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09: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游德馨

明朝航海家王景宏



王景宏无愧与郑和并列史册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我国对外开放 史上的光辉里程碑。然而在“下西洋”的航行中,有一位与郑和并肩领航的核心人物,其姓名、身世及历史作用却鲜为人知。他就是福建籍先贤王景宏(另有写为王景弘)。

王景宏是明代漳州府龙岩县集贤里香寮村(今福建省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人,因拥立皇储有功,荫及嗣子王桢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干户。自1405年起,与郑和受命共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船队远航经过东南亚、印度洋,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宏率船队安然回国,完成使命。第二年,王景宏再次奉命前往苏门答腊国,这是他第八次下西洋。王景宏与郑和一样,得到明成祖、仁宗和宣宗的重用,在第七次出洋前,明宣宗还赐诗给他,称其“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以表彰他的航海技术和统领船队出航的功勋。王景宏在使团中,与郑和一样居于正使领导者的地位。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宏等通使西洋”。现存于世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划通番事迹碑》和长乐《天妃之神灵应记碑》碑文也记述“明宣德六年(即1431年),岁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宏”的字样。在南平雪山寺发现的一口铜钟,铭文也镌刻“太监郑和、王景宏等同官军人等”的字样。

下西洋航行结束后,博学多才的王景宏大力宣扬郑和下西洋业绩,晚年还撰写《赴西洋水程》、《洋更》等航海实用手册,向广大民间航海者传播航海经验,促进民间航海事业的发展,成为不可多得的航海史料。

郑和下西洋所用船舰


据史料记载,与郑和并肩领航的王景宏具有丰富的海上航行经验和杰出的指挥才能。在使团船队中郑和主要统令军事外交事务,王景宏主要统管航海技术及后勤保障方面的事务。据清代《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宏在出航前“雇泉舟,以东石沿海各械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在集结船队下西洋出发前,王景宏负责在福建督造和征集船舶,甄选航海技术人员,船队给养补充和对外贸易货物的采购。在航海的过程中,他负责航海针路的确定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王景宏作为船队航海技术方面的统领,指挥200多艘大小船舰,管理着一支由船长、舵手、水手等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船工队伍,在艰难复杂的海洋环境中,数次完成远航任务。当时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船队阵营整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分工精细,船队共有宝船、战舰、水船、粮船、马船等大小船只200多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远洋船队。最大的宝船长125.65米,宽50.94米。船队使用了指南针、过洋牵星术等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王景宏还掌握一定的医术,能医治病痛,在东南亚至今仍流传着他替当地人民治病的故事。王景宏亦具备杰出的外交才能,是明初中国与海外诸国睦邻友好往来的外交活动家之一。郑和与王景宏下西洋是以和平友好、寻求“共享太平之福”、促进共同繁荣为目的,开启了科学航海、和平利用海洋资源的大门。他们在下西洋过程中与沿途国家友好交往,不仅给海外诸国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同时也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商品带回中国;更重要的是向海外各国传播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崇尚科学文明的精神散播到世界各地。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壮举,与海外各国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王景宏不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郑和下西洋迄今已600年,许多史实因年代久远失传或尘封。对王景宏史绩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对“七下西洋”的研究工作缺少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史料认真考证,拨开历史尘埃,王景宏的生平业绩逐渐清晰起来,并考证确认了王景宏的祖籍地。

对王景宏的研究,是郑和“下西洋”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通过对王景宏的研究,明确王景宏在八次下西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王景宏的历史功绩,不仅拓宽了郑和研究的视野,而且推动了郑和研究的发展。福建是郑和下西洋船队出国和归来的主要集结驻泊地,郑和船队的许多船是在福建制造,大部分船工水手是在福建招募的,许多货物是在福建装船的。作为福建人的王景宏,熟知海情,在航海准备阶段和航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郑和一起创造下西洋辉煌业绩的王景宏及许多船队成员,他们身上都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智慧,凝聚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王景宏的一生,无论是与郑和共同刨造了“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或是致力于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潜心整理下西洋航海资料等,都无愧于与郑和并列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