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史纲卷)12.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对福建的侵略
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早在开国不久,已在福建设立海关,独立自主地行使管理海外贸易的职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开放海禁,朝廷派官员至福建在福州设闽海关,对商船征收关税。第二年,又在厦门设立海关。设立海关的理由是“江西等省客贾并土著商人,俱将各货物运至汀、漳,装舡由同安、海澄等口驾出口,在厦泊舡,往外番各国贸易”“厦门、闽安镇为咽喉必由之地”,必须于“二口各设衙署一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户科文书》229号,科尔申题,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七日)。闽海关福州关署设在台江中洲岛,厦门关署设在厦门养元宫。雍正六年(1727年),闽海关总口移至厦门,管辖全省包括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福宁州等处的海外贸易,福建的海外贸易又重新兴盛。雍正年间,清廷同意福建洋船到南洋贸易,东南亚、南亚的很多国家又开始与福建有商船贸易往来。然而由于清廷的严格控制和繁苛的规定,福建的海外贸易仍无法脱离统治者的羁绊,时兴时衰,时起时落。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福州、厦门相继被辟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闽东北的三都澳又被辟为通商口岸,清廷在此设福海关。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大举进入福建,将福建逐步变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投资场所,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因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福建,控制着福建的对外贸易,改变了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原有的发展轨道,使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逐步变为半殖民社会性质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另一方面,由于福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扩大了福建的海外交通,增进了福建的对外交流,客观上有利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福建的武夷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英国人、美国人尤为喜好。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原有的茶叶输出渠道受阻,福州开埠,成为茶叶输出港。仅据福州港统计,1854年福州港出口茶叶就有13万担,以后逐年增加,最高的1880年竟达到80万担(福州港史志编辑委员会编著:《福州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厦门港输出的安溪、永春茶叶也不断增多,最高年份的1877年达到9.1万担(《厦门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除了茶叶,福州港出口的还有木材、竹笋、纸、干鲜果、香菇、中药等。厦门港出口的有粗瓷器、瓦、铁器、白矾、药材、烟草、糖、大米等。物资的大量出口,反过来也促进福建相关产业的发展。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质加深,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之下,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在艰难中顽强挣扎,同时也抓住各种机会,克服各种困难,得到一定的发展。福建商人曾一度控制了福建的内港航运,还与江浙商人一起打破了外商太古、德忌利士、大阪会福对中国海运的垄断,一些福建侨商还经营了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地的远洋航线。抗日战争中,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福建商人爱国热情高涨,1937年8月,以12艘海轮和35艘大号帆船,装满砂石,横列一线在闽江口熨斗航道沉塞,充分体现了福建商人的爱国情怀。抗战胜利后,福建海上运输迅速恢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真正觉醒和崛起,福建海上丝绸之路出现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