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13: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史纲卷)01.秦汉以前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萌芽和初现

 

 

福建别称“闽”,闽字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上有“七闽”一词:“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职方氏·夏官司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郑玄注:“闽为蛮之别种,而七乃周所服之国数也。”《周礼》所指的“七闽”,已包括现在福建的主要地区。《山海经》对“闽”的地理方位也有明确记载:“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袁珂校注:《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这里已初步勾勒出福建与海洋的关系——“闽在海中”。

福建三面环山,一面靠太平洋,主要河流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霍童溪等均东向直奔大海。福建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多于1214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大小海岛2214个,均为全国其他省份少见。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文化既有大陆文化的特点,又天然地具备了海洋文化的基因。

根据考古发掘,早在18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福建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三明万寿岩灵峰洞和船帆洞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发现了大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石制品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还有大量破碎的鱼、龟和鳖等水生动物化石。该遗址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学者论证,年代为距今18.5万~1.3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福建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三明市博物馆:《三明万寿岩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文博》2000年第2期)。该遗址被列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福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重要遗址有漳州北郊的莲花池山遗址。199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掘出以砾石英结晶体、硬砂岩为材料打制的23件石制品,其中有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4种,是属距今约8万~4万年前的旧石器。由于该遗址恰好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东山陆桥西端,与台湾台东发现的长滨文化隔海相互呼应,为东山陆桥的存在、海峡两岸早期的人文交流提供了佐证。

到了新石器时代,福建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重要遗址是福建近海平潭海坛岛的壳丘头文化与闽江下游滨江靠海地区的闽侯昙石山文化。福建平潭的壳丘头遗址极具海洋文化的特质。平潭位于福建东部沿海,是个四面环水的海岛,遗址位于平潭平原乡南垄村,“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灰坑21个,儿童墓葬一座,出土石器、骨器、玉器、陶器、贝器等文化遗物200多件及大量陶片。石器多打制,少磨制,以剖面呈梯形的小石锛为主。陶器以低火候的夹砂陶为主,器形主要有釜、罐、盘、碗、壶,陶器上流行贝印、刻画、戳点等纹饰。年代距今约7450~5890年”(福建省博物馆:《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同类的遗存还分布在平潭的南厝场、祠堂后、西营以及闽侯的沙溪头、昙石山,金门富国墩、金龟山等地。从遗址生态环境和劳动手段的遗物看,壳丘头文化居民是一支以海洋渔猎和捕捞为谋生手段的部族。

福建省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重要遗址有昙石山文化遗址。昙石山位于福州闽侯县荆溪镇恒心村的闽江边,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的长形山岗。昙石山文化遗址基本上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螺壳等贝壳类堆积起来的,厚达2~3米,故称“贝丘”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量陶瓷、石器、骨器和玉器。这是一处5000~4000年前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从历次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昙石山文化堆积层以介壳为主,有产于入海口的蚬,有产自海边的牡蛎,有产于沿海的魁蛤和小耳螺(福建省博物馆:《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六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这说明当时的昙石山先民过着以捞贝和渔猎为主的生活,他们的活动区域显示了濒江靠海的特点,具有海洋文化的某些特质。

从福建以上诸多处考古发掘看,福建先民的海洋活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开始。先秦秦汉时代,福建居民主要为闽越族。他们驾一叶扁舟,漂忽于大陆的东南沿海、台湾海峡两岸,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正因为福建有如此悠久的与海共生的历史,故其造船业和海上交通的历史也十分悠久。福建省连江县发掘的独木舟,证实了闽越族善于造舟的历史。

有关专家对这艘独木舟的研究指出:“这艘独木舟系用樟树树干制作,长7.10米,残高0.82米,前宽1.10米,后宽1.50米,舷板上薄下厚,最高舷板0.60米。在舟的尾部凸起一块木座,座上长0.70米,下长0.83米,上宽0.40米,下宽0.49米,高0.22米。舟的底板自前向后渐厚0.15~0.22米,舟体不甚规整,靠前部1/4处,有对称凹槽。通过对舟体木材的年代测定,其时间为距离发掘时2170±95年,即时间上限为公元前290年,下限为公元前100年,正是处于战国末至秦汉前期。这艘独木舟加工比较粗糙,造型古朴,但舟体有明显经过粗笨金属器加工的痕迹。”(黄天柱、林宗鸿:《连江汉代独木舟初探》,《福建文博》1980年1期

从独木舟的制作水平可以看出,先秦秦汉时期,福建先民闽越族已有较为先进的木作工艺技术和航海能力。

先秦时期,福建人烟稀少,到处深林丛莽,居民为闽越族。战国末年,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据福建为王,是为闽越王。秦统一中国后,无诸被废,秦在福建设置“闽中郡”。秦末楚汉相争,刘邦获胜,无诸由于支持刘邦被重新立为闽越王,统治闽中故地,以东冶(今福州)为都城。闽越王每年要向西汉中央王朝朝贡,“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鹇黑鹇各一只,高帝大悦,厚报遣其使。”([晋]葛洪:《西京杂记》卷4,中华书局1984年版)闽越王还以各种奇珍异宝与汉诸侯王相通,这其中当有相当部分不是本地所出品,而是通过海上交通,由海外输入闽越国的。

秦汉时期,“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后汉书》卷33《郑弘传》)。可以看出,东冶不仅是闽中的海上交通枢纽、东南沿海的主要港口,而且是汉王朝与南方交趾七郡海上转运的口岸。福州所处的重要海上交通地理位置也促使其海运业和造船业的发展。可以说,先秦秦汉时期,福建在全国的海洋文明地图中已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