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1 22: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湖石淉三思

 

戎章榕

 

 

仲秋季节,重返湄洲岛。从码头下船,沿着湄洲大道一路前行,只觉得空气清新、环境整洁、草木葱茏、绿意盎然。车过“湖石淉生态公园”,并通过对它的采访,我对湄洲岛发展定位朝圣岛、旅游岛、生态岛,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有了更多的思考……

                                                

  

“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

1000多年来,全世界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宫庙有上万座,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敬仰者约3亿人,仅台湾就有妈祖宫庙3000多座,妈祖信众1700多万。每年有500多万信众前来谒祖进香,光是台胞就超过30万人次,湄洲岛成为妈祖信众的心灵原乡,冠以“朝圣岛”是实至名归。

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妈祖文化”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拿出什么样的落地项目与之相匹配,以打造妈祖文化的国际品牌?

欣逢盛世,再添殊荣。经中央批准,2016年10月31日-11月2日,第一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湄洲岛隆重举行。论坛成果之一,倡议在湄洲岛设立“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会展中心)。

会址为什么要与湖石淉生态公园毗邻?我不了解决策者当初的意图,但置身其中,却由衷地感叹,此二者真乃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湖石淉工程始于2016年12月,动工稍早于会展中心。是修复湖石淉确定了会展中心的选址,还是建设会展中心提升了湖石淉的环境?依我看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为了第二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如期召开,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的会展中心,包括主会场、媒体中心、酒店三栋建筑,施工工期仅6个月,是正常施工工期的五分之一。

当会展中心主体工程竣工之日,也就是湖石淉一期工程——“两湖三渠一塘”大功告成之时。

主会场展示的是唯美的波浪造型,每跨波浪的弯曲度、长度、高低点看上去相似却不尽相同,由此在视觉上形成“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学效果,莆田市政协副主席、湄洲岛党工委书记黄华目睹后心潮澎湃,突发奇想:面对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建议在水渠上建一座石拱桥。是神来之笔,还是胸有成竹?这样一来,会展中心与湖石淉生态公园就连成一体,珠联璧合。

2017年12月2日,备受关注的第二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开幕,恢弘场馆与生态景观同时惊艳亮相。据介绍,当时有24个国家和地区、116个学术机构和团体的300多位嘉宾参会。

时过境迁,我不可能采访当时与会嘉宾对于湖石淉生态公园的印象,但是,人不能语鸟有声。

  我来的前一周,正是夏秋两季转换之际,在雨季来到之前,成群结队的白鹭扑腾腾地飞抵湖石淉。觅食、筑巢、繁育……仲秋的湖岸水边,微波荡漾,白鹭飞舞,在万绿丛中如同白精灵

一般,用手机随意一框,都是一幅如诗如画的精美图。白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环保鸟”之美誉,被世界环保组织称为空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一个地区鹭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作为该地区环境监测的一项动态指标。飞入“画框”的白鹭,是对湄洲岛良好生态的最好“评价”。都说“良禽择木而栖”,在这里却是“良禽择湖而栖”。

                                                

  

蓝天、碧海、阳光、金沙、奇石、绿林、庙宇……湄洲岛海岸线长30.4公里,环绕着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和5公里长的海蚀地貌奇观,分布着各类风景名胜30多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湄洲风情与妈祖文化彼此辉映。

1992年湄洲岛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之一,迄今已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海洋公园等3个国家级的旅游品牌。因此,将湄洲岛定位“旅游岛”是恰当的。但是,历经了20多年发展,尤其在全域旅游热的当下,旅游岛又该从哪里发力?

翻开湄洲岛地图,南北纵向狭长,形如一弯眉宇,镶嵌在蔚蓝色的洋面上,故名为“湄洲”。奇异的是,妈祖祖庙等朝圣资源集中在岛的北面,而旅游资源更多的以南面为佳。中部区域则为空白。

不能视为空白,湖石淉不是湄洲岛上唯一的天然淡水湖么?淡水之于海岛,可谓弥足珍贵矣!更何况,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降雨量在1000mm左右,淡水资源紧缺更是湄洲岛的软肋。居民生活、生产用水主要依靠跨海管道入岛。

仅举一例,湖石淉出海口的西亭澳有一片面积多达1800亩红树林保护区,这是一片长得很矮小的红树林!原来,红树林的生长繁育,需要淡水对海水的稀释。由于湖石淉的淡水不足,造成红树林发育不良。

淡水不足,受害不只是红树林!还造成水环境恶化,影响了岛内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形象。

为此,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2015年决定启动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沿着湖石淉生态步道边走边看,清洌洌的流水、绿茵茵的坡地、嬉戏的白鹭、转动的风车、太阳能风能的路灯、宽窄直曲不一的步道……对粗具规模的湖石淉生态公园有了体验式的感受。它是通过扩水、活水、净水等环节,来提升湖石淉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

湖石淉原有水域面积70亩,杯水车薪,难堪大用。海岛最缺的是淡水,充分利用了湄洲岛上宝贵的雨洪资源,就需要扩挖滞洪湖。于是,在原有湖体下游位置新挖一个湖,增加水域面积80亩,形成了现在的上下湖格局。而下湖开挖出来的20多万立方米土方,就地消化,场内平衡,垒起山包,植绿造景。

流水不腐。水最大的特性在于流动。在上下湖之间,设置一座翻板闸,形成一定的水位差。沿途建有传统的风车,不只是风景点缀,而是利用岛上充足的风力资源,从下湖提水到上湖,经纪念林水道流到下湖,形成水体循环流动。洪水期,将翻板闸放平,上下湖之间作为行洪主通道,使洪水快速排出,减轻洪涝灾害。一举两得,设计缜密。

为了盘活湖石淉的水系,将原有的与新挖的渠道并用,实现了湖体和渠系的连通。在湄洲大道的另一侧原有一方15亩北埭湿塘,通过补水管道分别与北埭渠和下湖连通,一并纳入,形成整体。生态公园规划占地1200亩,水域面积不过180亩,由于抓住了水,以水为魂,有了渠、塘、湿地、滞洪湖之间的连通,就形成了360多亩的亲水绿地,使整个公园神韵鲜活起来、灵性流动起来、清丽婉约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水系连通、雨水管道布设,将原有湖石淉雨水收集面积从约2平方公里扩大到约4平方公里。每年可补充生态水量约20万立方米,满足湖石淉的生态水量需求。

不仅要蓄水、活水,还要净水。除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湿地建设与修复等手段,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外,不论是湖畔,还是渠边,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护岸上,或放入石笼网、或打下松木桩,利用石笼网的凹槽和松木桩的间隙,种有水生植物:美人蕉、旱伞草、再力花……20多种水生植物不仅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还次第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在水中还放养了具有“水下清道夫”美称的鲢鱼、鳙鱼等,吸收水中剩余的有机物,也为今后湖上荡舟、垂钓等旅游项目开发留下“伏笔”。

湖石淉总面积只占湄洲岛陆域面积的4.6%,它的生态修复,起到了海岛“绿心”的作用,对旅游岛的资源是重要的补充,对旅游岛的形象也是极大的提升。再以红树林为例,由于有了充足的淡水,在红树林种植区内,鱼、虾、蟹以及贝类生物种群逐渐增多,见证海岛湿地生态系统的改善。更重要的,这是一项旅游与民生相结合的工程,不仅收集宝贵的雨洪资源加以利用,而且整体滨水绿廊在生态步道的贯通下,满足了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亲水、观水、健身、休憩、养老等需求,实现人水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湖石淉公园,特设有一面纪念墙,镶嵌照片和文字说明:1998年3月11日,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与湄洲岛干部群众在此栽植小叶榕、夹竹桃、海枣、芒果、扶桑等数千株,海岛绿化由此展开,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植绿20载,湄洲岛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生态答卷——全岛绿化覆盖率从2000年的39%提高到如今的60%,高居全国海岛首位,湄洲岛还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区”等荣誉。难能可贵的是,湄洲岛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绿化。

怎样进一步提升湄洲岛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湖石淉生态修复工程无疑是生态岛建设的一大亮点!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莆田市因为荣获文明城市称号而晋京授奖。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那天被安排在前排,当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获奖代表时,林宝金汇报来自莆田,总书记叮嘱道“保护好湄洲岛”。

“保护好湄洲岛”,就是保护好湄洲岛的生态。海岛的脆弱在生态,海岛的希望也在生态。湄洲的朝圣岛、旅游岛能否可持续发展,完全取决于生态岛建设的成效。

为了接力践行美化绿化湄洲岛,使我国第一个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5年11月,莆田推出全市共建湄洲岛的新举措,市里每年统筹2亿元支持资金。2018年3月27日,莆田市领导、台商台胞代表、当地干部群众组成的500多名植树大军,在湖石淉水生态公园开展植树造林,为“保护好湄洲岛”作出实实在在的响应。

可喜的不只是湖石淉生态效益的初显,而是生态文明理念引发黄华书记的进一步思考:在区情介绍会上,他流露出今后是否将湄洲岛发展定位的排序作个调整?

尽管是理念性的一闪而过,并未开始实施,但还是引起我的同感。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把生态岛置于引领发展的位置,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进而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最终实现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