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史纲卷)14.福州、厦门的开港与海上丝绸之路
近代,福建港口在原有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发展、壮大。福州港作为省会港口的发展自不待言,厦门港则迅速兴起,与福州一起成为福建最主要的外贸港口。闽东的三都澳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泉州港尽管有所衰落,但仍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港口。漳州、莆田等港口也有一定的发展。
1. 厦门港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在广东出师不利,便调集大批军舰转攻厦门。在闽浙总督邓廷桢领导下,福建军民英勇抗击,连续两次击退了英军的进攻。1841年8月,英军又派遣军舰10艘、轮船4艘、2000多名官兵,第三次侵犯厦门,并占领厦门。《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福州等港口被开放为通商口岸。1843年10月,英国首任驻厦门领事到达厦门。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
跟随英国之后,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列强接踵而至,他们通过设立领事馆,行使所谓“领事裁判权”,使该国侨民即使犯罪也不受中国法律惩处。同时,还千方百计对福建海关事务横加干涉,领事馆成了变相的福建海关。外国船舶只要经过该国领事馆这一关,便可以自由地出入厦门港,厦门地方当局不能过问。英国军舰还可以在厦门停泊,在中国海域横冲直撞,祸害民众,严重地干涉和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进出和过往厦门的外国商船逐渐增多,为了满足船只维修的需要,1858年,厦门船坞公司应运而生,这是英国厂商在厦门创办的,当地人称之为“大船坞”。公司拥有的船坞长286英尺,可以修理长300英尺以内的船只。以后,厦门船坞公司又兼并另一家外商建成的白拉梅船坞,还在鼓浪屿动工兴建第三座船坞。厦门船坞公司修理了大量船只,还拥有机器厂、铁木工工厂。1892年,该公司改组为厦门新船坞公司,并在香港注册,追加投资,添置新机器设备,石坞被改造后可以修理长310英尺的船只,海边还配备了一台20吨的起重机,所属的冶炼厂可日产两吨生铁。还配备了展铁机、钳凿机、旋床等。
当时,进出厦门港的船只主要是外国商船。1850年,大英火轮公司的木壳明轮商船“玛利伍德号”(553吨)在香港(及广州)至上海的航线上航行,其间在福建的厦门、福州两个通商港口停靠。以后,又有“乔治号”“孟买号”等轮船加入这条航线航行。1853年,美商旗昌洋行的木壳明轮商船“孔夫子号”(430吨)从美国驶抵上海,穿行于上海、厦门、香港间,以后“羚羊号”“闽号”也加入此航线航行。1855年,怡和洋行将加尔各答至香港的航线延伸至上海,厦门港、福州港是这条航线的所经之地。1861年,英商老沙逊洋行代理的阿家轮船公司也将加尔各答至香港航线延伸,经福建至上海。1862年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派“彭布罗克号”走上海至香港的航线,后又添置“福建号”参加该线的营运。英商德忌利士公司买来“台湾号”轮船,在夏季往返于厦门和台湾之间。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批在欧洲到中国上海的远洋航线上行船的外国企业,它们的轮船时常进出厦门、福州两口,如德国禅臣洋行在70年代以一些轮船航行在上海至香港、广州的航线上,80年代又增设上海至福州的班船。接着,荷兰皇家邮传公司、奥地利邮传公司也加入欧华远洋航线的竞争。
在东南亚、东亚,1877年,西班牙轮船在马尼拉至厦门的航线上定期航行,1880年,荷兰的荷印轮船公司开始在爪哇至香港、澳门、厦门、马尼拉的航线上航行。1890年,日本邮船会社开通神户经福州、厦门至马尼拉的航线。
1893年,华侨林敏彦在汕头成立伯昌船行,租用外国轮船,在汕头至厦门、汕头至暹罗间航行,该船行后于1910年又买来一艘5000吨轮船,将航线延伸至缅甸仰光(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第474、475、614页)。
外资轮船进出厦门、福州两个港口,而且数量不断增加。起先只是外资公司,后来又有华商附股的外商轮船,以及纯粹的官督商办轮船,还有少量的华侨资本远洋轮运企业。这些轮船的航线,有厦门、福州至上海、天津、台湾、广东、香港的国内航线,也有至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欧洲的航线。轮船远洋运输业的兴起客观上加强了福建与世界的联系。
由于西方列强攫取了福建的海关行政权和内地通商权,大量商品进入福建,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已无法与之抗衡。
厦门的进口商品主要有棉毛纺织品、金属原料及制品以及鸦片。棉毛纺织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是西方对福建最主要的推销产品。品种有印花布、染色布、本色市布、漂白市布、粗斜纹布、平纹细布、原棉、棉纱、毛毯、贡呢、哔叽、毛棉混织布、手帕等。据统计,1864年,厦门棉纺织品的进口量为65230海关担,以后逐年增加,到1868年,已达114117海关担。1869年厦门进口棉布1079914匹,1870年竟达1710116匹(戴一峰译:《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第43页,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
鸦片输入福建,是披着“洋药”的外衣进行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银叁拾两。”外国鸦片贩子便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大肆进行鸦片贸易,据厦门海关资料统计,厦门一口输入鸦片1869年有3182.4担,到1882年,达4714.4担。走私鸦片的进口量尚不计算在内。鸦片的进口给福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不仅使人精枯骨立,无复人形,也严重摧残了福建经济。
厦门港的出口物品主要有茶、糖、纸、药材等。茶叶主要是销往美国和东南亚等地,据《近代厦门社会经济概况》统计,1865年,厦门输出的茶叶有43742担,冰糖16597担,白糖4147担,白糖30573担,纸24808担,药材1609担,且出口趋势不断增长。
2. 福州港
继厦门之后,1844年6月,英国在福州派驻领事。接着,德、意、奥、法等国纷纷在福州设立领事馆,建立自己的洋行,操纵商务活动。外船远洋货进口,至内地销售,严重损害了福建本地商人的商品贸易活动。
为了便于轮船的修理和航行,1854年,外商在福州马尾罗星塔下兴办“道比船厂”,供应船料和对夹板船进行简单维修。19世纪60年代初,英商“福州船坞”建造石坞。后来,这家船坞又增设机器厂、堆栈和露天铸铁场,并将石坞加长到400英尺,可以修理380英尺以内的轮船。
茶叶一向是福建的特产,外商在中国兴办茶叶加工厂系俄国人首创。1872年俄商在福州创办第一家砖茶厂,产品经海路直抵天津,再转陆路到达俄罗斯。后来俄商发现把茶末制成砖茶可以赚取更多利润,便在更靠近茶叶产地的闽江上游西芹、建瓯、南雅等地创办砖茶厂,到1876年,福建境内的9家俄商茶厂年产砖茶52024担。
1880年英商开始在福州创办制冰厂,在夏季为省城提供冰水。德商、英商、日商还在福州设立锯木厂,化解松木,制成板材,通过海路运往上海、香港等地。
甲午战败,割让台湾,随之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也被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大阪商船会社在日本政府的资助下,从1899年开始以两艘轮船在淡水至香港和福州至香港的航线上行驶,并将英商德忌利士轮船公司挤出竞争,垄断了闽台航线。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将香港至福州的航线延展至上海,1911年,该会社又增设经福州至上海的班船。在福州至香港的航线上,日商和英商订立攻守同盟,共同垄断。
美国的远洋航运势力也在甲午战后迅速向中国扩张。1896年,花旗邮船公司将横跨太平洋的航线由横滨延伸至上海,后又延伸至香港,中间在福州、厦门停靠。美国的其他轮船公司、荷兰等国的轮船公司也纷纷开辟远洋航线,以福建的福州、厦门港为主要靠泊港或停靠站。
华商则主要在沿海发展内港航运。1884年,“福星泰”小轮行驶于福州、温州航线,中途在沙堤、三沙等地停靠。1898年,晋江张姓商人买了英商德忌利士轮船公司的“台南号”,在福州、晋江间航行《福州交通志》第28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04年,福安商人王太和从香港买来“江门号”,在福州至三都澳间定期航行,1907年成立太安轮船公司,自备和租用的轮船增至7艘。1908年,在宁波经商的泉州帮和厦门帮集资成立八闽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买了一艘747吨的旧轮船,命名为“建裕号”,在宁波经温州、莆田、晋江至厦门的航线上营运。1911年,福州商人成立济美轮船公司,置办228吨小轮船一艘,在福州、宁波间行驶。
总的来看,清朝末年福建商人在外国资本的重重压迫下,以小本经营内港小轮船起步,并向外港轮运发展,显示了闽商不惧压迫、不怕困难、不落人后的顽强意志和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船只大量进出福州港进行贸易,以英国为例,1956年,到福州的英国进口船只83艘,总吨位为20270吨。经过8年,到了1864年,英国进口船只已有326艘,吨位达131123吨;出口船只325艘,吨位达131541吨,进口总值2207774英镑,出口总值达3890889英镑(转引自林庆元主编:《福建近代经济史》第217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外国对福州的输入品主要是棉纺织品、铅(包装茶叶箱用)、小麦和鸦片。
1866年,英国商船输入福州的棉纺织品就有灰衬衣布59000尺、白衬衣布7619尺、印花布2448尺、斜纹布1817尺、锦缎1657尺、花布972尺、手帕3360打转(引自林庆元主编:《福建近代经济史》第21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从福州输出的物品主要有茶叶、冰糖、木材、瓷器和各种土特产品。“福州府不单以产瓷器著名,也同样以产蓝布著名。蓝布是在福州染的,由于其染色美观和经久耐用而驰名全中国……除了茶以外从那里来的货物还有药用茶油,雕刻好的或扭成各种形状的竹根、檀香木、干药草和熟皮”,“福州还制造大量铁器;铁丝制造也非常普遍,但是福州的最大出口货还是木材,由闽江放筏下来,堆在郊外江边,占地很广”(姚贤镐:《中国近代贸易史统计资料》第1册,第580、593页)。
英、美、法等国侵略者向福建大量输入工业品和鸦片,福建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对福建的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外国商品的大批涌入打击了福建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航运业,福建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