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9 23: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海丝文化与福建”百题·

(福州卷)52.明清时期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与中外文化交流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古麻剌朗国(今菲律宾棉兰老岛)国王干剌义敦奔,亲率王妃、王子、陪臣,随太监张谦来华访问。归国途中,古麻剌朗国王因病去世,明成祖诏以王礼将其厚葬于闽县,并令有司每岁致祭。此外,还有勃泥国国王、苏禄国东王、西王、峒王等东南亚国王来访,不仅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传统友谊。

闽侯雪峰寺安置的郑和从西洋携归的两座千佛塔,也是福州与东南亚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在郑和下西洋影响下,移居东南亚的华侨在居住国创立义塾、书院,从国内聘请塾师任教,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除此之外,还把福建的种茶、制糖、造纸、酿酒、农业种植、艺术以及造船、冶金、制火药技术传授给住在国人民。

 

二、福州与琉球文化交流

 

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杨载持诏书谕告琉球,同年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明洪武二十五年,朝廷赐闽人三十六姓帮助琉球国发展海上交通和商业贸易,从而促进其造船业、航海业发展,并且将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生产技能传播到琉球。三十六姓多闽之河口人,以“善操舟”者为主,主要负责琉球与中国之间的朝贡往来。同时,他们之中有文化的“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为贡谢之司;习海者授通事,为指南之备”李鼎元:《使琉球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0—101页,起到传播中华文化到琉球的桥梁作用。据琉球国官修史书《球阳》记载,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后,琉球国才开始“节艺乐、制礼法,改变番俗,而致文教同风之盛”。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帝位,琉球奉表庆贺,并报知察度王逝世的讣闻。翌年,朱棣派行人时中前往琉球册封世子武宁王,标志中国对琉球国“册封”制度的确立,此后“著为例”。明清两朝派往琉球的“册封使团”共23次,正副“册封使”计43名(其中明朝15次,清朝8次)。这43名“册封使”中,福州籍的琉球册封使有谢杰、齐鲲、林鸿年、赵新等。

林鸿年、赵新曾在琉球多地倡设焚字炉以敬惜字纸。万历七年(1579年),明王朝派萧崇业出使琉球,随带从客,“取福州者,自医、画、书办、门皂、行匠凡六十余人”,多是从福州征调的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明初,中国的文化经籍如“四书”“五经”《韵府》《唐三体诗》等书已传入琉球。中国的戏曲,包括明末形成的闽剧也先后传入琉球。东恩纳宽享在《三弦考》书中考证,乐器三弦最早是从福州传到琉球的。此外,福州人还将饮茶、纺织、造瓷、雕刻、园林、房屋营建等技术传播到琉球。琉球园林建筑风格深受福州建筑的影响,表现出布局严谨、左右均齐、主轴贯穿的风格。琉球茶很多是从闽茶演变而来的,有的食品名称至今仍与福州地区相同,如千重糕、山东粉等。

琉球王国经常派遣使团来华,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明王朝赏赐琉球王以中国名产和福州造船舶,并厚待琉球留学官生。官生之外,还有一部分琉球人滞留在福州琉球馆延师授业,称为“勤学生”。他们学习的内容除了朱子儒学外,还包括天文、历法、律法、地理知识,以及制糖、纺织、制茶、酿酒、漆器制作、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伞、烧墨、养鹰、烟花制作等,还学习医术和古琴、绘画等艺术。琉球尚贞王时代著名医师魏士哲,其医术是向福州上杭名医黄会友学习的[日]真境名安兴:《冲绳一千年史》,琉球新报社1974年版,第591—596页。此外,著名学者程顺则、蔡温等都曾在福州留学过。后者曾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到福州学习地理风水之术。

仓山长安山琉球墓园此外,琉球的婚丧及岁时习俗、宗教信仰、编修谱牒等做法都受到福州的强烈影响。 通过中琉朝贡贸易,福建文化从福州传到琉球,对琉球影响甚深,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

来华的琉球人因病、因故而死的,均安葬在福州仓前山、白泉庵、张坑山、吉祥山、金鸡山等地,以及长乐梅花、连江定海、平潭等地。白泉庵至今仍有墓园存在。

 

三、福州人在日本

 

隆庆元年(1567年)开海,准许商人经营东、西洋海外贸易。福州沿海居民也纷纷到日本经商。董应举在《崇相集》中记载:“今则福州府属县,沿海奸民及省城内外奸徒出海行动,辇金归而人不敢问。”明末清初,福州地区有不少人移民日本长崎。如林太卿(字楚玉)是福清县海商船主,为避战乱,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东渡到鹿儿岛居住,在当地娶妻生子,1619年全家移居长崎。王心渠(别名王引)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生于福州,约于日本元和、宽永之际东渡至长崎。福清县人何高材也是海商船主,明崇祯元年(1628年)移居长崎。福州贸易商薛八官(1597—1678),1663年被任命为“唐船请人”,是长崎最初6名“唐船请人”之一。除海商、船主外,也有一些文人移民日本,如长乐刘一水、福清林时亮、长乐马荣宇等。刘一水1618年移居长崎,与其子刘宣义皆是著名的中国语言学家,推动《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等通俗小说在日本的传播。马荣宇之子北山道长精通中国医学,医术超群,在大阪一带行医,享有盛誉,著有《北山医案》等数种医书,传播中国传统医学。明天启二年(1622年),俞大猷后裔俞惟和(福清县人)随父俞乘权东渡日本。崇祯二年(1629年),福州籍船主修建崇福寺(后称福州寺),内祀天后、关羽等,以超然为开山主,第一至第十一代住持均由闽僧担任,多数出自福州府。

明亡清兴之际是政治大变动的时代,许多不愿降清的人逃往国外,长崎是福州人侨居较多的地方。隐元,福清上迳乡人,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永历八年(1654年)应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福州人逸然之请,率门下二十余人乘郑成功之船赴日。隐元以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命名在长崎新建的寺庙,表示不忘故土。1673年二月圆寂,留日凡二十年。

隐元东渡对日本文化影响甚大。他弘扬黄檗禅宗,推动日本禅宗的改革和发展,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包括寺庙建筑、佛像雕刻、美术、医药、饮食、印刷等。日本各地黄檗宗寺庙建筑皆纯用中国式,无不规模雄伟,所塑佛像亦奇拔豪放,栩栩如生,与江户时代的旧有雕刻大不相同。隐元曾邀请泉州佛工雕塑家范道生前往日本塑造佛像。黄檗画风以人物画像为中心,侧重写生,描绘工致,呈立体传神之妙,日本画像多有摹仿。隐元把宋代蔡襄书法介绍给日本,日本把隐元传去的书法流派称为“黄檗流”,出现仿照中国书法(唐样书道)的“和样书道”,使日本书法艺术日益繁荣,黄檗宗所用之“唐式点心”亦渐为日本人所采用。此外,隐元僧团带去的福建饮茶习俗、素食、烹调技术、民间医学也深受日本人民欢迎。

当时,应邀赴日本长崎住持寺庙或弘扬佛法的著名僧侣,还有百拙如理(福州府人)、即非如一(福清县人)、千呆性安(长乐县人)、道本寂传(福清县人)。今日日本之黄檗宗共有寺庙千余所,衍为十一派,信徒9万余人,皆奉隐元为祖师。

入清以后,福建与日本仍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赴日定居的闽人日益增多,中日文化交流的途径也越来越广。这一时期,福建销往日本的书籍、绘画及笔、墨、纸、砚等文化用品逐年增多,对于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四、艾儒略与“三山论道”

 

明代,海上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不仅隐元东渡日本,西方的天主教也传入了。

艾儒略,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611年来到澳门学习中文,1613年前后在北京遇到徐光启。1624年,东阁大学士叶向高退职归里,途径杭州,认识艾儒略,邀请他到福建。叶向高将他介绍给福州的高官学者,人们都赞扬他的学识和对教理研究的精深。艾儒略在福州城传教,同时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不久便蜚声三山,被闽中士人誉为“西来孔子”。在士大夫中,有叶向高、张瑞图、何乔远、徐、林侗、陈鸿等71位与之交往并有诗赠艾儒略,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末七才子之一的徐,他们都对艾儒略的品学推崇有加。除叶向高之外,当时的福建巡抚张肯堂和督学周之训都同艾儒略交情颇深,曹学佺、曾异撰也曾同其交游;艾儒略还认识福州状元翁正春。

艾儒略艾儒略入闽传教前10年,在福州地区进展比较顺利,福州宫巷建起了第一座天主堂——三山堂(今为宫巷小学),福州成为在华耶稣会“刻印出版汉文著作的中心之一”。当时福州文人学士有教养,思想也开放。他们对明末政治和处于主导地位的新儒家意识形态都感到不满,想要寻找新的出路,所以能够较快接纳基督教思想。尽管后来在福安发生的教案影响蔓延到福州,影响了艾儒略的传教活动,但到1649年艾儒略病故之前,福建共建起了22座天主教堂,受洗民众达万余人。艾儒略死后葬于福州城外十字山(今马鞍丞相坑一带)。他与叶向高的辩难之作被编成《三山论学纪》。该书反映叶向高、曹学佺等士大夫与艾儒略在善恶、天主与君王、生死、世界起源等哲学问题上的论辩情况。这是中西文化的一次重要交流与和平对话,反映了福州的思想包容性。

 

五、近代西风东渐与福州社会转型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德、西班牙等国传教士相继来福州布道、传教、办学、设立医院和慈善机构,对福州近代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848年,南门外澳尾天主教堂建成。1856年,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在福州茶亭街建立了第一座基督教堂——真神堂;此外还有仓山天主堂、下渡小岭堂、石厝教堂等;教会办的著名学校有福州毓英女中、文山小学、陶淑小学、鹤龄英华中学、福州格致中学等,教会还创办了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私立福建协和大学等高等院校及13所护士学校,还有不少慈善教育事业。鹤龄英华学院是全国最早的学校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发祥地。1860年,中华基督会出资在福州办了一家“福州圣教妇孺医院”,1900年,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在福州仓前山创办马高爱医院。1937年,两院合并建成基督教协和医院,是为今天的协和医院。

在华人办学方面,最著名的是船政学堂和全闽师范学堂。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第一所海军军事院校,是中国近代首创留学生教育制度的高等职业学校,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面旗帜。1903年,在福州乌石山范公祠诞生了福建省第一所官办师范学堂——全闽师范学堂,由福州前内阁学士陈宝琛出任学堂监督;1906年,改称福建师范学堂;1912年,又更名为福建师范学校。