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南洋海波平
林思翔
海域辽阔的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有一条海上大通道。
这条大通道历经三国隋朝的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随着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不断延伸,人们驾舟乘舰,从福建沿海港口出发,沿着这条大通道,往南可达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往北可到日本朝鲜等地。
在这条航路上,数以万计的古代外国人,特别是古代阿拉伯人带着香料、药物和各种奇珍异宝来到福建,又从福建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西方,很多阿拉伯人甚至在福建定居。这条被称之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通道,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把沿线国家、地区牵连起来,密切了彼此联系,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明代初期,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迎来巅峰。
明成祖朱棣为显示明朝海军力量在海洋上的存在,确立中国同海外诸国的宗藩关系,自永乐三年(1405年)起7次派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下西洋,这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每次都停泊于长乐太平港,以此作为出发点,“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因此,郑和下西洋时招用的水手多为福建沿海一带居民,其船上的士兵,也有不少是从福建卫所抽调的,莆田兴化卫、平海卫、莆禧千户所南日山水寨也有许多官兵随行。宋代朝廷御赐祖庙“顺济”庙额、被列为全国性海神的湄洲妈祖,元、明两代又因“庇护漕运”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需要,多次被朝廷赐封为“王妃”,“妃庙遍及广、闽、浙”,妈祖信仰成了郑和舰队祈求航海平安的精神寄托。
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指挥船队,驶离福建港口,出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但见茫茫大洋,巨大的海涛连接天涯,高高的浪头犹如山岳。遥望那海外番国,在烟霞缥缈之中影影绰绰。郑和船队高高地挂起如云蔽天的风帆,不分昼夜地像流星一般疾驰,搏击狂涛恶浪,就像在大街上漫步一样。
郑和后来写道:这些实在是荷蒙朝廷赐给的恩威和福气,更是仰赖天妃之神妈祖娘娘的庇护、保佑的功德,天妃的神灵不仅在往者称著,而且在当代大显灵应,我们在大海上航行,每当遇到大风大浪,就有一盏神灯照耀在船上,神光一旦降临,就化险为夷。即使在危难困顿之中,也能得保平安。及至我们到达外邦,遇上那些不慕顺的番王,我们就给活捉了;对那些敢来侵犯的异国盗贼,就把他们剿灭了。从此,海道清平安宁,海外各国人民仰赖我们。这都是天妃之神的恩赐啊!
郑和说,天妃神灵的感召显应,难以一一枚举。“神之灵无往不在”。特意勒石铭碑,彰显天妃之神的功德,并记载几度往返海外各番国的年月,以留下永久的纪念。 这些在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的《天妃之神灵应记》碑文中记述备详。
郑和下西洋“水道遇飚,祷神求庇,遂得安归”。因此,非常感激天妃妈祖的庇护。为报答妈祖的庇佑,郑和曾两次指令兴化府重修湄洲岛妈祖祖庙。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2下西洋凯旋,特奉旨亲诣湄洲岛祖庙致祭。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7下西洋前,再次到湄洲妈祖祖庙致祭,这次谕祭比上次更隆重。《天妃显圣录》载:“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领兴平二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买办木石,修整庙宇,并御祭一坛。”郑和还奏请朝廷恩准,在长乐南山建祠立碑纪念妈祖。由此可见,朝廷对妈祖信仰的重视。妈祖的神名也随之传播更远。
郑和7下西洋在广阔的海域劈波斩浪,昼夜航行,先后出使占城(今属越南)、苏门答腊(今属印尼)、满刺加(今属马来西亚)、苏禄(今属菲律宾)、兰山(今属斯里兰卡)、忽鲁谟斯(今属伊朗)、天方(今属叙利亚)、沙里湾泥(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剌哇(今索马里)等36个城市和国家。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亚非洲际航行线路,使我国的货物可以直抵非洲东岸,给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带来了繁荣昌盛。丝绸、瓷器、茶叶、米酒、粗盐、乌铅等交易十分红火。因了郑和下西洋的“强兵” “显富”,中国威望大振,华侨的文化地位大大提高,正如《瀛涯脱揽》所载:“天书到处多崇敬,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显欢庆。”东南亚各国出现了许多华人聚居的“中国村” “华人街”,他们将中国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带到侨居地。如马来西亚槟城,福州华侨很多,就有一座著名的极乐寺,是鼓山寺的下院,香火兴旺。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均按祖庙设定的规格和模式,建造妈祖分庙庙宇,形成较为牢固的宗属关系。借助妈祖祭祀、表现形式,华夏传统文化观念意识和文明礼仪风范,包括文学艺术、歌舞戏曲、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等也随之传播开去。
目前世界各地有妈祖分灵庙近万座,除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外,还分布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度、法国、美国、丹麦、巴西、阿根廷等45个国家和地区。以致在漫长弯曲的海岸线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宫庙”,可见妈祖信俗文化已在各国沿海民众心中扎下了根。
妈祖庙的建筑,架构规范,庄重严肃,且富丽壮观,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物,如新加坡的天福宫、印尼东爪哇的惠荣宫、琉球姑米山的天妃宫、日本长崎的崇福寺等。马来西亚吉隆坡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层叠而上,气势恢宏,构成一个雄伟庞大的建筑群,是当地华人最气派的建筑。马六甲祭祀妈祖的青云亭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第一位甲必丹(侨领)郑芳扬倡建,为全马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显迹湄洲,航海梯山同庇荫;光辉南岛,华民异族共沾恩。”挂于印尼丹戎槟榔天后宫的这副楹联,代表了海外信众对妈祖的崇拜和感激之情。
台湾与大陆“人同根,神同源”。两岸同胞除了有割不断的亲缘、地缘关系外,还有很重要的“神缘”,台湾的开发与妈祖东渡几乎是同时、同步、同在。“既是乡土文化之一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的台湾大甲镇澜宫,供奉着湄洲妈祖分灵神像,还悬有乾隆时期的“护国庇民”等古匾,每年农历三月,镇澜宫的妈祖必到嘉义新港奉天宫(早年还到北港朝天宫)进行为期8天7夜的进香,这就是著名的“大甲妈祖绕境进香”。
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蒲冈村林氏族谱》记载着妈祖信仰自南宋就传入港岛。明嘉靖《广东通志》载“……番舶至此,无飘泊之虑,故称佛堂”的香港佛堂门天后庙,为香港地区最古老最具影响的妈祖庙;澳门的妈祖阁弘仁殿,早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抵达澳门之前就已存在。
年轮旋转,时空飞跃。度过一段沉寂的时间之后,妈祖文化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开明盛世。1994年5月7日,福建省旅游局、莆田市人民政府和妈祖文化基金会联合在湄洲妈祖祖庙圣旨门广场举办首次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恢复了妈祖祭典,引起极大震撼,受到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来宾和妈祖信众的一致认可和肯定,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而后每年都举办一次旅游节,来自海内外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1997年湄洲妈祖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沿路万民欢呼,盛况空前,共同的信仰把两岸民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10年后,首届“莆台妈祖文化活动周”在莆田城区和湄洲妈祖祖庙同时举办。这是一次两岸参与、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的民俗展示活动,赢得两岸妈祖信众的赞誉和好评。随后又举办了多次莆台妈祖文化周活动,使妈祖文化不断得到弘扬。
其实,早在1987年10月,台湾大甲镇澜宫妈祖信众17人,就绕道日本大阪前来湄洲岛参加妈祖千年祭活动,成为两岸相隔38年之后的“破冰之旅”。台湾信众杨卢玉英自1987年至2000年十几年间,先后52次来湄洲妈祖祖庙朝拜,90多岁高龄的她还与祖庙名誉董事长林聪治义结金兰,妈祖信仰使两岸同胞亲上加亲。
天上妈祖,祖在湄洲。2008年10月底11月初,湄洲祖庙举办“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来自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机构(宫庙)代表护送300多尊妈祖分灵神像,前来祖庙谒祖进香。南非开普敦朝天宫、美国纽约应天宫、新西兰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都派出团队,不远万里,前来参加活动。台湾在活动邀请发出后至活动开始的两个月内,就有485个妈祖文化交流团体共12600多人次前来湄洲岛谒祖进香。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引起了热烈响应,成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017年6月底7月初,湄洲妈祖祖庙以“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为主题,举行湄洲妈祖巡游东南亚活动,先后到了马来西亚、新加坡。这千年一回的巡游活动,所到之处万众瞩目,令这些国家人民重温当年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友谊,对眼前有幸亲睹祖庙妈祖尊容,当面祈福求安,倍感兴奋。无论是在吉隆坡、马六甲,还是在新加坡,人们舞龙舞狮,夹道欢迎,信众欢呼雀跃,盛况空前。“看到了,看到了,我终于看到湄洲妈祖了……”人群中不时有人激动地喊着。
驻跸马六甲当晚,巡游队伍沿着城区郑和将军路、鸡场街等路段巡游6公里,沿途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街道两边人山人海。马来西亚交通部长、拿督斯里廖中莱说:“妈祖文化在马亚西亚传播广泛,由此看来,文化的传承是跨地理和时空的……此次活动,充分说明‘一带一路’不仅是在经贸上合作,而且在文化教育等都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实现‘一带一路’的美好胜景。”
“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八天七夜,行程上万里,接受30多万人朝拜,掀起了一股妈祖热。“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也随着热浪,传播开去。这次活动,在妈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连妈祖从厦门登机时的“身份证”及其神秘号码,都成了吉祥物和吉祥号。妈祖回銮后,来祖庙朝拜的东南亚进香团组络绎不绝。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华人社团及欧洲侨团联合总会匈牙利分会也派出代表,专程来湄洲商谈请求分灵妈祖神像事宜。近期,应菲律宾有关方面邀请, “妈祖下南洋·重走海丝路”活动,湄洲妈祖将巡安菲律宾,这必将在当地掀起一股妈祖热。
“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始于宋代、源(兴)于湄洲的妈祖信仰,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从湄洲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将走得更远更远……
(本文选自《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