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1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清铭



行走在湄洲岛的遗风古韵中

 

王清铭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在文甲码头远眺湄洲岛时,我脑中就冒出宋词人王观的词句。王观送要去浙东的朋友鲍浩然,“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我要去湄洲祖庙朝拜立德行善大爱的女神妈祖,自然就走进了妈祖的眉眼盈盈处。

湄洲岛面积约14.35平方公里,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约1.3公里,恰似妈祖的眉峰。湄洲的得名也由此而来,从空中俯瞰,湄洲岛南北纵向狭长,形如眉宇,是女子的柳叶眉,因眉在水中,故称湄洲。这里的每一棵蓊郁的树木都似睫毛,周遭蓝绿色的海水,又似她的眼瞳,可以看见海上的风雨和苦难。我走在湄洲岛上,其实有多半时间是走在那个叫林默娘的宋代女子的生平传奇故事里,产生这样的遐想自然而然。

在妈祖生活过的宋代,词人喜欢把山比作人,除了王观,大文豪苏东坡曾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他还借用女子的形象来描绘山:“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我在攀登祖庙山的时候,不禁想起妈祖发明的船型发髻,似乎又漫步在那些妈祖的传说中。船型发髻,俗称“帆船头”,因为是妈祖首创的,又称“妈祖头”。梳理这种发型,要先将长发梳成船帆的样子,然后在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再在发髻里盘上红头绳,代表缆绳,最后一根银钗如船锚横穿过发髻。女子以独特的发型来牵挂海上打鱼的亲人,给他们最美好的祝愿,大概在人世间,只有湄洲女才有这样的痴情。妈祖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又让这种亲情之爱升华为人类之大爱博爱——保佑四海万民一帆风顺。

朝圣的路上,不时会碰上几个湄洲女子,有白发阿婆,也有红颜靓女。她们特有的服饰,让游客很远就能分辨出来。她们的服装叫“妈祖装”,上身是中式海蓝色斜大襟衫,海蓝色象征大海;下身上红下黑拼接的宽腿直筒裤,红色代表吉祥,黑色象征思念。所谓湄洲女,就是一个把大海穿在身上、戴在头上的特殊群体,与妈祖的心系大海,身许大海的精神一脉相承。

湄洲女子与祖庙古建筑浑然一体。祖庙的“粉墙丹柱”、祖庙新殿的“争辉日月”的琉璃彩瓦、三开重檐上的红色等,与妈祖装上的裤子上的红色、斜襟衫上的红布饰条以及头上簪的红花等,交相辉映。这一次,我来湄洲岛,就是想探寻妈祖生活的宋代建筑的遗风古韵,所以我特别注意岛上遍布的古典或仿古建筑。

湄洲岛被称为“东方麦加” “南国蓬莱”,站在祖庙的大牌坊下,就可以仰望祖庙建筑群的全貌。大牌坊是采用“三开重檐”,气势磅礴,两旁长廊,雕梁画栋,依山逶迤。我不由想起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写的“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祖庙的的第一道门即山门,是皇城构造最高规格的五拱门。山门内供奉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与道教的传说大相径庭,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为及时了解百姓的疾苦及危难,向妈祖通报,由妈祖庇佑信众。

走过被称为“圣旨门”的仪门,就到了长和宽各66米的六六广场。在广场上往上看,左鼓右钟,庙在其中。庙即太子少保、福建总督姚启圣建的“太子殿”,从匾额上所书写的“恩泽四海”四个大字,我恍然大悟自己浮想联翩的原因,不只因为“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妈祖有近三亿的海内外信徒。我的母亲年轻时曾到湄洲岛卖过陶器,乘船遇到台风,她双手合十,口念“妈祖保佑”,海风平浪静。登岛后,母亲到祖庙烧香,从此成为妈祖的信徒,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多做点好事,妈祖就在心中了。”

走过梳妆楼,就到了“升天古迹”。据《天妃显圣录》记载,妈祖死于救济渔民时的海难,但民众更愿意让她羽化登仙,成为康熙皇帝题写的“神昭海表”的女神。站在妈祖天后宫,也就是妈祖的寝殿,也曾是国家3大祭祀之一的妈祖祭典的活动中心,这些古典建筑,朝天阁的3层八角塔型建筑,升天楼的3层六角攒尖顶塔型建筑等,都让人恍然回到妈祖生活的宋代。天后宫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由11个“齐”字和1个”斋”字组成,下联由11个“朝”字和一个“音”字组成。对联巧妙地运用了文言文的通假字,其中“齐”通“斋”,“朝”通“潮”。我默默地念:“齐斋,齐斋,齐齐斋,齐齐斋戒;朝潮,朝潮,朝朝潮,朝朝潮音。”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来自我心底的声音,却让祖庙的古建筑鲜灵活现起来。

圣父母祠是祖庙重要配殿之一,南宋始建,正堂为歇山顶穿斗式结构,面宽3间、进深1间。祠内供奉妈祖及其父母神像3尊,寓意妈祖在庇佑四海万民的同时,时刻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承欢膝下。什么是孝道?是李密《陈情表》中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也是妈祖时刻心系双亲。有一种大爱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妈祖只是将这种爱放进我们身披的灿烂阳光里,普照一切。

“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朝拜完妈祖,往南走,就到了祖庙新殿。1998年至2002年,湄洲岛建成了5进仿宋建筑群。全长466米,宽99米,上下落差68米。祖庙新殿坐落在湄洲岛的祖庙山南中轴线上,远远望去,颇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气势雄伟,被称为“海上布达拉宫”。

“祖庙新殿”由清华大学设计院古建筑专家设计,整体建筑群沿轴线对称布局,呈南起向,故亦称“南轴线建筑群”。从妈祖碑林往下走,就到了“祈福殿”,殿内祭祀987尊祈福妈祖,像前有987盏祈福神灯,长明不熄。妈祖生于960年,于987年升天,故殿内有987尊妈祖和987盏长明灯。再到“灵慈殿”,殿用以彰妈祖灵应慈济之懿德。据《陔余丛考》记载:“徜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往下走,就到了主殿——天后殿,题额是“敕封天后宫”。主祀妈祖,陪祀顺懿夫人(陈靖姑,又称临水夫人)和惠烈夫人(钱四娘),两边配祀8位有功于国家的历史人物。往下是“顺济殿”,宋徽宗题写“顺济”庙额。经过钟鼓楼,就到了宫门,门厅内祀妈祖收伏的千里眼、顺风耳2神将。

再往下是可容万人观看的天后广场。大戏楼为歇山顶重檐、穹隆高耸;大牌坊为“五开三檐”建筑,凌空飞檐。磅礴壮丽的牌坊上由书法家书题写“湄洲圣境”。坊前平台为祖庙大型祭典之祭坛。我总的观看感受可借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来形容:“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里的建筑既有唐代建筑的大气——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又有宋代建筑的华丽——精巧细腻,纤巧秀丽,注重装饰。新殿的仿宋建筑,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让游客回到宋代,那个妈祖窥井得符、祷雨济民、湄屿飞升的宋代。

走完朝圣的心路历程,下了山,就到了宫下村。去参观百年前的渔村古建筑,房屋还保留妈祖生活的宋代建筑样式,歇山顶式建筑,结构严谨简朴。门前有木石接续的两根柱子,门的上半部分却是窗棂的样式,横木直木相接,体现一种简练之美。红砖、青石、主屋覆盖的红色琉璃瓦、护厝上的赤瓦,加上双坡马背脊,挂在椽头上的瓦当雕刻麒麟等图样,在简单之中有一种灵动。

从古屋走出不远,就到了朝宫街。朝宫街是闽台风情街,这里可看到有近三分之二妈祖文化敬仰者的台湾的风情,也能让人恍然一脚踏进宋代。朝宫街原为当地居民安置房住宅区,建筑立面过于平整单一、天际线单调、街道气氛冷清。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改造工程,尊重现状建筑形式,结合建筑自身使用功能,将街道景观与建筑立面融合一体,全面打造街景效果,提升了街道人气。

在街道上增设灯柱,悬挂宋代宫灯式样的灯光,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走在朝宫街,有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意境。利用人行道空间增加骑楼,骑楼是南洋风情的建筑,“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雨”,来这里,不为避雨,只为体验不同的风情。其实在宋代早有这种骑楼,那时叫檐廊式建筑。《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这样描写:“汴河堤岸……房廊,并拨隶户都左曹,乃收课利”,“徙城之始,衢路显敞,其后守吏增市廊以收课。”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筑,就是现在所说的骑楼。所以我说,走在朝宫街,不是置身南洋,而是回到宋代,妈祖生活的宋代。

在骑楼之后,是各种店铺,在宋代,应该叫“肆”。推开一扇店门,或许就会想到李清照《满庭芳》所写的“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如果我们回到宋代喝酒,应该是苏东坡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的意境。

支撑骑楼的是木石相接的柱子,整齐划一,独有一种工整之美。这是宋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只是木头改换成经久耐用的水泥柱子。柱子漆成浅红色,骑楼面街半坡式屋面的琉璃瓦屋檐是深红色的,两者构成分明的层次感。面街的柱子上部,是仿木质的镂空装饰,由横“木”直“木”接榫而成,装饰简洁,却有“大道至简”的美学特征。骑楼上是阳台,用白色的栏杆围拥而成。栏杆的小柱子上雕刻花瓶的饰纹,大概意为“平平安安”。柱子之间是葫芦栏杆,我特地问店主,这些栏杆在宋代叫什么,他们回答不出。我们都离开宋代好远了。

栏杆之上,是莆仙特有的红砖墙面。红砖中点缀护墙石,红白相间,极具识别性。窗户,不,在宋代应该叫“户牖”,安装了空调架,仿横木装饰,中间是博古的图案。3层的空调架上披挂这塑料叶子,仿佛是爬山虎,绿色带来别一种盎然的生机。

屋顶是马背脊和燕尾脊,以前屋脊在房屋中间,改造后的朝宫街将它们移向向街的墙面上。曾有诗人这样赞叹“燕尾脊”:“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

其实那些马背脊更像是精心造型的女儿墙。女儿墙,简称“女墙”,原指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后来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屋外高出屋面的矮墙。这女墙之后,应该有妈祖在眺望远处的海洋。

在湄洲岛,妈祖的眼波,是白天阳光下的海洋,是夜晚海洋上的月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湄洲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