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 12: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杨国栋



潮涌湄洲岛

 

杨国栋

 

 

每当我登临湄洲岛,都会在妈祖石雕巨像前自然地生发种种回溯历史的影像或者翩翩联想的意象……一个人塑造雕琢了一座海岛,或者说一座海岛养育浸润了一个女人,或者说一个人的历史和奇迹其实就是一座岛的历史和辉煌,这个女人,就是默娘,这座岛,就是湄洲岛。有了默娘——妈祖——海神——天后,湄洲岛葱茏苍翠,熠熠生辉,魅力四射,光耀千秋;有了湄洲岛,祖庙奠基,分灵环宇,善爱无疆,泽被万方……

从一位白发长须老者的叙说中,我得知千万年前洪荒时代,这座岛名叫赤洲。后因强烈的地壳运动,赤州岛分崩离析,部分变成了现今属于海峡东岸的乌龟岛,还有一部分生成了海峡西岸的湄洲岛。许多史料无一例外地记载说,这个岛因其很像蛾眉,故而起名为湄洲岛。汉代文献对于“湄”字有着这样的解释:“湄,眉也。临水如眉也。”“洲”,乃是“州”的后起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州,水渚也。”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曰:“水中可居曰洲。”可见,湄洲岛在千年以前,就有大批渔人、农人、匠人、艺人在此生活与繁衍生息。很遗憾,唐代以前的湄洲岛历史鲜见记载,近乎寥寥。北宋以后,民间流传湄洲岛之湄洲山的别称说法。在清代的航海水路簿中,又发现湄洲有着“监头”的土俗名称叫法,大约是港头、港楼的谐音写法。南宋文人的《方舆胜览》记载:“湄洲山,去郡东北七十里,在海上,与流求相望。”这里说的流求,与明朝成为藩属国的琉球当为一地。那时候的湄洲岛,“两山蜿蜒之状,又千家……亦有田数十亩,可耕可食,鱼米极易办。可以卜室读书,隔绝人世……岛居之乐。”形象而传神地描摹出宋元时代湄洲岛民海上桃花源似的淳朴敦厚之乡野民俗生活图景,对今人认识古代湄洲岛的生产生活,极有价值。

湄洲岛平日里风和日丽,海草丰茂,树木葳蕤,沙滩光耀,鱼虾蹦跳。然而,裂岸惊涛汹涌骇浪掀起千堆雪时,片片帆船与排排舟楫上潜伏着队队贼人倭寇,常常骚扰岛上居民。明朝弘治年间编纂的《兴化府志》记载说:湄洲屿……“洪武年初,番寇横行,遗祸地方。守备都指挥李彝,奏迁内地,岛屿遂虚。”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丰饶的湄洲岛并非年年风平浪静,五谷丰登。内贼与外寇狼狈为奸残害岛上百姓,百姓得到官府保护这才幸免于难。这里透散出来的古代信息,可以看成官府有所作为而给百姓送去的福音。

湄洲岛更为浩大的祥瑞之光普照,则是在距今千年的北宋年间。诸多史料记载: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正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建朝初年,一位名叫林默的渔家姑娘在湄洲诞生。她的父亲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林默在家中是最小的女儿。传说,她出生至弥月都未啼哭,父亲便为她起名林默。又传说,她出生时,邻里乡亲看见一颗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飞来,晶莹夺目,将湄洲岛照耀得光华亮丽。林默的祖先林蕴为兴化(今莆田)九牧林之一。如果这条史料属实,那么她的先祖同林则徐先祖同为一宗。她8岁进入学堂读书,记忆超群,博学多才且融会贯通。湄山、湄峰、湄路、湄渚、湄海……14.35平方公里的湄洲岛,山山水水,峰峦峡谷,港湾沙滩,良渚岩礁,都留下了林默的脚印倩影;青青幼草,苍翠叶片,清香根茎,贝龟蟹壳,海马海参……都成为少女青年默娘研制良药救治贫苦百姓的良药佳膏。天生丽质又天生聪颖灵慧的默娘,成年后学识渊博,懂得医理,熟悉天文,谨记地形,识别潮汛,善操舟楫,在片片风帆的转换中顺风顺水,迎风破浪,稳当地登临诸岸。于是,默娘陆地的悬壶济世,海上的扶危救困,多年的纾难救人,包括她点燃火光为夜航者导航引路,成为她青春岁月的良善大爱之行为情感的抒写。而步履的匆匆艰辛,拯挽的用力过度,身体精神的重负透支,导致了年轻林默如划破海空的流星陨落……她飞天入云之后的种种传说,她被神化后继续关注海空风云拯救海上航行者的各种神话故事,融入民间文学后,润泽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湄洲岛民和古今航海者,将湄洲岛的历史涂抹上无限光环光耀,衍生出各类文艺歌舞戏曲影视,导引着妈祖文化妈祖精神朝着立德、行善、大爱的路径,深入行走又高峰攀登升腾,海域播撒又陆地建庙祭祀,祈风叩拜又四处巡安驻跸分灵……

湄洲岛光耀辉煌的历史,得益于海神妈祖、天妃娘娘的在世功德和流行千古的民间信俗文化。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世间没有预测狂猛台风侵袭洗劫海上航船的科技手段方法,祈祷希冀神灵保佑海上航行平安,以此慰藉航海者的心理,坚定行船人的信心,就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妈祖就充当了这样的神灵。位于湄洲镇宫下村东北面的妈祖祖庙,始建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由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等主要建筑构成,历经明清和民国修缮扩建而气势宏大,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四周配楼亭榭依山而建,全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遮天蔽日的榕树樟树冬青,花色鲜亮的玫瑰月季三角梅等,将祖庙点缀装饰得清新妍美。

南宋兴化(今莆田)人陈俊卿,做过宋孝宗一朝的宰相。当他看见故乡兴化湾、湄洲湾海面上白帆点点舟楫密布,却因为不能获知超强台风袭击的准确信息无法及时躲进避风港,导致船只和船员被飓风骇浪掀翻而葬身海底。他萌生一个奇妙而大胆的想法,利用湄洲岛妈祖文化资源,在浪涛激荡的白湖港岸上购买一块高地,建成妈祖庙奉祀祈祷。这是南宋高官首次个人出巨资建筑的第一座有规模的妈祖祭祀宫庙,很快成为南宋官方对“海上女神”妈祖官祭的唯一庙宇。随后,兴化湾、湄洲湾一座座妈祖庙宇的建成,形成了民间妈祖信俗的第一波绚烂景观,也为妈祖祭祀走向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妈祖祖庙的建造时间早于其它庙宇。然而陈俊卿建造的官祭妈祖宫庙,具有强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这为妈祖—“海上女神”的信俗祭祀活动提升了层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可以说,正是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努力,妈祖信俗、妈祖祭祀、妈祖崇拜,得以在神州大地不断发酵发展、扩容增量,成为古代社会“海祭”最为浩大繁盛的活动。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今朝鲜),途中遇到大风大浪,八舟七溺,唯独路允迪所乘坐的海船因有妈祖降桅安流,济使顺归,安然无恙。路允迪为此专门奏请朝廷御赐妈祖祖庙“顺济”匾额。宋徽宗准奏。这是妈祖首次受到朝廷的褒封。路允迪的这一“奏”,开启了朝廷褒奖妈祖的先例,也让妈祖故事传说和影响力,从湄洲走向了全国,乃至海外。其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施琅将军平台等国家盛事,不断被朝廷加封。史籍记载,宋元明清的780多年间,历代朝廷的14位皇帝先后36次对妈祖进行褒封。妈祖本身也从宋代的夫人、妃,发展到元明时代的天妃,再升格为清代的天后,完成了古人期盼的行政化晋级全程;受封的字数,也从开始的两字逐渐增加至光绪元年(1875年)最多的64字。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妈祖被列为春秋谕祭之神,编入国家祭典,与黄帝、孔子祭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

历史的书写并未中断。新时期的春风春雨润泽海峡两岸,破冰之旅开启后,有着1700多万妈祖信众的台湾,3000多座妈祖庙宇轮番不绝地组成千百信众,蹈波踏浪,飞舟跨海,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拜谒,祷愿祈福。进入新世纪后,海峡两岸妈祖信众的互访交流越发频繁。春夏之交的农历“3.23”,湄洲妈祖祖庙金身(分身)台湾巡游持续不断,所到之处人流潮涌,旗帜飘飞,气球翻卷,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欢声雷动。不分党派,超越意识形态的蓝营绿营官员政客,知识分子,商界精英,平头百姓……纷纷涌向街头,参与巡游巡按。不少高官为了拉抬选票,主动走进巡游队伍,为能抬一下妈祖神像而自豪而宣传而树立自己在信众中的形象……绿营民进党执掌台湾地区领导权的时候,妈祖作为连接海峡两岸精神文化的纽带,这时还起到了抵制“台独”、反对分裂、凝聚人心、添加共识、增进台湾同胞对于中华文化根祖脉认同的非凡作用。

在湄洲岛妈祖故里,景色艳美秀丽的春秋两季,台湾进香团如涌动的高涨海潮波峰,一路向西,乘风破浪,进入湄洲岛,入住酒店山庄。他们在玉兔坠落,金乌东升的清晨,洗尽俗尘后早早地来到妈祖祖庙殿前,沐浴着清新霞光,以虔诚之心,整洁之容,静默之态,走进心中的圣殿神坛,一睹金身为快;愉悦身心后,举香敬拜,跟着主祭者做着各种固定礼仪,诵读祈祷颂文祝词……当时辰已到,妈祖金像被大汉们起驾銮殿巡游,数万来自国外、港澳台和内地的妈祖信众,紧随其后,一路歌舞欢庆,一路巡安驻跸,一路祈福颂祝……那样的热烈喜庆火爆场景,一直延续到日落西山才落下帷幕。

有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宫庙”。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告妈祖历史和信俗文化走向世界。湄洲岛的历史跟随着妈祖的文化信俗历史,飞过千山万水,穿越时光隧道,落脚在世界各地。2018年4月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南太平洋西部的瓦努阿图共和国原驻华大使罗治伟一行,与妈祖祖庙董事会会长等,一道在湄洲祖庙宫殿举行了妈祖分灵瓦努阿图的隆重仪式,颁发了分灵证书。自此,妈祖庙宇和妈祖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

妈祖文化如精神纽带,连接着海洋国家航海者的情感;妈祖如海的深厚情怀,也随着翻卷的浪花,激荡的波涛,涌动的海潮,永远地浸润着地球上航海者的心田……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