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史纲卷)08.郑和下西洋对福建与马六甲海峡畅通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盛事,与福建的关系十分密切。福建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基地和人力物力供应大后方。福建长乐、泉州等港,是郑和下西洋驻泊候风补给的港口,郑和海船有部分在福建建造,随行的技术人员、通事、水手有不少是在福建招募和补充的。候风开洋常在长乐太平港,时间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十个月。祭祀海神等活动也多在福建举行。船队所携带的丝绸、印花土布、瓷器、茶叶、铜铁、雨伞等大量生产于福建。
一、 海上丝绸之路与马六甲海峡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学界见仁见智,本书拟从郑和下西洋的实际活动出发,探讨郑和下西洋中的关键,即在中西海上交通“生命钱”——马六甲海峡一带的活动经历,以求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从苏州的刘家港出发,沿着江浙沿海,来到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停留,出了台湾海峡,经过南中国海,便到达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连接南海和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欧、非洲各国交往的必经之路,被称为中西海上交通“生命线”。唐宋以来,这条海上交通线上有大量的中国船只往返穿梭,十分繁忙,亚、非、欧各国也通过这条航线与我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可是,这条航线却在明初处于阻隔状态。
当时,占据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旧港)的是一批海盗和走私商人,从中阻梗西洋诸国(印度洋各国)与明王朝的官方和民间往来。《明史》卷324《三佛齐传》载:“以胡惟庸之乱,三佛齐乃生间谍”,“由是商旅阻遏,诸国之意不通,惟安南、占城、真腊、暹罗、大琉球朝贡如故”。另据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旧港条”载:“昔洪武年间,广东人陈祖义等,全家逃于此处,充为头目,甚是豪横,凡有经过客人船只,便劫夺财物。”可知,当时海盗和走私商人活跃于三佛齐(旧港)一带,并以此为据点,进一步控制中国与海外各国交通的生命线马六甲海峡,在那里横行霸道,劫夺财物,使西洋诸国与明王朝的海上交通受阻。
明成祖继位以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活动,以更好地巩固自己对国内的统治地位。永乐元年(1403年)九月十五日,朱棣派遣中官马彬等出使爪哇,以镀金银印一、文绮彩币30匹,赐其西王都马板,敕谕之曰:
朕祗奉祖训,廓清内难,即位之初,尔即遣人奉表朝贡,朕用嘉之。特遣赐尔印章仪物,尚益懋乃德,保土安民,毋怠毋骄,恒谨事大之诚,斯禄及子孙,以克永世。
复命彬等赍诏谕西洋,苏门答剌诸番国王,并赐之文绮纱罗(《明成祖实录》卷22)。
可以看出,明成祖靖难成功、夺取帝位之后,便很重视树立自己在国内承袭正统的形象,并派遣使者向海外宣扬这一形象。这一方面是封建帝王好大喜功思想的体现,但也表明了明成祖发展与各国的交往,祈望国际环境和平、明王朝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也与福建人希望重振海上丝绸之路雄风的愿望相符。
可是,明成祖发展与各国交往的良好愿望和措施却受到挑战,这个挑战来自于三佛齐一带中国走私商人的从中阻碍。打通这条海上交通线,并保证这条交通线畅通无阻便是摆在明廷面前的当务之急。所以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带有武装保卫的庞大船队经过这条交通线出使西洋便是在情理之中的事了。
二、郑和、王景弘船队在马六甲海峡的活动
郑和、王景弘船队在马六甲海峡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擒捉劫掠使团的海盗陈祖义。
永乐三年(1405年),为了保证郑和出使西洋的顺利,明廷先派遣行人谭胜受和千户杨信等前往三佛齐,诱降霸占三佛齐的中国走私商人首领梁道明。谭胜受和梁道明都是广州南海人,谭胜受、杨信等“赍敕诏之,道明及其同党郑伯可随入朝贡方物,受赐而还”《明史》卷324《三佛齐传》。,这是一次成功的诱降。也正是由于这次诱降的成功,明成祖乃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己卯“命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明成祖实录》卷43,永乐三年六月己卯条。,这年冬天,郑和率舰队出发,一路风行无阻,顺利通过三佛齐,抵达印度洋各国。
但是,在三佛齐一带的中国走私商人并不都听梁道明的。以陈祖义为首的一部分中国走私商人表面上归降,实际上却“抄掠番商” [明]费信《星槎胜览》(前集)旧港条。,“陈祖义虽朝贡,而为盗海上,贡使苦之”《明史》卷324《三佛齐传》。。据《明成祖实录》卷71记载: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自西洋还,“郑和至旧港遇祖义等,遣人诏谕之,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官军。和等觉之,整兵提备,祖义率众来劫。和出兵与战,祖义大败,杀贼党五千余人,烧战船十艘,获其七艘,及伪铜印两颗,生擒祖义等三人。既至京师,并悉斩之。”郑和在旧港擒捉图谋劫掠使团的陈祖义一伙,为周边各国与明王朝的友好往来消除了障碍。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的一项主要活动。
第二件事是设置旧港宣慰使司。
在擒捉陈祖义的同时,为保证海上交通要道畅通无阻,郑和不忘在当地建立秩序。他依靠当地拥护明王朝维护海上交通安全的势力,设立旧港宣慰使司,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施进卿为梁道明之副酋,施进卿反对陈祖义的做法,向郑和告密,使得陈祖义的计划败露,兵败被擒,“祖义诈降,潜谋要劫。有施进卿者告于和《明史》卷324《三佛齐传》。”。施进卿随即遣使随郑和入朝。“五年九月戊午,旧港头目施进卿,遣婿邱彦诚朝贡,设旧港宣慰使司,命进卿为宣慰使,赐印诰冠带文绮纱罗”。 《明成祖实录》卷71。明廷在旧港设置宣慰使司,命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赐以印信冠带诸物。旧港宣慰使司的设置,笼络、怀柔中国商人,保证了海上交通要道的畅通,也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重要成果,从中也可看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乃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的畅通无阻。
旧港宣慰使司设置以后,有力地保证了西洋海道的安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明王朝批准施进卿之子济孙请袭宣慰使职,郑和因之又奉命远航,为其送去继承宣慰使的印鉴并予以祝贺。
第三件事是在满剌加建立城栅、仓库。
郑和下西洋的又一重大活动是在马六甲海峡的满剌加建立城栅、仓库,以之作为经营西洋的中转站。
满剌加,今译作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南端,濒临马六甲海峡。现为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所在地。中国史书称之为麻喇加、麻六甲、马拉加等,明代则称为满剌加。
满剌加本是隶属于暹罗的一个小国,每年要向暹罗纳金40两,否则便遭侵袭。明永乐元年(1403年)冬,明成祖派遣中官尹庆出使其国,赠送其酋长拜里迷苏剌礼物,并“宣示威德及招徕之意”,拜里迷苏剌即遣使随尹庆入朝,并贡方物(《明史》卷325《满剌加传》)。永乐三年(1405年)九月,使者至京师,史载:“其国使者言,其王慕义,愿同中国属郡,岁效职贡,请封山为一国之镇”(《明成祖实录》卷47)。明王朝遂诏封其酋长为满剌加国王,其国之西山为镇国之山。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浩浩荡荡的船队特地到达满剌加,郑和奉明成祖之命再次对满剌加进行正式册封,宣读中国皇帝诏敕,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永乐九年(1411年)五月,郑和一行启程回国,满剌加国王拜里迷苏剌率妻子及陪臣540余人,随郑和一行前来中国访问,明成祖给予隆重的接待和特殊的礼遇,并赐予满剌加使团丰厚的礼物:
赐王金镶玉带一,仪仗一副,鞍马二匹,黄金百两,白银五百两,钞四十万贯,铜钱二千六百贯,锦绮纱罗三百匹,绢千匹,浑金文绮二,金织通袖膝襕二,又赐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两,钞五千贯,锦绮纱罗绢六十匹,金织文绮纱罗衣四袭;赐王子侄冠带;其陪臣等各赐白金钞钱、彩币有差(《明成祖实录》卷72)。
郑和下西洋对促进满剌加王国与明王朝的友好往来起了重大作用。郑和在满剌加除了加强与当地的友好往来外,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建立一个下西洋的中转站。
郑和船队每次出使西洋,人数多在二万七八千人左右,历时一年半以上,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仅日常的生活消费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有人计算过,以粮食为例,每人一天一升口粮,整个航行就需消费15万石以上的粮食,需要几十艘大船运载。因此,急需一个固定的物资转运站。一方面存放不急需的物资,减少运输船只,另一方面可以为郑和使团的主力船队和分往各国的分支船队不断补充物资。同时,由于郑和船队出发和返航都是凭借海洋季风,在下西洋的途中很需要一个候风停泊地,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等候季风,以便继续前行或是启程归国。再加上郑和使团出使的国家和地区很多,除了主力船队在主航线上到达一些主要国家外,沿途还要分派出一些分支船队到达其他一些国家。为了回国时间的统一,也须要建立一个返程集中地。由于以上诸种原因,在下西洋的中途建立一个中转站或基地便成为郑和使团的一项重要工作。
满剌加地处南洋与印度洋要冲,为东西海上交通的咽喉地带,中满两国又有着十分友好的交往,因此,在这里建立一个中转站是很有必要和可能的。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满剌加国》中记载:
中国下西洋舡以此为外府,立摆栅墙垣,设四门更鼓楼。内又立重城,盖造库藏完备。大舶宝舡已往占城、爪哇等国,并先舶暹罗等国回还舡只,俱于此国海滨驻泊,一应钱粮皆入库内存贮。各舡并聚,又分舶次前后诸番买卖以后,忽鲁谟厮等各国事毕回时,其小邦去而回者,先后迟早不过五七日俱各到齐。将各国诸色钱粮通行打点,装封仓储,停候五月中风信已顺,结舶回。 巩珍:《西洋番国志·满剌加国》,向达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
在满剌加国王的支持下,郑和在这里建立摆栅城垣,立四门更鼓楼,晚上巡逻警戒。城垣里又建造仓库,设立重栅小城。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在这些仓库里存贮,以备随时之用。郑和驶往各国的船只完成任务后,都在这里停泊候风,一旦南风正顺,即刻起锚扬帆,开航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