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5 21: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25.闽文化的发展变化


 

福建文化又称闽文化。闽文化由福建原住民的古闽越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外来文化经过多次交融、层层积淀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福建古为闽越地,原住民为闽越族。秦汉时期,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在福建建立闽越国。闽越国的文化特征是“信鬼神,重淫祀”,断发文身,以龙、蛇为图腾。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史记》卷114《东越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版,设闽中郡。汉武帝时,刘邦复立的闽越王反叛被讨平,闽越人被迁江淮,人口锐减,可以看出,秦汉时期的闽文化是以闽越族原有的文化为主要特征。

魏晋南朝时期,北方汉人大批入闽,带来了中原的儒学、道教和佛教文化,经过长期的激荡和交融,汉越民族的不断融合同化,闽越族也逐渐变成汉族的一部分。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在福建地区逐渐融为一体,并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地位,带有浓厚闽越文化特色的闽文化。

闽文化形成后,经历过影响最大的一次变化是在唐宋时期。

唐建立后先后在福建设福、建、泉、漳、汀五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取当时的地方行政机构福州、建州各一字,名为福建经略使,福建名称开始出现。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福建人口已达93535户,是隋代的7倍多。宋时,福建人口激增,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1)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因素

宋代,土地制度有所松弛,加上福建地少人多,濒临大海,很多人便纷纷向海洋发展,海洋产业、海上贸易大兴,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也因之大兴,并成为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福建海外贸易的发达对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闽文化中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和海洋胸怀。

(2)兼收并蓄,生机勃勃

唐代以前,福建地区的文化落后。武则天神龙二年(706年),建安郡长溪西乡石矶津(今福安市溪潭乡廉村)人薛令之长安应试得中,被称为闽地“破天荒”的第一位进士,可见读书人之少。唐大历八年(773年),福建观察使李锜大兴学校,建中元年(780年)继任者常衮继续兴学,建中、贞元年间两度任泉州刺史的薛播在闽南地区也十分重视教育,在统治者的重视下,儒家思想文化在福建迅速传播,泉州晋江人欧阳詹刻苦学习儒家文化,于贞元八年(792年)与韩愈、李观等同举进士,时称“龙虎榜”。

宋代,由于门阀士族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兴盛更为文化的普及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宋代福建教育事业发达,州学、县学、书院、书堂遍布城乡。科举鼎盛,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宋代福建进士数和宰相数均居全国前列。福建重视教育和读书风气之盛可以想见。文化的普及为闽文化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闽文化中的重视读书、尊重士人等基因主要是在宋代形成的,这充实了闽文化的底蕴,使其质量大为提高,也使得闽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竞争力。

由于唐宋福建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交往的增多,闽文化又增添了阿拉伯、印度、东南亚等异域文化的新鲜血液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绚丽多彩。

(3)闽文化由中华文化的边缘不断向中心靠近,同时又在福建本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闽文化原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唐宋时期,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闽文化逐渐缩短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距离。同时,闽文化也在福建本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唐宋时期,福建人口猛增,他们的足迹遍及山区、平原和海岛,赵汝适在其所著的《诸蕃志》中记载,当时的边远海岛澎湖列岛已为泉州晋江县管辖,闽文化已远播至偏远海岛。

海外贸易的深入开展也促进了闽文化的变革。泉州市舶司的设置对福建地区的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唐宋时期,一方面大批中原王朝的命官在福建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进入国家政治中枢、文化中心、入朝秉政的福建人也逐渐增多。宋代,担任宰相的福建籍官员数居全国前列。这些人入朝辅政,参与决策,受封晋爵,大大提高了福建人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也对闽文化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载于《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史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