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10:4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耕



中国海洋文明与闽南海洋历史文化


陈  耕

 

 

中华文明拥有成熟的农耕文明,而海洋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往往不够认识和重视,甚至把它给忽略了。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西方黑格尔影响,认为东方就是农业文明,蒙古高原是游牧文明,而海洋文明属于西方。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陆海兼备的国度。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三种文明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还有他。必须从大陆与海洋两个向度来把握中华文化的生成,才符合历史的真实。

但是现代西方专讲最近这500年,认为我们愚昧落后,可是从闽南的历史来讲,宋元时期的时候世界海洋贸易的中心是中国,世界最大的港口是泉州。所以不能只讲眼前这500年,你要看前面还有一个500年,再前面还有4000年的历史。

微信图片_20210428094713.jpg

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图(图片来源于泉州海交馆)


世界上有统一的海洋知识,但是没有统一的海洋文化。

闽南的海洋文化不同于广东的海洋文化,福建有福船,广州有广船,闽南渔民戴的斗笠也和广州渔民戴的斗笠不一样;英国的海洋文化也不同于日本的海洋文化,所以用一个海洋文化,就把我们否定掉,认为所有海洋文化只属于西方,这完全是错误的。

 

一、海洋文化三个时期

 

1.原始时代

原始的海洋文化,这个在世界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南岛语族实际上是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然后到台湾、到菲律宾,到南岛群岛,说明所谓的南岛语族它的起始点实际上是在我们中国六七千年前开始的。

沿海的古百越族,这个时期的海洋原始文化主要是表现在渔获,渔业的生产,包括养殖,同时它也诞生了独木舟,也开始了我们大家知道的晒盐、盐厂,催生了人类原始海洋文化。

2.农耕时代

进入农业社会,人类除了延续和创新以渔业和盐业为代表的原始海洋文化,还产生了三种新的海洋文化。

其一为在地中海诞生而后横行世界的“空手套白狼式”的掠夺型海洋文化。

其二为资源型的海洋文化,以日本为代表的,包括南洋一些国家,它是以自然资源、硫磺、黄金、海珠来跟我们交换,通过海洋来创造价值。

其三是以勤劳智慧的制成品开展海上公平货易的海洋文化。以中国为代表,通过百姓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农业社会最优秀和最大量的商品,诸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并以繁华的港口、先进的船舶制造技术和远洋航海技术开展两厢情愿的公平贸易。

在这样的经济活动上产生了富于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这种文化崇尚的是诚信、公平,双赢、多赢,童叟无欺、薄利多销,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赚。其中尤以闽南的海洋历史文化为代表。

以同安为例,当时的同安很少种大米,家家户户种的主要是甘蔗,所以每一个村落都有糖廍。

糖廍就是把甘蔗榨成糖,然后海商就把这些糖拿去贸易,卖到东南亚,一船的糖载到那边可以换8至10船的大米,所以以前厦门人吃的是从东南亚换来的米,当时不只是厦门,整个福建都是以进口为主的。

在厦门港海商的引领下,同安平洋地种甘蔗,制糖出口;山坡地种龙眼树,制成龙眼干出口;山地种茶树,制成茶叶出口。海洋文化引领了农耕文化,引领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创造出更加丰厚的财富。

乾隆以后,宣布一口对外,规定洋人只能在广州通商。

广州十三行的四大行首,有同安白礁潘、漳州诏安叶、晋江安海伍三家来自闽南。

姓叶的诏安人是做茶叶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他们做的茶比我们现在做的更精致,有专门配套的茶壶茶杯,这是向十三行潘家专门定做卖给西洋人,买一箱的茶就配茶具。

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从1000年前开始,闽南的海洋文化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以我们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将糖、茶、龙眼干这些精制加工的东西出口。再往前面,泉州时代、月港时代,出口最主要的是瓷器,广州南海一号打捞了几十万件,其中主要就是闽南的瓷器。

微信图片_20210428094738.jpg

正在打捞的南海一号(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所以西方的海洋文明和中国闽南海洋文明,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这种海洋文明和中原南来的农耕文明完全融汇在一起,有着源自中原的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基础,并且创造性地以海洋所开拓的商品市场来引领农耕文化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这就是闽南海洋文明。

3.工业时代

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后,中国的海洋文化经历了被侵略、被蹂躏和学习、追赶、超越奋斗这么一个过程。工业生产终于在2010年超过了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制造国,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标志点,意味着东方的升起和西方的降落。

70年代初,西方工业的价值是占世界工业价值的85%,现在已经降到了58%;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从15%现在发展到超过40%。

所以总的来看,第一,我们不能把海洋文明归于西方,我们也有我们的海洋文明。

第二,我们要讲清楚中国的海洋文明和西方的海洋文明和其他人的海洋文明,不同在什么地方?

第三,我们要讲清楚闽南的海洋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国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

 

二、闽南海洋历史文化的孕育形成

 

考古的发现告诉我们,早在中原汉人南迁到达闽南之前,这里已经生活着世世代代以海为田、以舟为马的古百越人。海洋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仅已经有成熟的渔业型原始海洋文化,而且已拥有相当高超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

几千年前就有闽南的先人通过航海跑到台湾、跑到菲律宾,然后跑到南岛群岛去。

研究发现南岛语族起源于我们福建、浙江、广东、沿海地带,最初是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四五十年代在福建沿海发现了有段石锛(有段石锛是一种石器,主要是用来做独木舟),后来他在台湾又发现了有段石锛。

但是台湾的有段石锛比福建的有段石锛更先进,后来有人提出,台湾的有段石锛是从福建传过去的,那么按照这个理念是它比我们高级,因为它是比较后面的时代。后来考古学家又在南洋群岛17个地方发现比台湾高级的有段石锛。

所以人们认为整个南岛语族是从福建过去的,闽南的先民是人类最早走向海洋的一个族群。

微信图片_20210428094752.jpg

(图片来源于《考古学报》1988年第1期)

后来从西晋永嘉到唐末,中原南来的汉族和闽南古百越的山畲水疍开始了融合的进程。这两种文化的相遇必然有激烈的碰撞、痛苦的磨合与相互的包容。

到了唐代中叶,闽南呈现出山地畲、海边疍,汉人在最肥沃的河流冲击平原的格局。这些都呈现出彼此边界明晰的“和为贵”的包容。包容并不是融合,但在和平的包容中彼此相互认识、了解,进而欣赏,两情相悦,这正是融合的开始。

当然要进入洞房,行云播雨,诞生新的生命,新的文化,必须有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日子。这个日子在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和黄巢血洗福建的历史背景下,终于来到了。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安徽一个叫王绪的小军阀造反了,他拉了一支军队打下河南固始,之后因为别的军阀要打他,王绪就带着五千兵和四五万的百姓往南逃,一路逃到了同安北辰山。

王绪走的这条路刚好是黄巢起义的路线,黄巢杀人如麻,所以这条路上已经没有人了,也没有粮食,王绪他们也就没有饭可以吃了。没饭吃就会失去了战斗力,王绪命人把50岁以上不会打仗的人全部杀死。在这个队伍里面有三位叫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三兄弟,他们的父母也在队伍里,要把他们父母杀了当军粮当然就不干了。于是他们三兄弟在北辰山脚下把王绪抓起来,夺取队伍领导权。

就在他们因为没粮食要回河南老家的时候,泉州有人来告诉他们,泉州有粮食,只要把泉州的太守拿下就有粮食可以吃了。

但是他们好几万的人,泉州粮仓哪里够他们吃?这个时候泉州渔民打捞的海鲜救了河南来的那些人,所以河南来的人就对海鲜产生了情感,对那些渔民产生了情感。

这数万河南固始百姓心满意足地在闽南安家落户,开始关注闽南原始的海洋文化,并在从唐末到宋初的百年间,把自己从中原带来的农耕文化,包括手工业技艺、造船技术、治炼金属技艺等等,融入了闽南原始的海洋文化,创造形成了农耕时代的闽南海洋历史文化,也形成了闽南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在唐朝末年、五代前期的时候,海上贸易的利润就非常高了,他们每次都是10条船一起出去,这10条船中只要有一条回来就保本了,两条船回来就有一倍的利润。

后来王氏三兄弟他们把中原河船的水密隔舱技术带到了闽南,融入了闽南的造船,王审邽的孩子王延彬,组织的团队可以每次10条船出去、10条船回来,史书称他招宝侍郎。

因此整个闽南的海洋贸易就蓬勃发展起来了。

北辰山现在有一种说法,它是我们闽南海洋文化的起点,中原南来的移民对我们少数民族疍民、对渔业生产、海上贸易、海上交通,产生了情感,他们把中原好的东西,铁器、水密隔舱技术这些带进来了,跟闽南文化融合一起。

 

三、闽南港口发展历程

 

总的来讲闽南的历史可以说是四个港口的历史。

1.   泉州港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在那个时代,泉州引领了闽南文化无数的创造。

但是到了元代,元代对闽南有着巨大的摧残,因为元代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我们是南人,20户南人要养一个元兵,叫保甲制度,一甲管一个保,管理20户人家,这20户人家就要互相作担保,一人犯罪20个都要处分的。

而且当时对于闽南人特别残酷,要去打台湾、打印尼的时候,逼南人来当水手,结果打印尼的时候,碰到台风了,1万多的闽南人就全部葬身海底。

所以元代由于这样残酷的民族压迫,到了元代的晚期,老百姓就起来造反了。约好8月15一起杀元兵,所以元末从泉州开始就发生了一个非常惨烈的种族灭绝。

当时有20万的阿拉伯人、色目人在泉州,经济命脉都在他们手上了,这样一来他们就害怕跑了,有船的都跑掉了,世界最大的港口,没有船了就完蛋了,海员、码头工人、搬运工人,各种各样的全都失业了。所以闽南人就开始开荒种田,结果不到10年,晋江就开始淤塞了,世界最大的港口就衰败了。朱元璋时期,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片板不许下海。

2.漳州月港

一直到明朝隆庆年间,才认识到“禁,海商就会变成海匪;放,海匪会变成海商”。于是就在漳州月港设了一个海关,皇帝派了一个姓高的太监在这边做海关,一年就在南方收了几百万。

一个是因为克拉克瓷,第二个是西班牙把南美洲的白银金子拿来换丝绸,当时的漳绸漳缎、天鹅绒世界闻名,还有清后期闽南的烟也是我们出口的一个很大的商品。

所以到了明代,漳州月港成为最了不起的港口,历史学家称它为经济全球化、东亚第一港。

3.厦门港

到了明末清初从郑成功开始,闽南最大的港口移到了厦门。后来施琅打下台湾,渡台三禁令规定要到台湾去,只能走厦门到鹿耳门这一条,这叫正港,其他都算是走私的,所以厦门港就成为海峡两岸最大的一个港口。

鸦片战争以后,厦门就成为闽南人下南洋的主要港口。所以厦门在这个时期,引领了我们闽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最主要的是吸收西方的工业文明,然后产生了很多中国现代的文化。比如现代体育家马约翰、现代的女指挥家周淑安,还有我们中国汉语拼音的第一人,这些都是从厦门开始的,也引领了闽南文化进行中西合璧。

微信图片_20210428094929.jpg

1840年的厦门港(图片来源于闽南文化研究会)

4.高雄港

到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最大港口在台湾。台湾的高雄从49年以后,在20世纪的下半叶,台湾高雄曾经是世界第三大港。

台湾的闽南语流行歌曲、电视歌仔戏、电视布袋戏成为20世纪下半叶闽南文化创新发展的典型。明代是月港创造发展,清以后到1949年的时候,是厦门引领,49年以后是高雄。

2017年厦门和漳州的十二个港区组成的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高雄港,成为世界第14大港口。厦门,又一次成为海峡两岸最大的航运中心。

  按照历史告诉我们谁是闽南最大的港口,谁就引领了那个时代、那个时期闽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原为笔者课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