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4 23: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莆田卷)101.唐及以前莆田港口崛起

 


莆田海岸线曲折,澳口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莆田不断开辟港口,适应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唐代以前开辟的港口,如下:

南溪港口,是莆田传说中最早的港口之一,位于原兴化湾湾顶、山海交汇处和主港道末端、今木兰溪上游、榜头镇后南溪村。据清乾隆版《仙游县志·舆地志》记载:木兰陂建成前,海潮会涌入仙游县折桂里的灵陂,“回流八十余里”。汉代时,今仙游东西乡平原是兴化湾的一部分,仍是海湾、滩涂。先民们就在湾口处构筑码头,停靠船只。榜头镇后南溪塔山现存的望夫塔及其美丽的传说,见证了这一港口码头的历史。

白沙港口,是莆田传说中最早的港口,位于萩芦溪畔、今白沙镇港头村。考古发现,古代,海潮溯萩芦溪而上,直至今白沙镇一带。汉代以来,莆田先民于此地开发港口码头,与外界往来。今白沙镇以古港口命名的港头村村名,记忆了港口这一历史遗迹。

蒲口港,也称为“莆口港”,位于木兰溪北岸、兴化湾畔、今莆田市区西南部一带。传说是南北朝南朝时莆田先民修建的。方志介绍:梁陈时期,“海潮直至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先民们在兴化湾畔蒲口依地势构筑港口码头。

史书记载,陈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据建安(今南平市)、晋安(今福州市)二郡,章昭达等讨之,宝应败走,逃至莆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十二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莆口”也即是“蒲口”。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原莆田县历史上最早的港口之一。舟船从此地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与外界各个地区往来。

唐末莆田著名诗人黄滔在《出京别同年》诗中写道:“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浦口”这一名字,也见证了南北朝时莆田港口的存在。黄滔又写道:“大舟有深利,沧海无浅波。利深波也深,君意竟如何?鲸鲵齿上路,何如少经过。”(唐)黄滔:《莆阳黄御史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由此可见唐代莆田海上贸易、船只往来及港口码头踪影。蒲口港码头遗迹今虽难以寻觅,但却成为莆田港口发展的一段历史记忆。

白湖港,唐代开始成为莆田另一处重要的港口。中唐时在北洋围海造田,南洋修筑海堤,开垦农田,南北洋平原初步形成。经济发展了,对外往来多了,先民们便在县城之南兴化湾畔、木兰溪堤岸构筑白湖港口。

与此同时,唐代莆田先民又在兴化湾畔、木兰溪下游堤岸上开辟宁海港、涵头港。其中涵头港位于县城东北二十五里许、兴化湾畔。唐代,也开始在兴化湾畔、萩芦溪出海口开发迎仙港。

黄螺港,位于湄洲湾北出海口,原莆田县忠门半岛南端,今北岸管委会港里村,面对湄洲岛,南有半月形港湾,水域约200平方千米。唐代时兴建一座码头,称为黄螺港,船只既可在这里出海,又可来这停靠。南来北往的船只还可以到此避风。方志介绍:“贤良港,在莆禧千户所前。有山如象形,横亘港上。居民黄螺港码头数百家。俗呼为黄螺港云。”(明)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7页唐代就已是莆田县一处较为繁荣的港口,是古代莆田著名的港口。

青螺港,即太平港,位于湄洲湾畔、枫慈江出海口。早在唐代,这里便初步开发并形成港口。唐代“太平港就开发通航,对外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成为“灯火万家”的“都会”。

小屿港,位于湄洲湾内澳北岸、礼泉半岛末端秀屿。唐代时这里是牧区,并在这里开辟港口。6世纪中期,秀屿已有海道与外界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