昌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是叶挺军长英明决策,谭震林司令员果断指挥,5团官兵英勇善战取得的战果,打得日军丢魂丧胆。打出了国威,打出了新四军军威。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哀鸣道:“国民党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党乃是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是不可能的。 ”繁昌之战,在抗日战争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英雄血溅东流山

 

新四军 5团在皖南前线,取得“繁昌之战敌丧胆”的第二年,皖南进入了黑云翻滚的岁月,国民党于 1941年 1月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固派以7个师 8万余兵力,采用布袋阵势,在皖南茂林地区,对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实行突然的包围袭击。

在新四军处境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叶挺军长将北移的新四军编成 3个行军纵队,5团所在的第 3支队和军部特务团合编成第三纵队。在北移途中,5团部队作为军部的后卫,归军部直接指挥,任务是保卫军部。

新四军在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前追后堵。1月 7日,叶挺军长到了 5团,向 5团下达命令:5团由原路返回,走星潭抢占高岭,遇到敌人就地坚决消灭。无论如何在高岭坚持 3天,坚决阻住由太平方向来的敌人,以掩护军部经高岭出太平,往泾县方向突围。完成任务后,你们可以分散突围,北移或留皖南打游击,而后伺机过江。

5团遵照叶挺军长命令当夜行动。这天深夜,天漆黑,雨不停,5团部队冒雨在崎岖山路奋力前进,快到高岭时国民党 79师一个营赶来与 5团抢占制高点。5团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把赶来的国民党军消灭并占领了高岭,又凭险拒敌,连续 5次打退敌人的反扑,终于巩固了阵地,保证了军部当夜返回星潭宿营的任务。

根据情报:国民党三战区上官云相已发出总攻命令,集 7个师于茂林周围,狂叫“1月 9日中午全歼新四军”。叶挺军长将第三纵队及军直机关人员集中做简短动员,他说:“我们新四军是革命的军队,是有革命传统的。为了抗日,为了民族生存,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国民党不打鬼子,反而阻止我们北渡长江,现在是我们每个人献身的时候!让我们为革命,为无产阶级流尽最后一滴血!”最后,叶挺军长激动地说:“如果我叶挺临阵脱逃,你们可随时把我枪毙!”

叶挺军长慷慨激昂的讲话,激励着五团全体指战员,尤其是他最后那句话,成了 5团干部战士对党对人民的誓言。大家抱定决心,不管国民党军如何狠毒,如何疯狂,就是剩下一人一枪一弹,也要为新四军抗日杀出一条血路。

动员之后,5团所在的第三纵队在高坦阵地,打退了国民党军 144师的轮番进攻。但转移途中,不断遭到国民党军袭击,一夜只走了 20里。突围计划一变再变,1月 9日黄昏走进了石井坑。

石井坑是个方圆只有五六里,住着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东流山北侧的山沟里,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峰。东流山是石井坑的屏障,战略地位重要。

叶挺军长到了石井坑,发现失散人员很多,由于两天两夜的苦战,部队没吃没喝已极度疲劳。他见此情景毅然大声喊道:“马夫,把我的马杀了慰劳同志们!”马夫哭着说:“这万万使不得啊,军长你不能没有它!”叶挺军长举起手枪,“啪啪”两声,那战马轰然倒地。在叶挺军长带动下,军部各位首长的战马也送到后勤部门宰杀,这一举动,体现了叶挺军长和各位首长的爱兵精神。

叶挺军长决心坚守石井坑与国民党军血战到底。他一面命令 5团占领石井坑的东流山阵地,一面对 5团指战员说:“你们 5团是从武夷山走出来的一支老红军部队,在场的许多同志屡建战功,今天军部把坚守东流山的任务交给你们,东流山不能丢!”说着,叶挺军长指了指山凹的指挥所说:“我叶挺就在那里,跟你们同生死共存亡!”

5团是叶挺军长高度信赖的部队,听了叶挺军长最后表态讲话,全团官兵齐声高呼:“坚决听从军长的指挥! ”“誓死保卫军部!”5团部队进入石井坑的东流山阵地抢修工事。11日,阵地上有几次小战斗,5团赢得了一天的准备时间。

12日上午,国民党军第 40师成营成团发动进攻,都没有成功。下午发起总攻,国民党军的大炮狂轰,炸得东流山烟尘漫天,土石横飞,山头成了一片火海。国民党军几次攻了上来,都被 5团反击下去。

13日下午 5时,东流山阵地上的战士处在生死存亡的决战时刻,5团全体指战员牢记叶挺军长“宁愿站着死,不能跪着生”的钢铁誓言。子弹打光了,就和敌人拼刺刀;刺刀戳弯了,就用牙齿咬,场面之壮烈,惊天地,泣鬼神。1月 13日傍晚,坚守东流山阵地的 5团部队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前沿阵地上四处响起“为了抗日,为了保卫叶挺军长,冲啊”的喊杀声。这支由崇安红军 55团红色基因组建的新四军第 3支队 5团 1600多人,除少部分人从鲜血淋漓的尸体中爬出外,全团大部分官兵阵亡在东流山阵地。

英雄 5团血溅东流山最紧张时刻,叶挺军长与武夷籍警卫员刘海元,曾有一段生死深情的传奇故事。那是皖南事变战事紧急关头,叶挺军长身边急需增配一位贴身警卫员。刘海元是一位身强力壮、机警灵活、军事素质好的老兵,被挑选到军部担任叶挺军长的贴身警卫员,配备两支短枪,负责军长的安全。

刘海元,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岚谷乡岭阳村人,在 5团 2营 1排 3班当班长,5团 5次繁昌对日作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5团走进东流山阵地,有一天,叶挺军长整天忙于指挥作战,一点东西也没吃。晚上,后勤人员送来一个米饭袋,里面装有不到两碗米饭。叶挺接过饭袋,只吃了两口就停下了,并把饭袋交给他身边的刘海元,要刘海元把米饭吃掉。军长的关怀,令刘海元万分感动。但刘海元哪里舍得吃,又送到叶挺军长身边,请求军长把饭吃了。但军长坚持不肯吃,最后每人分吃了几口,才把这袋饭吃了。在如此困难危急的时刻,叶挺军长依然如此关怀身边的战士,体现了新四军铁的军魂。

一块银圆军长情。在东流山生死存亡时刻,叶挺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几个精明的参谋人员下山与国民党高官谈判,他临行前还想到身边的警卫人员。军长亲手拿出一块银圆交给刘海元,叫他到老百姓家里买件便服化装突围出去。刘海元怀着激动的热泪,接过军长给的逃生救命的银圆,在东流山四周一片混乱中,从一个死角冒险突围出来。刘海元从皖南东流山境内的石井坑,经过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边境,经受千难万苦,躲过国民党的上百个卡哨,沿路乞讨终于回到福建武夷山老家。后因得了重病,所以未去寻找部队,一直在家务农。

新中国成立后,刘海元享受老红军待遇。关于叶挺军长一块银圆给了刘海元第二次生命的红色故事,每次村里召开革命传统学习座谈会,他都要带头发言宣传新四军英勇抗战的红色故事,让武夷山下干部群众牢记:“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传统佳话在武夷山代代相传。

5团从 1938年 2月,在新四军军部接受检阅,受到叶挺军长的亲切鼓励,到皖南抗战前线又受到叶挺军长的重用与寄托,经历磨炼与考验,从皖南事变中生存下来的精英,他们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全国的解放,牢记军长的教导,听党的话,不忘初心,战斗不息,顽强拼搏,献青春,作贡献。新中国成立后,5团精英中走出 10位开国将军与 16位省军级。这正是叶挺军长与武夷山情怀的集中体现,突出他对新四军 5团的厚爱与培育的功绩,也是中央苏区武夷山老区的光荣和骄傲。2

(本文选自于《风展红旗如画》;图片来源于大武夷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